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夫早出...
题目
题型:四川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四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材料五 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
春联一:***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经济形态?该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归纳这种经济形态下生产者的处境。
                                                                                                                                                                 
(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的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材料五中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农业政策?春联三中的政策实质是什么?
                                                                                                                                                                 
(5)材料五春联二中的政策真的“暖人心”吗?结合农村中的重大改革,你认为农业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1 )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基本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 )处境:自耕农生活艰辛,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急政暴敛而***。
(3)变化:丝茶出口大量增加,部分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而种植桑茶。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政策: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5)没有。制定政策必须依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要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应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
核心考点
试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夫早出】;主要考察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作家周立波写于1957年的《山那边人家》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基本情况,其中有一段文字说道:“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
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B.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C.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D.农村基层行政组织机构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集市贸易在隋唐时期就已发展起来,但在建国后曾销声匿迹。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俺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农村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题型:新疆自治区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说凤阳,道凤阳,风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家家生活大变样。”这段1979年的凤阳花鼓唱词主要反映 [     ]
A.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包产到户”改革初见成效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实行         
D.人民公社体制完全废除
题型:浙江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