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材料一:1921年3月上海《时事新报》刊登了一篇驻德国作者的特约稿,评论道“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比之昔日的德国路德之宗教革命...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1921年3月上海《时事新报》刊登了一篇驻德国作者的特约稿,评论道“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比之昔日的德国路德之宗教革命,其影响还要重大,这位先生把旧科学的概念一齐推翻。”——选自《文汇报》2006年5月1日
材料二:爱因斯坦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曾两次途径上海,总共停留不到三天时间,但其犀利的眼光对上海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中写到“(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在上海,欧洲人是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国家的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他们是顽强的民族……也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到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选自《文汇报》2006年5月1日
(1)材料一中的“旧科学的概念”、“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分别指什么?(2分)
(2)你认为材料二中的“近年来的革命事件”是指什么?(2分)
(3)为何在爱因斯坦眼中中国人地位如此低?(2分)表达了爱因斯坦的怎样的感情?(1分)
(4)某中学想搞一个《崇尚科学·爱因斯坦与上海》的大型主题活动,你认为应该怎样去搜集资料?(3分)
答案
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提出相对论开始了物理学领域的革命(2分);五四运动(2分);爱因斯坦途经的是上海租界,租界是列强的国中之国(2分);对中国的深切同情(1分);文献(当年报纸、著作、日记、档案等)、访问调查(爱因斯坦的见证人等)、借助网络(任三,3分)。
解析
(1)“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是指他在物理学方面的重大贡献——相对论的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旧科学的概念”当然就是指牛顿的经典力学。
(2)从“20年代初”、“近年来”等关键词可判断出该革命事件。
(3)20年代初的上海就是帝国主义各国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据点,从他的认识当中可以判断其感情的倾向性。
(4)充分运用多种媒介形式进行查找。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材料一:1921年3月上海《时事新报》刊登了一篇驻德国作者的特约稿,评论道“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比之昔日的德国路德之宗教革命】;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9分)
乾隆皇帝于四十八年(1783年)写下一首题为“民数谷数”的诗,诗曰:
谷数较于初践祚,增才十分一倍就。
民数增乃二十倍,固幸太平滋生富。
以二十倍食一倍,谷价蛹贵理非谬。
谷贵因之诸物贵,何怪近利居奇售。(注:祚,帝位)
(1)该诗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1分)
(2)乾隆帝看来“谷价蛹贵”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3)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还有哪些?(2分)
(4)试列举康乾时期解决百姓生计问题的主要措施(2分)?有何消极影响?(1分)
(5)如何辩证地认识物价上涨现象?(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观察下列三幅不同时期(19世纪50年代;19世纪8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上海黄浦江外滩的照片,从中可以得出什么重要历史信息?(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953—1965年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表》,请回答:(8分)
时 间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增长率
14.6%
0.6%
15.7%
 (1)用柱形图表示1953年至1965年国家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所呈现的趋势。(2分)
(2)简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3分)
(2)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讲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描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的艰难发展历程,从中展示了一代中国人经济强国之梦的诞生与毁灭。由此我们得出的认识是   
①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一战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③“实业救国”的主张在当时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
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工业无法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