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三位帝王以卓越的领袖才能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创造出不同的业绩,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根据他们的历史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三位帝王以卓越的领袖才能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创造出不同的业绩,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根据他们的历史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1)下面的不同评价是对这三位政治家的浓缩概括:A.“知人善用,开明开放”;B.“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C.“创立新制,缔造统一”。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与三位帝王相对应的上述评价,并各举一例加以证明。其中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何新的特点?(11分)
(2)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在评价封建帝王时应该坚持哪些基本的标准?(4分)
答案

(1)唐太宗对应A(1分)。举例: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答对一点即可)(2分)。
康熙帝对应B(1分)。举例: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噶尔丹叛乱;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答对一点即可)(2分)
秦始皇对应C(1分)。举例: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答对一点即可)(2分)
新特点: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2分)
(2)标准:是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否顺应历史潮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各个帝王的贡献回答即可,秦始皇主要是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太宗主要是政策开明,对外关系良好,开创贞观之治;康熙皇帝主要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联系所学举出具体的事例即可。康熙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新特点,要联系当时的世界大势来考虑,当时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开始殖民侵略,故新特点为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第(2)问,在评价封建帝王时,要做到,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三、坚持生产力的标准为最根本标准,四、坚持人民群众历史观,切忌避免英雄史观。
点评: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在学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要注意做到三点:第一,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第二,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第三,能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核心考点
试题【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三位帝王以卓越的领袖才能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创造出不同的业绩,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根据他们的历史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重要条件。”构成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大业的物质基础条件包括
A.都江堰和郑国渠水利工程的修建B.率先进行“以牛田”、曲柄锄等耕作方式
C.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D.推广用煤炭作燃料、水力鼓风的冶铁装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山东邹县有一刻石,辞云:“追念乱世,封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从这段话中推测,引发该刻石出现的事件可能是
A.周武王派先代贵族后裔来该地“封邦建国”,统辖该地人民
B.秦始皇命该地设置“令”、“丞”等官职,并派遣外地官员担任
C.唐太宗令当地首领为“刺史”,并同意该地百姓不编户籍,不上贡赋
D.康熙皇帝南巡至该地,行三跪九叩之礼,并亲书“万世师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中所示之中俄边界的形成是在
A.16世纪后期B.17世纪后期
C.19世纪中期D.19世纪末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粉碎“四人帮”后,***先后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其影响下,我国科技界的成果有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B.银河Ⅰ、Ⅲ型巨型计算机先后研制成功
C.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D.李四光确认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须是认得个仁,又将身体验之,方真个知得这担子重,真个是难。世间有两种:有一种全不知者,固全无摸索处;又有一种知得仁之道如此大,而不肯以身任之者。今自家全不曾担者,如何知得他重与不重。所以学不贵徒说,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
----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五》
材料二 
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而破坏之后国事更因之以日非也。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者,……然而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实多思想错误而懈志。
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此说始于傅说对武丁之言,由是数千来深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设计划,一一皆为此说所打消也。
……国民!国民!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则建设事业亦不过如反掌折枝耳。
               ----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民国七年十二月)
材料三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
               ----***《实践论》(1937年7月)
⑴据材料分别概括朱熹、孙中山、***关于知行关系的主要观点。(6分)
⑵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知行学说提出的原因。此后,孙中山在“知”的方面有了怎样的发展?(8分)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知行学说提出的背景。此后八年间,***是如何“行”的?(10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与朱熹提出的知行学说在出发点上的差异。(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