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18...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1874—1875年,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固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即防日与防俄并重、西北与东南并重;既保证台湾的安全,又维护新疆的完整,既维护了传统又关照了现实,是一种典型的理想主义选择。但是在国力不振、朝政腐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两防并重”的战略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摘编自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至20世纪末,关于晚清海防与塞防争论之研究慢慢摆脱了“性质之争”的局限,在近代化视角下,研究重点集中在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上,其研究空间由此得到进一步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海防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二)中国边疆治理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三)地缘政治和国防战略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
——摘编自尹全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答案
我认为,晚清海防塞防之争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催生的国防战略之争,实质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与现实之争。 它启动了中国国防战略、海防建设、边疆治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海防与塞防之争虽起因于“伊犁事件”和“台湾事件”之“偶然”,但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从国际背景看,它是世界范围内的海权与陆权斗争在中国的一种体现。无论是海权国家还是陆权国家,都把中国视为夺取世界霸权的关键地区。19世纪70年代,中国西北、东南边疆出现严重危机。当日、俄分别从海陆两面同时威胁大清帝国时,捉襟见肘的清统治集团面临海防和塞防的两难选择,传统国防观念受到严峻挑战,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轻重缓急的争论在所难免。从国情和历史传统看,受地理环境 、农本经济、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传统军事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长期固守“重陆轻海”、“重北轻南”的国防观念,中国虽有万里海疆,但实际上长期处于“有海无防”的局面。当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东南沿海国门后,传统农业文明开始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断冲击。海防塞防之争正是对这一冲击的本能回应,其实质就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与现实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并着手筹划近代海防建设。洋务运动中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的诞生。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轮船制造厂,设立海军衙门等,折射出晚清国防观念与国防建设的变迁。海防塞防之争后,清政府逐渐充分认识到新疆、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后在新疆(1884年)、台湾(1885年)建省,加强对两地的治理管辖。由此可见,晚清海防塞防之争及其结果启动了中国国防战略、海防建设和边疆治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晚清海防塞防之争不仅在当时影响重大,也为当代中国解决现实问题、制定国防战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钓鱼岛、南海主权之争唤醒了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中国是陆海复合型国家,兼具海陆地理特点,必须妥善处理确保陆权与发展海权的关系。在强大综合国力的支撑下,我们要坚持西部大开发与东南沿海祖国统一大业协调并进,积极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

试题分析: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核心考点
试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18】;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编译自《明史·食货志》
材料二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清史稿·食货志》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役制度的主要异同。(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两项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局限性。(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材料二 
康熙帝以儒学治国,于九年(1670)十月九日发布了著名的《圣谕十六条》。颁布全国要求切实遵照执行。康熙皇帝曾于内廷设立了南书房。入职南书房的官员多是才华出众的汉人,他们不仅辅导皇帝读书写字、讲求学业、时备顾问,还代拟谕旨、编辑典籍。
——《中华名人传记·康熙传》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结论。(6分)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康熙帝治国措施的积极作用。(4分)
(2)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1分)谈谈你的看法。(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评价,有人这样说:“ 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摸钱。”评价中的“江浙人摸钱”的本质含义是( )
A.江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心
B.中国人民抗争探索最早的地方
C.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最先在江浙等地
D.江浙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网易新闻网:尽管30多年过去了,但很多人仍习惯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我现在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我现在还是个赤脚医生……”话里的身份可以无尽的更替,不变的是话中的追忆、感激。这里所说的“追忆、感激”主要是对( )
A.***改革开放决策的肯定
B.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肯定
C.***主持恢复高考制度的肯定
D.***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肯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