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22分)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2分)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仲·任法》
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操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
——《韩非子·奸劫弑臣》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关于“法”的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4分)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在“法”的来源、目的等方面的进步主张,并扼要分析其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10分)
答案

(1)实质:通过厉行赏罚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地位:是先秦“法”学思想的集大成者。(4分)
(2)进步思想:来源:黄宗羲主张法由天下人出(天下人共同制订),反对法自君出(3分);
目的:黄宗羲主张法律应该维护天下人的利益,反对法律只维护君主的利益(3分)意义: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分)。
(3)法律思想:认为法由理出(答制订法律必须遵循普遍理性或规律也可得分);只有人民可以制订法律(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得2分)。法律必须保护每个人的人权(即保护每个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权);法律必须限制政府权力,防止政府独裁(4分)。认为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分权;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监督(4分。答强调司法独立即可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考查学生依据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韩非子强调“法者,王之本也。”“……操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可见他主张通过厉行赏罚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第二小问他的历史地位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分析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依据“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可见材料一认为法律自君出;依据“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可见材料二认为法律不应该是天子的一家之法,通过分析比较即可得出其在来源上的进步性是黄宗羲主张法由天下人出(天下人共同制订),反对法自君出。在目的上的进步性是黄宗羲主张法律应该维护天下人的利益,反对法律只维护君主的利益。黄宗羲这种思想的意义是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材料依据“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归纳为:法由理出、只有人民可以制订法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监督、法律必须保护每个人的人权、法律必须限制政府权力,防止政府独裁等。
核心考点
试题【(22分)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重视
A.法B.信C.礼D.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消除了世界各国问的矛盾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威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有力打击了美苏的核讹诈B.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
C.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D.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而打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61年,南斯拉夫***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段话道出了
A.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B.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初衷
C.北约与华约建立的目的D.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事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一位儒者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
A.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B.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
C.孟子的“性善论 ”D.荀子的“性恶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