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根据梅狄克的分析,在(西欧)原始工业化过程中,核心家庭(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取代了原来男耕女织的扩大家庭。中国现代家庭的...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根据梅狄克的分析,在(西欧)原始工业化过程中,核心家庭(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取代了原来男耕女织的扩大家庭。中国现代家庭的历史所揭示出的是与西方十分不同的发展形式。中国的手工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像西欧的原始工业化那样带来其与农业的分离,也没有导致城镇的蓬勃发展、核心家庭户的兴起以及更早的婚龄。
(中国)三代家庭顽强持续的根本道理是和农业与副业的紧密结合基本一致的。首先,是因为在土地不足的约束下,得自农业的收入不足以完全支撑家庭生计,所以必须借助副业收入。同时,劳动力过剩压低了非农就业的工资,一般也不足以支撑家庭生计,所以形成了“半工半耕”的生计模式。……在乡村农民和其制造业人员都缺乏退休福利的现实下,这样的两柄拐杖更加必要。
——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
材料二 只有在没有谋生能力的情况下,一个人才拥有被人赡养的权利”,对赡养人来说,“赡养他人的义务,考虑到本人的其它义务,如果会因此危害到维持适合自己社会地位的生活,则不须赡养。
——《德国民法典》(1900年)
赡养老人的子女可以多分财产,不赡养者少得。这样承包地和宅基地在实际运作中一般都由赡养父母的儿子继承。因此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仍然和家里的第一代保持紧密的关系,他们是家里土地产权的继承人,也是家里老人的法定赡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1985年)
材料三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城市打工,2005年已经达到1.2亿人,2009年则更是达到1.45亿。它带来了一系列家庭结构的变化,包括核心户数和比例的上升,因为大量青年作为夫妇进城打工或在城市组织新家庭。伴之而来是许多农村的“空巢家庭”,即成年子女外出打工之后由父母亲独自组成的户;还有所谓“隔代家庭”,即由第二代青年父母亲外出打工,把下一代的孩子留下让爷爷奶奶来带(即所谓“留守儿童”)。
——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和西欧在家庭结构变迁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结构的新变化?(5分)
答案

(1)西欧:核心家庭占主导。中国:三代家庭顽强持续,占较大比例。(2分)
西欧:原始工业化的发展;城镇的蓬勃发展;婚龄的提前;赡养法的规定。(3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农就业工资低;农业和手工业的紧密结合;缺乏退休福利;继承法的规定。(3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2)农民工进城打工,导致核心家庭数量上升,“空巢家庭”和“隔代家庭”大量出现。(2分)
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转型;应根据中国国情提倡小城镇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三代家庭,适当发展核心家庭。(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要依据材料总结,材料中“西欧核心家庭取代了男耕女织的大家庭”“中国三代家庭顽强持续的根本道理是和农业与副业的紧密结合基本一致的”就可以总结出中西的差异;原因也从材料中“土地不足……必须借助副业收入……劳动力过剩压低了非农就业的工资……缺乏退休福利”即可总结出来。
第(2)问从材料中“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它带来了一系列家庭结构的变化,包括核心户数和比例的上升...伴之而来是许多农村的“空巢家庭”...所谓“隔代家庭”,即由第二代青年父母亲外出打工,把下一代的孩子留下让爷爷奶奶来带”也可以总结出来。
核心考点
试题【(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根据梅狄克的分析,在(西欧)原始工业化过程中,核心家庭(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取代了原来男耕女织的扩大家庭。中国现代家庭的】;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中共八大期间,***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C.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D.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贾英健在《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一书中写道:全球化无疑首先是经济上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经济生活方面的革命性变革。这场“变革”的主要标志是
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的开始与完成
C.殖民地的拓展D.市场经济的孕育与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否认也无法否认,历史作为一种认识的客体可以被人类认识,但认识的主体需要站在一种客观的立场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认识历史
B.研究历史应尊重史实,反映真实的历史
C.历史客观事实无法被后人主观认识
D.史学家研究的历史是其思想认识的产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拉斐尔《雅典学院》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艺术作品与思想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西比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订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
——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
材料二 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627 至649 的23 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 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