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十分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挽救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蒋介石1935年4月在贵阳督剿红...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十分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挽救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蒋介石1935年4月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作了简要解释。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67,100万元,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矿、高坑煤矿、大冶、阳新、彭县铜矿、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1937年又筹备开发云南锡矿、四川金矿、湘潭天河煤矿、灵乡铁矿、四川油矿、水口山铅锌矿等。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同时,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罗斯福新政工业建设的差异。(17分)
答案

(1)背景
国内: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国共对峙政局动荡。(4分)
国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侵华使民族危机深重。(4分)
(2)评析
①差异: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目的: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应对内外局势。(2分)
侧重点: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注重东西部平衡:未涉及工人权力的问题。(2分)
结果: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重工业、国防工业实力增强,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2分)
罗斯福新政:
目的:减少生产盲目性,解决就业问题,缓和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2分)
侧重点:限制工业生产规模,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关注劳资矛盾,维护工人的基本人权。(2分)
结果:美国工业逐步恢复,社会危机得到缓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分)
②形成差异的原因:两国国情不同,中国经济政治落后,美国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程度较高;30年代的面临的现实问题不同,中国需要发展经济、稳定政局、抵抗外敌入侵,美国需要应对经济大危机以及政治危机。(5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答本问需要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背景,从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分析归纳,从国内分析可以结合经济基础的薄弱以及国内局势的动荡,国外从世界经济危机及日本的侵华等。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结合材料及已学对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罗斯福新政工业建设的差异可以从目的、侧重点及结果比较,然后从两国的国情等方面分析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
核心考点
试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十分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挽救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蒋介石1935年4月在贵阳督剿红】;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发表了一次演说,用“王道”和“霸道”来概括东西方的国际观念。孙中山指出,西方国家“只见物质文明,只有飞机炸弹,只有洋枪大炮,专是一种武力的文化”,“用我们中国的话说就是‘行霸道’,所以欧洲的文化就是霸道的文化”。这种霸道文化是东方人“向来轻视”的,因为在东方,“还有一种文化,好过霸道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是仁义道德。用这种仁义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压迫人,是要人怀德,不是要人畏威。这种要人怀德的文化中国的古话就是‘行王道’。所以亚洲的文化,就是王道的文化。”                            
——吴义雄《传统文化与孙中山的国际观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方的“霸道”文化和东方的“王道”文化。(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38年3月—4月间,召开了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对民族主义作了阐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关于民族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主义于抗日战争期间能充分发挥其精神力量,则此精神与力量,为今日捍御外侮之要素,亦即他日复兴民族之基础也。
——荣宁《略论国共两党抗战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1938年4月1日,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更明确规定:一、“本独立自主之精神,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为世界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三、“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树立并保障东亚之永久和平”……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就民族成长的历史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多数宗族融合而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即为各宗族共同的命运的记录。此共同之记录,构成了各宗族融合为中华民族,更由中华民族,为共御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国国家悠久的历史。”
——邹丽慧《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民族主义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战时期蒋介石民族政策的内涵。(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蒋介石民族政策的影响。(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为“熹平石经”的残石。该石经由《诗》、《书》、《春秋》等七经组成并立于洛阳太学。这一残石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A.隶书始于秦朝B.民间入仕风气高涨
C.儒学的官方化D.国家教育系统建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儒家《周官》之学说悉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材料主要表明儒学:
A.强调大一统和以法治国B.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C.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D.通过法典化、制度化得到普及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这里的“集体经济”是指:
A.农业合作社B.人民公社制度
C.农村乡镇企业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