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所说的“没有前途”,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B.工业区域分布...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所说的“没有前途”,其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近代企业被军阀破坏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在客观上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后来,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又迅速地萧条了下来。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环境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所以答案选C。
核心考点
试题【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所说的“没有前途”,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B.工业区域分布】;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时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 824 000
270 717
1920年
1759
500 620 000
557 622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为辛亥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社会基础
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建国初粮食增长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信息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1949年
1951年
1952年
100(基数)
100(1+28%)
100(1+40%),超过抗战前最高年产量9%
A.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土地改革使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土地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  )
英语
Sandwich
Beer
Telephone
Engine
Dollars
commission
洋泾浜英语
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
康密兴
词意
夹肉面包
麦制酒
电话
发动机
外币
佣金
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    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    
③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 ④汉语受到严重冲击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