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1912年,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12年,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梁启超的观点表明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B.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C.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D.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首先应注意题干中提供的时间信息(1912年5月,中华民国已经建立),然后仔细阅读材料概括作者观点。材料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已经扫除了中国国家进步的一大障碍,对辛亥革命为民主政治发展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同时认为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同样需要国民素质的提高,如果不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君主立宪政体也是无法实行的。可见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梁启超并不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因此答案应选D项。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一个问题,即使是同一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阶段其政治主张也会有所不同,如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政治主张,郑观应等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在中法战争前后的政治主张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解题时不应简单根据人物所属政治派别做判断,还应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材料的具体观点做出判断。
核心考点
试题【1912年,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主要考察你对新思想的萌发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对下列漫画所反应的历史事件造成的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京举人掀起了公车上书运动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促进了新三民主义的诞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尔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  )
A.经济的现代化 B.器物的现代化 C.制度的现代化  D.精神的现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用于对下列哪一思想的评价
A.中体西用思想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D.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载,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书籍。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思想家与革命派都希望得到日本支持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维新思想家利用日本学术思想反击顽固派
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