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 》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 》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材料二  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 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三  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农商 务、递信凡九省,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以上均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2分)
(2)阅读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5分)
答案

(1)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2分)
(2)宣传维新变法, 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4分)
(3)过程:从议会制度到宪法思想,再到责任内阁制。 (3分)
探索:建立中华民国及颁布《临时约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 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总结提炼即可解答;第(2)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材料“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这主要是为变法提供依据,实现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第(3)问,“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 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 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可见,从议会制度到宪法思想,再到责任内阁制。抓住“20世纪初期”联系史实可知,应是中华民国的建立及颁布《临时约法》
点评:文字型材料的解读技巧: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对比较长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对比较短的材料进行分句,并归纳句子大意;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 》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主要考察你对新思想的萌发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该观点应该出自
A.曾国藩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结加剧B.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C.先进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所致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海国图志》            《民报》、孙中山题词       《新青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3分)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2分)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李鸿章这一观点体现的思想是( )
A.师夷长制以制夷B.发工商业,与列强商战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民族危机面前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经历了艰辛、曲折的历程。阅读下面图片,请回答:

(1)分别指出以上四幅图反映的主要进步思想主张。(4分)概括指出它们思想的最主要共同点。(2分)
(2)分析图A、C、D所反映的进步思想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