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 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中关键信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可知,义和团运动失败,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专制卖国的本来面目,拥护、支持清廷的态度变成反对、推翻清廷的态度,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答案为D。
核心考点
试题【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 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②③④①D.③④②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8分)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这样评述一场侵华战争时期的中国政局:“上端成了一种专制魔王,既愚昧无知,又缺乏自信,下端成了无法管制的暴民。很显然,如此组织结构不能仅凭纸面上的改革即度过新世纪之难关。”这场侵华战争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过去很多年,我们在解读铁路为什么在《马关条约》前不能在中国获得发展时,总是以为铁路理念与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相背离,总是说铁路所经地方破坏了中国的风水,因而被抵制被拒绝。其实,这个说法是不真实的。铁路在《马关条约》前无法在中国获得充分发展,主要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而那时中国之所以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是因为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而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主要的也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而是因为中国没有足够的开发资本,中国凭借自己的资本去开发矿产资源,去修筑铁路,那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困难。
《马关条约》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这个条约同意“日本臣民”有权在中国投资办厂,享受进出口政策优惠。根据条约体制,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人获得的这个权利一体共享。于是,在1895年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外国资本像钱塘江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贯通南北的两条铁路干线迅速分段动工,开平煤矿、汉冶萍公司等矿产资源很快获得开发。至1903年,铁路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巨大赢利空间的新兴产业,以致中国民间资本强烈要求政府将这些产业向他们开放。如果没有外国资本的介入,中国不可能在1895年之后获得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也不可能在那个时刻发生。
外国资本对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能说这就是经济侵略,这只是资本凭着本性寻找利润空间和价格洼地。
——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外国资本和资产阶级》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 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 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 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 (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朴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 这一见解。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1) 根据材料一,简单评述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5分)
(2) 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 认识变化的依据。(5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