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20分)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外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分)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外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 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1)以16—19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说明“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汉提出“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的原因。(6分)
材料三  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依据材料三中筹划海防的目的和具体措施,简要评价清政府的决策。(8分)
答案

(1)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 西班牙、葡萄牙进行殖民扩张,获取了巨额财富;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发达,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强国;通过与荷兰、法国的殖民战争,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海外贸易和掠夺为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奠定了基础。(6分)
(2)西方各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控制中国满足了其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要求。(2分)长江流域在地理上、经济上具有特殊战略地位;通过控制长江流域可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2分)
(3)因素:客观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西学东渐。主观上,洋务派力图通过洋务运动实现自强;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也为创办近代海军创造了条件。(4分)评价:清政府筹划海防旨在抵抗列强侵略,具有积极意义;兴办海军和近代教育事业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以16—19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结合相关史实回答,15-16世纪的西班牙(或葡萄牙)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17世纪的荷兰商人在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批海外贸易垄断公司,成为“海上马车夫”;17-19世纪的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七年战争等掌握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2)根据材料“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等信息可知长江流域在地理上、经济上具有特殊战略地位;通过控制长江流域可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背景分析,西方各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
(3)注意材料时间“1875年”等信息,可知此时是中国洋务运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客观上“民族危机”“西学东渐”;主观上“洋务派力图通过洋务运动实现自强”“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以及新式教育”分析因素。再一分为二的评价清政府的决策,虽然不能根本上起到巩固国防的作用,但是从目的看,清政府筹划海防旨在抵抗列强侵略,具有积极意义;从作用看,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核心考点
试题【(20分)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外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主要考察你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欧洲社会的大变革,出现了“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
A.美洲的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B.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C.西班牙、英、法等国纷纷进行海外探险
D.金银贬值,封建地主地位下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篡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或整体历史的时代。“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来越彻底,历史也就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称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问题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15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史(19世纪40年代末期)的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新航路的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传入中国、非洲等地的美洲独有物种中除甘薯、土豆、辣椒、花生等之外,还有(  )
A.棉花 B.玉米C.小麦 D.橄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联系越来越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了。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大西洋西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
材料二 在19世纪50至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材料三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l9%,美国l2%,德国l3%,法国9%。从1870年至l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 世界贸易指数和世界贸易总额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1)材料一、二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从1500至l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与19世纪的欧洲统治世界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这一阶段
A.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趋加强B.代议制度普遍建立
C.马克思主义产生D.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