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 (16分)领土的测绘、领海的划分事关国家利益。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划定边界、并向近代化国家迈进的热潮。地图则作为...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6分)领土的测绘、领海的划分事关国家利益。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划定边界、并向近代化国家迈进的热潮。地图则作为一种证明国家领土范围的工具开始备受重视,这一时期的英、法、俄、西班牙等国都在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绘制了自己的地图。……远在东方的清王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已运用西方耶稣会士传入的近代制图学新方法绘制帝国地图,乃已告竣,并把测绘地图与版图的确定紧密联系在一起。
——牛汝辰《地图测绘与中国疆域变迁》
材料二 利玛窦将经纬度制图法传人中国以后,未立即改变传统的画方之法绘制地图。康熙帝发现原有的地图时常出现模糊不清、测绘有误的情况,感到“疆域错纷”的问题需要解决,决定进行全国范围的实地测量,以绘制新的全国地图。这次使用西方经纬度制图法,参加人员中有杜德美等11名传教士,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完成了全国性测绘,当时西藏处于战乱之中,只测量了从拉萨到恒河发源处一段距离。最后由杜德美等主持在1718年绘制成了《皇舆全览图》。康熙六十年本对西藏及蒙古极西地方绘制较详。
——李喜所《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930 年海牙会议,英美等海洋强国坚持3海里的原则,以便于他们的军舰和商船在海上自由游弋;大多数国家主张有较宽的领海。1960年第二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长海里的领海宽度,保护近海资源、本国安全。苏联因为冷战的目的希望与发展中国家采取共同立场,建议各国有权建立12海里的领海。美英等国认为,领海宽度的扩大将破坏海洋自由原则。1973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会议召开,经过发展中国家的争取,美英等海洋大国不得不接受12海里的领海宽度。
——刘中民《领海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国际关系分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测绘地图热潮的时代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时期我国地图测绘技术、成果的新发展,并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全国性地图测绘得以完成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政治角度看,美英等海洋强国在领海宽度问题上长期坚持已见的目的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在领海宽度问题上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案

(1)①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地图测绘技术(制图学新方法、经纬度制图法)的发展。(4分)
(2)新发展:近代测绘制图技术应用;完成了全国地图测绘,并走在世界前列;实现了西藏、蒙古以西地区的详细测绘;(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4分)
原因:清朝重视用地图来表明疆域范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央集权统治的强化;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4分)
(3)目的:行使海上霸权;(2分)
原因: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崛起;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获得了苏联的支持。(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划定边界、并向近代化国家迈进的热潮。联系所学知识,从民族国家的形成、测绘技术的进步等方面分析西方国家掀起测绘地图热潮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概述康熙时期我国地图测绘技术、成果的新发展:“使用西方经纬度制图法”、“完成了全国性测绘”、“对西藏及蒙古极西地方绘制较详”。康熙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央集权强化、统治者的重视、西学东渐等因素使得全国性地图测绘得以完成。
(3)分析材料三可知,美英等海洋强国在领海宽度问题上长期坚持3海里的原则,目的是“便于他们的军舰和商船在海上自由游弋”。1973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会议召开,经过发展中国家的争取,美英等海洋大国不得不接受12海里的领海宽度,结合当时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分析发展中国家在领海宽度问题上取得胜利的原因。
核心考点
试题【(16分)领土的测绘、领海的划分事关国家利益。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划定边界、并向近代化国家迈进的热潮。地图则作为】;主要考察你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任何行为。”马丁·路德这段话旨在
A.否定行为的重要B.肯定信仰的权威
C.抨击教皇和教会D.强调“道”的重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天主教认为教会的神职人员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赦罪。对此,马丁·路德疾呼
A.废除神学信仰B.加强宗教仪式
C.信仰即可得救D.教士应拥有世俗权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李平晔教授在评价近代某事件时指出:“使基督教世俗化,或使西欧人民的世俗生活神圣化,把人们的精神和潜能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在现实的拯救和解放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人们的心灵从追求天国的虚幻,转向现实的生活和劳作,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重新投身于改变现实的活动中。”李平晔教授评价的近代事件是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德国宗教改革的过程中,马丁·路德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下列对此贡献理解错误的是
A.使德国人从此摆脱了罗马天主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权
B.开启了德国人自由阅读《圣经》,随意解释《圣经》的先河
C.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的形成,为德国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D.有利于德国民族语言的形成,促进了德国近代文化的崛起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
A.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B.强化了上帝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实现了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D.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的进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