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 下图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B.墨家思想与...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图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下图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B.墨家思想与】;主要考察你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B.墨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C.儒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D.儒家思想与造纸术
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9分)
(1)儒家学说的产生、发展、演变经历了哪三个阶段?(3分)
(2)简析儒家学说发展、演变的社会背景。(6分)
从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创造出新儒学体系,到北宋完成“三教合一”,形成理学,说明了儒家思想(   )
①是诸子百家思想精华的堆砌     ②与时俱进,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③不断理论化和思辨化           ④永远不会落后历史发展的主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②③④B.②③C.②④D.①②③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一些文艺巨匠的主要思想。
思想家
主要思想
薄伽丘(1313~1375)
揭露教会的腐化和贪婪,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达·芬奇(1452—1519)
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人丰富的思想感情,提出“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的人性觉醒口号。
材料四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伏尔泰(1694~1778)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1689—1755)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卢梭(1712—1778)
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文艺巨匠的作品体现了怎样的核心思想?
这一思想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为建立未来的“理性王国”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核心思想?(7分)
(5)材料三和材料四中所体现的思想最主要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说法国的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具体是如何表现的?(4分)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德】亚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争夺。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孔子为重建古代文化所作的工作? (3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出现哪些变化?(8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9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都十分活跃,都开始自觉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为什么那么关注“人”,而不像西方那样关注“神”?(4分)
材料二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2)根据材料四,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到儒教的两次改造(4分)。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