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把都江堰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把都江堰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主持修建该工程的是
A.大禹B.郑国C.李冰D.王景

答案
C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把都江堰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右图中所示的两种农具的相似点是(  )  

①靠人力操作                   
②利用畜力
③用于农业灌溉             
④重要的水利工程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 ~1800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诗和图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哪些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4分)
(3)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2分)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并相互交融
B.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
C.生产工具、技术不断演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D.人口的增加既为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又带来了巨大压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定都关中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1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开机之家谓之帐房,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hù,不结实)谓之雠货(验货)。其织也,必先之以染经,经以湖丝为之。经既染,分散络工。络工,贫女也,日络三四窠,得钱易米,可供一日食,于佣力之中寓恤贫之意焉。
——陈作霖《凤麓小志·记机业第七》
材料四: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都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五: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侵略特权的保护和机器工业品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价值的70%。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还从中国大量收购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材料六: “只有大工业才用机器为资本主义农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彻底地剥夺了极大多数农村居民,使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村家庭手工业的根基——纺纱和织布。”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突出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为“稳定小农”,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实行什么基本政策?(2分)你怎么看待这一政策?(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3分)这一变化最早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4)材料四中的“时势”是指什么?(3分)“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4分)这种政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3分)
(5)材料五和材料六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