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图表、图片、数据等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信息。时间人口数战国末年估计2000万人西汉元始二年(西汉末)5959万...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图表、图片、数据等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信息。
时间
人口数
战国末年
估计2000万人
西汉元始二年(西汉末)
5959万人
三国(魏、蜀、吴)
共767万人
晋太康元年(280年)
1616万人
隋开皇年间(隋初)
约4450万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4844万人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
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万人
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
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人
宋、金、西夏、大理及其它少数民族(13世纪初)
合计已超过1.2亿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5883万人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6054万人
清顺治八年(1651年)
1063万人
乾隆六年(1741年)
14341万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30148万人
道光十四年(1834年)
40100万人
仔细阅读和观察表中不同时期人口变化的数据,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答案

信息一:战国至西汉、晋至隋朝人口急剧增长,汉末至三国、唐朝安史之乱后、明清之际等时期人口急剧下降。说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
信息二: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等总人口增长较快。说明: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
信息三: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人口持续增长。说明:清初经济政策的调整促使小农经济、农耕文明仍持续发展。(6分)(提取出其它信息并能合理说明,亦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国家分裂时,战乱频繁,人口锐减,社会安定时期,人口数量上升,具体体现在战国至西汉、晋至隋朝人口急剧增长,汉末至三国、唐朝安史之乱后、明清之际等时期人口急剧下降。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了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13世纪初,各民族政权分立,宋、金、西夏、大理等总人口增长较快,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人口持续增长。由于清初经济政策的调整促使小农经济、农耕文明仍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总量依然庞大,但是经济总量中引领世界潮流的份额与西方有差距。
核心考点
试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图表、图片、数据等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信息。时间人口数战国末年估计2000万人西汉元始二年(西汉末)5959万】;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戽车寻丈旧知名, 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 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 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
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
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D.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以下历史现象,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A.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B.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C.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
D.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此举主要是为了
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
C.弥补生产资料不足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大清律例》规定: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一规定使得原本集中的土地化整为零,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
A.大户人家人口繁多B.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C.世家大族纠纷不断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