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上述材料说明
A.中央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督察B.职事官名衔与其职事分离
C.权力制约,完善监察制度D.弹劾是古代一项重要权力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
者”可知皇帝任命宰相去监督监察机构,从而更好的发挥监察机构的作用,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对
监察机构的监督,A,D两项在材料中为体现,故排除;宋朝实行职事官名衔与其职事分离的制度,且材料
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核心考点
试题【《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舞弊在18世纪初期极其猖狂,这导致1711年在扬州考试落榜的学生对一个被盐商贿赂的考官进行抗议。商人和没有实际学问的地主子弟日益涌入官僚体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种现象说明
A.科举制度存在自身弊端B.人才来源缩小,政治腐败
C.商人与官僚开始相互勾结D.以天下为己任的经典教育不复存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对材料中转运使的设置,认识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设计B.贯彻了以文治国的用人方略
C.突出了中央集权的理财思路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下列关于行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当时全国分设10个行省
B.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C.行省官员有更改赋税征收制度的自主权
D.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A.郡国并行B.师法黄老C.设置刺史D.颁推恩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钱刮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市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四 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在实践中,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直至元朝建立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元世祖时,明令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在建立帝国和加强对地方管理方面,罗马帝国与元朝有哪些相似之处?(2分)
(2)根据材料三、四回答,在法律演变形式上,罗马和元朝有何相似之处?(2分)分析指出罗马帝国万民法与元朝法律的不同之处?(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和元朝行省制度在当时起到哪些作用?(2分)对后世影响如何(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