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有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脱胎于汉魏以来察举制度的母体之中的。二者的渊源关系表现在A.体现才能惟上的原则B.体现择优选拔的原则C.体现程序公平的原则D.体...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有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脱胎于汉魏以来察举制度的母体之中的。二者的渊源关系表现在
A.体现才能惟上的原则B.体现择优选拔的原则
C.体现程序公平的原则D.体现平等竞争的原则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比较了科举制和察举制。察举制是依据孝和廉进行自下而上的推荐,而科举制是通过考试来进行人才选拔,都体现择优选拔的原则。故选B。
核心考点
试题【有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脱胎于汉魏以来察举制度的母体之中的。二者的渊源关系表现在A.体现才能惟上的原则B.体现择优选拔的原则C.体现程序公平的原则D.体】;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B.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 (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元政府设置了一个东西延伸的带状行省一河南江北行省,将两个大的蒙古都万户府重兵驻扎于此。同时又将秦岭、汉中、北川的险地划归陕西行省,也驻有一个蒙古都万户府。元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B.利用山川形便,防止地方割据
C.保障大都安全,实现以北制南D.管辖险要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21年梁启超语)“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其中第二回革命主要是指
①察举制的实行                     ②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③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④分封制的建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考试制度的演变折射时代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世卿贵族门阀荐举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尤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著日月。朝为平民,一试得第,暮登台省;世家贵族秘不能得,平民一举而得之。谓非民主国之人民极端平等政治,不可得也!”又说:“官吏非由此出身,不能称正途。士子等莘莘向学,纳人才于兴奋,无奔兑,无徼幸。此于酌古酌今,为吾国独有,而世界所无也。”
——孙中山全集(第1卷)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依据材料归纳科举制体现的主要特点。(8分)
材料二 晚晴新政中最富积极意义而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推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又是从废除科举开始的。……在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的统一过程中,产生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学制”)和《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最早的学制。前者因不够完备而没有实行,后者则明确地规定了从蒙养院到通儒院的各级学校的学制,采用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并对学堂毕业的学生给予科名鼓励,从高小毕业到大学毕业分别授予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的功名。这个学制的实行对20世中国学校制度产生很大影响,他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明确点出了新教育的宗旨。1906年,学部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说:“中国之大病:日私、日弱、日虚,必因其病之所在而拔其根株,作其新机,则非尙公尙武尙实不可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举措。试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8分)
材料三 高考作文题是时代变迁的镜子
历史时期
高考作文题目(部分)
1949年10月—1956年底
1951年:《论增产节约的好处》
1952年:《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
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年1月—1966年5月
1958年:《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
《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
1960年:《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年5月—1976年10月
高考中断了11年!
1976年10月之后
1977年:吉林:《伟大的胜利——难忘的1976年10月》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92年:材料作文《街头雨中一景》(关注社会公德问题)
(3)材料三试题中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请结合历史背景简要说明。(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