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概括材料一中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3分)
材料二  1901年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据统计,到1901年全国兴办的各类学堂已有42444所。全国学生人数……到辛亥革命前夕,增至156万余人。……但新学堂讲授的科目主要是包括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某些社会科学在内的“西学”。
1900年全国留日学生不过百多人,l901年清政府令各省派游学后,留日学生激增,……到1906年前后,又增至8000余人。……新型知识分子群体视野开阔,不仅易于感受民族危机,产生强烈的救国责任感;而且易于感受西方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潮流,产生变革社会的自觉意识。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2)指出材料二中清政府推行的“新政”中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客观影响。(9分)
材料三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材料四  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择优取士的崭新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因而也是不列颠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点。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5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的背景和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4分)
答案

(l)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创立;以才学为录取标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3分)
(2)政策: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3分)
客观影响:促进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2分)而且还有助于西学新知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2分)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2分)
(3)背景:英国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2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增强;(2分)英国在1832年进行议会改革,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需要完善。(2分)
(4)认识:科举制度在隋唐及两宋时期曾经对中国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在明清封建制度强化时期起到消极的影响,这反映出科举制度伴随封建社会走向衰落。(3分)但是,科举制度的积极成分对近现代西方产生巨大影响。(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的信息可概括出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从“代之以科举制”可概括出科举制创立,从“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的信息可概括出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以才学为录取标准。
(2)第一小问政策从材料二中“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可归纳出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二中“但新学堂讲授的科目主要是包括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某些社会科学在内的西学”和“新型知识分子群体视野开阔,不仅易于感受民族危机,产生强烈的救国责任感;而且易于感受西方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潮流,产生变革社会的自觉意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促进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而且还有助于西学新知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3)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三中“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可归纳出英国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855年,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来思考,可归纳出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增强、英国在1832年进行议会改革,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需要完善。
(4)认识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从科举制在明清以前的积极作用、明清之后走向僵化以及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等角度来分析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朱熹说:“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得而易者。”材料认为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唐太宗加大宰相的权力D.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学者这样评价一种政治体制:“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有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   )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北宋某一官职的职能是“凡兵民、钱谷……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签字署名)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检举揭发)以闻”。该官职是
A.转运使B.三司使
C.通判D.知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现已成为当今中国政治实践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注:回答问题时必须概括答案,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材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摘自《新唐书·百官志一》
材料二  第一条 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与洛恩堡、……汉堡。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六十三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收皇帝指挥……
第六十八条 如遇联邦领土内有威胁社会安全的情况,皇帝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
——摘自百度百科《德意志帝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唐世宰相,名尤不正”的理由。并指出到明清时期行使宰相职责的相关部门的变化(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与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相同之处,并概括分析后人评价这部宪法是“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的原因。就材料二的内容而言,概括指出该宪法对德国历史所产生的意义(12分)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途径有哪些。(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