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唐初名将李靖曾讲:“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初名将李靖曾讲:“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当然,唐朝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做到“爱华夷如一”,但其民族政策之开明则的确堪称历代之冠。唐太宗征辽东,掳得高句丽百姓一万四千口,本当分赏将士,“上愍其父子夫妇离散,命有司平其直,悉以钱布赎为民。欢呼之声,三日不息。”,少数民族的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黑齿常之、李谨行等都深受重用,有的还成了驸马。开元、天宝之际、少数民族将帅甚至成了唐军主力。安禄山、哥舒翰还晋升为王爵。
——《唐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要谈战后日本的政治外交史,谁都不能绕过1952年4月28日这个重要纪念日。因为就在这一天,两个决定日本命运的条约,即《旧金山媾和条约》和《日美安保条约》正式生效;与此同时,一个决定日本对中态度的《日华和平条约》,也于同日签署。如果说,《旧金山媾和条约》意味着美国占领军结束其单独占领日本的体制(安倍政权称之为"主权恢复日")的话,同一天生效的《美日安保条约》则规定了之后美日之间主仆的基本关系。
东京与北京如此这般不正常的关系,直到1972年日相田中角荣访华,特别是在1978年两国签署和平条约之后,才告一个段落。但是,围绕着“历史”问题与“台湾”问题,两国并未达成圆满的协议。”......
除此之外,尽管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与1978年中日签署的和平条约,但还遗留下一个悬而未决问题。那就是钓鱼岛(日本称之为“尖阁列岛”)的归属纷争。时任中国副总理***1978年10月在东京记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有关问题时,曾发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谈话。他指出: “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签订中日和平条约,双方也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对于***的这番谈话,据当时日本各大报的现场报道,台上台下回应的是一片热烈的掌声。自此之后,也未见有任何日本官员对此提出哪怕是些微的异议。"搁置争议是中日两国达成的默契或共识",遂成为国际舆论界的常识与定论。
——卓南生《甲午年谈战后中日摩擦根源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述唐朝所采取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日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因素,并就如何处理好中日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10分)
答案
(1)民族观与民族政策:平等、开明的民族意识;大胆采用少数民族人才;对于被征服者,大多采取安抚政策。(6分)
(2)变化:由以“天朝上国”自居到畏惧与列强交往,不敢为维护国家利益与列强斗争。(3分)
原因:鸦片战争等抗争失败;当权官员认为中国实力无力对抗;(6分)
(3)因素:美国国家利益诉求的干扰;日本罔顾历史问题,蓄意挑战中国的底线;"历史"问题与"台湾"问题仍未彻底解决;(6分)
观点:中日双方都应该要有远大的战略眼光;搁置争议,谋求利益的集合点;日本认真对待历史问题。(半开放题,提出符合我国国家利益与国家政策的观点即可)(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少数民族的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黑齿常之、李谨行等都深受重用”“上愍其父子夫妇离散,命有司平其直,悉以钱布赎为民。欢呼之声,三日不息”中可以归纳出唐朝所采取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
(2)本题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政府对外的态度从“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到“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对外态度变化的元婴是鸦片战争等抗争失败;当权官员认为中国实力无力对抗。
(3)本题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搁置争议是中日两国达成的默契或共识",遂成为国际舆论界的常识与定论。”“围绕着“历史”问题与“台湾”问题,两国并未达成圆满的协议。””比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影响中日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因素;根据所学知识,要处理好中日关系中日双方都应该要有远大的战略眼光;搁置争议,谋求利益的集合点;日本认真对待历史问题。
核心考点
试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唐初名将李靖曾讲:“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宋高宗对大臣说,今后凡是“批降御笔处分”,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宋孝宗任命曾任王府教授的刘章到漳州做知州,因遭到谏议大夫王大宝的抵制而没有执行。这表明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君权受到很多威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选官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范晔《后汉书﹒樊条传》
材料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
——《晋书·刘毅传》、《晋书·王沉传》
材料三 中国历代开科取士录取文、武状元人数一览表
朝代
年代
开科次数
登科人数
有名可查一甲人数
武状元人数
备注
进士
诸科
特奏
小计
状元
榜眼
探花
唐 朝
618—907年
263
6656
 
 
6656
158
29
19
41
 
宋  朝
960—1279年
118
42459
16336
38477
97272
118
95
83
78
材料四  1905年慈禧太后发布上谕停止科举考试。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各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中宋代登科人数较唐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相对于材料一、二中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具有什么特点?并据此分析科举制的意义。(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背景。(6分)【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作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64年12月,在狄更斯主编的周刊《一年到头》上,谈到“科举……,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根基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的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是,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作者主要强调了科举制
A.发展的稳定性B.功能的综合性 C.影响的持久性D.地位的神圣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