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物质组成与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 某化学小组拟采用如下装置(夹持和加热仪器已略去)来电解饱和食盐水,并用电解产生的H2还原CuO粉末来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同时检验氯气的氧化性。(1)为完成上...
题目
题型:山东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某化学小组拟采用如下装置(夹持和加热仪器已略去)来电解饱和食盐水,并用电解产生的H2还原CuO粉末来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同时检验氯气的氧化性。
(1)为完成上述实验,正确的连接顺序为A连_______;B连_______(填写连接的字母)。
(2)对硬质玻璃管里的氧化铜粉末加热前,需要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
(3)若检验氯气的氧化性,则乙装置的a瓶中溶液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对应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装置的c瓶中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设计了如下甲、乙两个实验方案精确测量硬质玻璃管的质量为ag, 放入CuO后,精确测量硬质玻璃管和CuO的总质量为bg, 实验完毕后
甲方案:通过精确测量硬质玻璃管和Cu粉的总质量为cg, 进而确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
乙方案:通过精确测定生成水的质量dg,进而确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
①请你分析并回答:________方案测得结果更准确。你认为不合理的方案的不足之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按甲方案测定的数据计算,Cu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E;C
(2)检验氢气的纯度,防止发生爆炸
(3)淀粉KI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4)浓硫酸;吸收H2中的H2O,防止硬质玻璃管炸裂
(5)①甲;空气中的CO2和H2O通过D口进入U形管造成实验误差较大;②16(c-a)/(b-c)
核心考点
试题【某化学小组拟采用如下装置(夹持和加热仪器已略去)来电解饱和食盐水,并用电解产生的H2还原CuO粉末来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同时检验氯气的氧化性。(1)为完成上】;主要考察你对物质组成与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制取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实验室只有浓硫酸、浓盐酸、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铵固体、氧化钙、无水氯化钙、石蕊试液和如图1所示气体发生装置,你认为他们能制得所需的气体吗?把你的判断填入下表
收集氯化氢气体应使用______________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______________作干燥剂。
(3)如果用图2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引发水上喷。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用图3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氯化氢气体,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至喷泉实验停止图,图2中剩有烧瓶容积1/5的气体;图3烧瓶中剩有烧瓶容积1/4的气体;则图3烧瓶中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两种气体均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图2烧瓶中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图3烧瓶中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6)若取上述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若使上述两种溶液混合后,溶液中NH4+离子浓度等于Cl-离子浓度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8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制取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实验室只有浓硫酸、浓盐酸、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铵固体、氧化钙、无水氯化钙、石蕊试液和如图1所示气体发生装置,你认为他们能制得所需的气体吗? 把你的判断填入下表
收集氯化氢应使用_________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_________作干燥剂。
(3)如果用图2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的氨气,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引发水上喷,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用图3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的氯化氢气体,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至喷泉实验停止时,图2中剩有烧瓶容积1/5的气体;图3烧瓶中剩有烧瓶容积1/4的气体;则图3烧瓶中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 (两种气体均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图2烧瓶中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图3烧瓶中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6)若使上述两种溶液混合后,溶液中铵离子和氯离子浓度相等,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8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测定平衡常数对定量认识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已知:I2能与I-反应成I3-,并在溶液中建立如下
平衡:I2 +I-I3-。通过测平衡体系中c(I2)、c(I-)和c(I3-),就可求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I、某同学为测定上述平衡体系中c(I2),采用如下方法:取V1 mL平衡混合溶液,用cmol·L-1的Na2S2O3溶液进行滴定(反应为I2+2Na2S2O3=2NaI+Na2S4O6),消耗V2 mL的Na2S2O3溶液。根据V1、V2和c可求得c(I2)。
(1)上述滴定时,可采用_________做指示剂,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
(2)下列对该同学设计方案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方案可行。能准确测定溶液中的c(I2)
B.不可行。因为I-能与Na2S2O3发生反应
C.不可行。只能测得溶液中c(I2)与c(I3-)之和
Ⅱ、化学兴趣小组对上述方案进行改进,拟采用下述方法来测定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室温条件下进行,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已知:①I-和I3-不溶于CCl4;②一定温度下碘单质在四氯化碳和水混合液体中,碘单质的浓度比值
是一个常数(用Kd表示,称为分配系数),且室温条件下Kd=85。回答下列问题:
(3)操作Ⅰ使用的玻璃仪器中,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试指出该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条)
(4)下层液体中碘单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
(5)实验测得上层溶液中c(I3-)=0.049 mol·L-1,结合上述有关数据,计算室温条件下反应
I2+I-I3-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用具体数据列出计算式即可)。
题型:0110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为了防治环境污染并对尾气进行综合利用,某硫酸厂用氨水吸收尾气中的SO2,再向吸收液中加入浓硫酸,以制取高浓度的SO2及(NH4)2SO4和NH4HSO4固体。为测定上述(NH4)2SO4和NH4HSO4固体混合物的组成,现称取该样品四份,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各40.00 mL,加热至120℃左右,使氨气全部逸出[(NH4)2SO4和NH4HSO4的分解温度均高于200℃],测得有关实验数据如下(气体体积均折算到标准状况的体积)
(1)实验过程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用1.85克样品进行同样实验时,生成氨气在标准状况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_。
(3)计算确定该混合物中(NH4)2SO4和NH4HSO4的物质的量之比______________。
(4)欲计算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应选择第________组数据,由此求得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为_____________。
题型:0110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为检验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的SO2和CO2气体,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a、b、c为止水夹,B是用于储气的气囊,D中放有用I2和淀粉的蓝色溶液浸湿的脱脂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前欲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可以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控制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不能过快,因此设计了虚框部分的装置,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用操作编号填写)
①向A装置中加入浓硫酸,加热,使A中产生的气体进入气囊B,当气囊中充入一定量气体时,停止加热;
②待装置A冷却,且气囊B的体积不再变化后,关闭止水夹a,打开止水夹b,慢慢挤压气囊,使气囊B中气体慢慢进入装置C中,待达到实验目的后,关闭止水夹b;
③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止水夹b;
(4)实验时,装置C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
(5)当D中产生_________________现象时,可以说明使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而不是SO2
(6)装置D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