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判断图示时期南半球的季节,试说明理由。(2分)(2)试比较A、B两地降水量的多少,并分析原因。(4分)(3)C气流来自哪个气...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判断图示时期南半球的季节,试说明理由。(2分)
(2)试比较A、B两地降水量的多少,并分析原因。(4分)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2分)
(4)分别说出常年受C气流控制的大陆西岸和常年受B气流控制的大陆中部及西部地区气候特征。一年中,受B、C气流交替控制的大陆西部地区的气候特征又是怎样的?(4分)
答案
(1)夏季;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
(2)A地比B地降水丰富。
A处(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产生;而B地(信风带)气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
(3)副热带高气压带;C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4)终年温和湿润;终年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赤道低压带完全位于赤道以南地区,故判断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判断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2)根据图示的气流运动方向,A处为盛行西风带,风向从较低纬吹向较高纬,故气温降低,水蒸汽容易凝结,故降水量较多,而B处为低纬信风带,由于风向从较高纬吹向较低纬,故气温升高,水蒸汽不易凝结,故降水量少。(3)图示C气流为南半球的盛行西风,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结合其源地,C源于较低纬度,为暖气团,而D源于极地,为冷气团,故冷暖气团相遇,而形成锋面,则暖气团被迫抬升。(4)常年受C盛行西风带控制,则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终年受B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则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受B副热带高压带和C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则形成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并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垂直或水平气流方向判断其气候特征,并结合对气候类型的影响分析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核心考点
试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判断图示时期南半球的季节,试说明理由。(2分)(2)试比较A、B两地降水量的多少,并分析原因。(4分)(3)C气流来自哪个气】;主要考察你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读下图“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1:关于气压带的正确叙述是 ()
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由极地高气压吹出来的风是偏北风
小题2:终年受①控制的地区和终年受③控制的地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热带雨林气侯,热带草原气候B.温带海洋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D.极地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东部气温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1: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1、7月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
A.③和①B.③和②C.④和②D.④和①
小题2: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主要有 (  )
①太阳辐射差异 ②大气环流影响 
③距海远近不同  ④地形差异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1:图示低压的名称是
A.印度低压B.冰岛低压
C.澳大利亚低压D.阿留申低压
小题2:图示高压强盛时可能为几月份
A.1月B.5月
C.10月D.7月
小题3:此时我国盛行
A.东南季风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D.西北季风
小题4:此时风带、气压带向
A.东移B.北移
C.西移D.南移
小题5:图中赤道低气压带形成的原因是
A.气温高,气流上升
B.高空空气稀疏,近地面气压低
C.海拔高,空气稀薄
D.纬度位置低,有极昼现象,气流上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完成题。

小题1: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读 “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6~18题。
小题2: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逐年下降B.一月0℃等温线向淮河以北移动
C.南海诸岛的面积迅速增大D.高纬地区比原来的气温更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所给四幅图中表示南半球信风带的是 (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