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读“20世纪以来温室气体总量居世界前列的部分国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统计图”完成1—3题。 1、有关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前四位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读“20世纪以来温室气体总量居世界前列的部分国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统计图”完成1—3题。

1、有关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前四位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能源消费总量居世界前四名
B.人均能源消费量都很大
C.单位产值耗能都很高
D.都是石油进口大国 2、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少、总量却很大的国家有[     ]
A.美国
B.中国
C.德国
D.加拿大 3、若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继续增加,可能导致 [     ]
A.全球气候变干,物种减少
B.海水升温,溶解二氧化碳增加
C.大气逆辐射昼减弱,夜增强
D.极冰融化,中低纬度雪线上升
答案
1、B
2、B
3、D
核心考点
试题【读“20世纪以来温室气体总量居世界前列的部分国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统计图”完成1—3题。 1、有关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前四位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主要考察你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读“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长示意图”,分析并回答下 列问题。
(1)图中代表近年来二氧化碳增长的曲线是_________。
(2)计算一下1958~1968年这十年间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增加____。
(3)为什么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日俱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对气候有何影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列举一、二项事例说明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多,使气候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综合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关于地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距今1万年以来,地球气候一直处于气温的不断下降状态
B、近1万年以来,地球气候经历了温暖期和寒冷期的波动,波动幅度达5~10℃
C、地球地质时期气候波动形成的气温波动幅度达5~10℃
D、近一二百年来,世界气候出现明显的直线上升现象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树木的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了该地百年气候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是[     ]
A、人类不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D、人类不断地破坏森林 3、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 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①湖面低于海平面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④含盐量降低 [     ]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D、气候变干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当今,全球有变暖的趋势,一些科学家预测:“21世纪末将没有冬天。”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是
     ①SO2、NO2的排放②CO2排放③水土流失④酸雨⑤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⑥森林遭破坏 [     ]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④⑤⑥
D、①②④ 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C、加强国际合作
D、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