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水的运动 > 下图为乌拉尔河水系示意图,①②③为三个水文观测站。读图回答小题。小题1:下列关于乌拉尔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下图为乌拉尔河水系示意图,①②③为三个水文观测站。读图回答小题。

小题1:下列关于乌拉尔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B.4~5月径流量大是因为此时降水多
C.补给水源主要是地下水
D.航运价值很大
小题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河流下游水量远大于中游水量
B.②水文站径流量大是因为其以上河段降水多
C.该河流下游地区可能会出现凌汛现象
D.③水文站径流量较②水文站小是因为下游地区支流汇入少,下渗量大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解析

小题1:乌拉尔河注入里海.属于内流河,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故A选项正确;该河流位于大陆内部,发源于乌拉尔山脉,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4~5月径流量大是因为此时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故B、C选项错误;该河流所处纬度较高,结冰期长,且水量季节变化大,所以航运价值较小,故D选项错误。
小题2:该河流中下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水量逐渐减小,故A选项错误;②水文站以上河段有众多河流汇入,水量较大,下游地区支流汇入少,且下渗量大,径流量逐渐减小,故B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下游地区河流由高纬度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不会出现凌汛现象。
核心考点
试题【下图为乌拉尔河水系示意图,①②③为三个水文观测站。读图回答小题。小题1:下列关于乌拉尔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主要考察你对水的运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30分)

(1)请在图中的线段中标上箭头,用以表示出该地区的水循环过程。(4分)
(2)若图中山脉的最高峰为6 000米,请指出图中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8分)
(3)如果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请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8分)
(4)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0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图为两地区某月等温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甲、乙两图所示季节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6分)
(2)甲图中等温线在海洋和陆地上都发生了弯曲,请分析其影响因素。(8分)
(3)在甲、乙两图中各有一洋流,用“→”标出其运动方向,并标明洋流的名称。(4分)
(4)分析甲图中洋流对沿岸气候和乙图中洋流对海洋资源的影响。(8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图是我国40 °N两区域河流图,甲河注入太平洋,乙河下游为荒漠,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共16分)

(1)甲图中两湖泊对河流的作用:①   ,②   。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河流分上下游两段,航行条件较好的是   段,原因是                           
(2)乙图中河流补给水源是      ,径流季节变化较甲图中河流     ,径流年际变化较甲图中河流         
(3)甲图所示地区水循环主要方式是      ,乙图所示地区水循环主要方式是      
(4)甲河下游属于___________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图所示地区属于 ___________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10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世界两大湖泊示意图, 图中甲、乙两湖泊的湖泊面积 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都呈缩 小趋势。

(1)分析甲、乙两湖湖水含盐 暈变化的趋势及自然原因。(4 分)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 度分析甲地大力发展棉花种植对湖治面积的影响。(3 分)
(3)面对乙地区湖洎面积不断缩小的状况,请提出一项具体的解决措施,并说明 理由。(3 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12分)图1为世界某区域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图,图2为其区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读图1,描述回归线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4分)
(2)图1中回归线地区沿海与内陆、东岸与西岸的年均温差异很大,试分析原因。(4分)
(3)图2中大陆西侧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试分析其成因。(4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