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空灰蒙蒙的,风没有消息。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着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空灰蒙蒙的,风没有消息。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着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车站周围的一切他最熟悉不过了。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旅途中度过的。他厌倦了这样奔波的生活,他最急于见到的是上小学的儿子。一想起儿子,他浑身就有力量。正是由于自己整天漂泊,妻子和儿子才能过上安逸的日子,儿子才能上寄宿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想到这些,他的心情舒畅些。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声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大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了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向过路人乞讨,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更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了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家就要挨处罚。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这个孩子跟自己的儿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黑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白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儿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20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摸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20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上文,你认为多尔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掏出一美元硬币给了“小乞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是上文的特点之一。请选择描写小男孩的具体一例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写到“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你认为引起他内心强烈冲击的原因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目《风雨中的菊花》在文中的含义。
 表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是在较为矛盾,很不情愿的情况下掏出一美元给了小乞丐的。
2.例: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   突出其境遇的不堪,从而反衬出小乞丐的坚强和对母亲的执著的爱。(主观题,不设唯一答案)
3.(1)对自己误解了小乞丐而感到自责、愧疚。
   (2)对小乞丐为死去的妈妈买一束万寿菊并恭恭敬敬的放在墓前的行为而产生了敬意。
4.小乞丐用乞讨的钱买祭奠妈妈的菊花。
     象征小乞丐坚韧执著的品格及面对母亲深沉的爱。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空灰蒙蒙的,风没有消息。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着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种 春 风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大好。邮局人不多,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70岁左右的老人,戴个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吧。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迹斑斑的,我不由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在柜台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块的文章说。
  我很快地看完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我抬起头来,打量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人帮人是天经地义的,古人都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为了保险,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那边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却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块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小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真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 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两千元,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使劲儿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是斤斤计较利益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于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很年少的时候就听过,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
  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只要在心里播下爱的种子,它就会悄悄发芽,绿意摇曳,让你的心田吹拂起温暖的春风……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三、九段中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⒀段中说:“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我”为什么会”隐隐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⒃段中说“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句中的“心里的春天”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说:“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读了本文后,想必你也已经知道了“春风是可以种的”,那么,你是否曾经“种”过“春风”?请具体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疏 通

  清晨,街上异常忙碌,人来人往,像畅流的小溪。忽然,两辆自行车撞在一起,两个小伙子争吵起来,互不相让,像一块大石头横在小街当中。小溪流动缓慢了,渐渐停止了。
  “喂!快走啊!”一高大汉子猛摁车铃,厉声高喊。“急死人了!”一个窈窕少女急得粉脸绯红,直跺红皮鞋。“妈的!这月的奖金全砸了!”一个长发少年看了看手表,恨得咬牙切齿。“唉!小街太窄了!”一个中年人喟然长叹一声。有几个人干脆掉转头,绕道而走。
  人越聚越多。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老翁,头发斑白,神情安详,嗓音洪亮:“大清早就吵架,不怕一天不顺当?快走吧!”他和颜悦色地劝开了厮缠在一起的两个小伙子,站在小街当中高声喊道:“东去的,右边走!前边的,别停住!快走!”
  人群开始缓缓移动,一会儿,小街又畅通了。街上,又响起了小溪的欢歌。
1、材料的标题是“疏通”,在这里既有排除交通干扰,使小街畅通的意思,又有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一个词语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用的是双关的修辞手法。以此为题,有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中年人认为“小街太窄了”这是小街堵塞的主要原因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写高大汉子、窈窕少女、长发少年和中年人的焦躁埋怨,无补于事,后写老翁的挺身而出热情疏通,问题解决。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你阅读本文后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无题

  ①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97.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②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坎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说:“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  ③“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④打开里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上学的渴望。一会儿,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篮子走了出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⑤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见一个身着兰色土布衣服的学生站在门口。“近来吧!”老师说。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⑥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
  ⑦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
  ⑧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书,看着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
  ⑨愕然无语!
1.第①段中的“盯”和“攥”两个动词表明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可是到了家里,却对母亲说:“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他”说这句话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     ]
A.表达了“他”不想读书的真实想法。
B.表达了“他”想读书又难以实现愿望时抱怨母亲的心情。
C.表达了“他”既渴望读书又不想因家境困难而使母亲为难的复杂感情。
D.表达了“他”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难造成读书无望的苦闷心情。
3.第③段中最能体现母亲理解了儿子良苦用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 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在“啊”后连用“!”“?”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小说的标题“无题”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无题”作题,能激发兴趣,促使读者急于读下去。
B.小说写的是学生入学时的一件小事,涉及的人物有“儿子”“母亲”“老师”,涉及的事物有“50元钱”和“一篮鸡蛋”,如果用“无题”作题,可更好地概括上述人和事。
C.小说充满人间真情:儿子为母亲着想,母亲为儿子着想,老师为学生着想,使人读后思“无题”绪万千,震撼不已,用“无题”作题目才能含蓄而绝妙地表现这丰富感人的内涵,起到“无题”胜有题的作用。
D.以“无题”作题,意味深长,能引发读者的深思,给人以启迪。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矾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l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屋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隶次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这里所选几段文字,叙述了一个什么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文中表现阿曼达父子心心相连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段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中对父子二人的描写,说一说他们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的提示,想像地震刚刚发生、教室刚刚塌陷时阿曼达的处境,写一写他的所见、所想和所做。篇幅不超过一百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孩子和书
  ①这小镇只有一家书店。这书店只有她一个卖书的。
  ②她卖了多少书?怎样忙过来的?没有人说得清。人们只知道,书架上的书越来越丰富,进出书店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她的额头和眼角也已渐渐刻上细细的皱纹。可她那一双眸子却依然如秋日潭水般清明。几十年来,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正因为这样,那些赶集的老婆婆们不买书也会走进店来,歇乏,拉家常,向她讨水喝。有时,她们也会大把大把地掏出鲜枣、红果,强留在柜面上。
  ③一天,小书店里来了一位年轻人。
  ④“您要买书?”“不,看看,先看看……”年轻人礼貌地说,“请您取一下那本书。”他指向那本装帧精荚、雅致的诗集--《孩子和书》。
  ⑤“您看过这本书吗?”他抚摸着手中的诗集问。
  ⑥她赧然了:“没有……”真的,她卖过的书很多,但读过的书太少。实在是因为太忙了。她常常只能翻一翻新进的书:看看封面、内容提要、插图、定价。这是为了向客人介绍、推荐。让顾客买了不合适的书,她觉得对不起人家,尤其是那些农家孩子。她深知,那些孩子手中的一把把硬币是从妈妈的盐钱里一点一点抠来的。
  ⑦“您,认识我吗?”年轻人突然问道。
  ⑧她愣住了,仔细地观察他,希望能记起来。可是,回忆里只是一片空白。他笑了。“您真好,”说着,他放下手中的诗集,从包里取出一本书,递到她面前,“这是我送给您的。”她茫然,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为什么送我书?
  ⑨见她不接,他就把那书放在柜面上,凝视着她,“您还记得十五年前的一个偷书的孩子吗?”他顿了一下,似乎为了唤起她的记忆,“ 他偷了您的书……您没有骂他……还给了他两块点心,是白皮的,一杯水,放了糖……”
  ⑩年轻人的话使她渐渐记起了一件往事。十五六年前,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她店里许多捆书被贴上了封条,放在了角落里。有一天,她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声,走过去,啊!一个孩子,蓬头垢面,一脸汗珠,正从一捆书里掏出一本匆匆往怀里塞。她咳嗽了一声。于是看到一双慌张中带着倔强的眼睛……她没有训他,送了那本书给他,好像是《牛虻》。孩子被感动了,哭着告诉说,父母都死了,他无依无靠,可是爱读书……她听了,爱怜地为他擦去汗珠,又挑了几本书送给他,还给了他一点钱和食物…………为了这件事,她后来也吃了点苦头……十几年过去了,她已渐渐淡忘。难道眼前的他就是当年的那个孩子?
  当她回过神来,那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走了,柜面上只有他留下的那本书。她惊讶地发现,那是同样的一本诗集:《孩子和书》。
  扉页上,有几行秀气的字:
阿姨:
  这本书赠给您--我写的--一个关于您、我、书的故事。我,是一个诗人了。但,没有您,就只是一个偷书的孩子。也许您早已忘记我了,那正是您的崇高。    
                             偷书,爱书,写书的人
                                ×年×月×日
  天哪,他是诗人!这诗人___________就是当年的孩子!
  “我要买书。”稚嫩的声音从柜面下传来,惊醒了她。她探出身子,看到一只胖胖的小手攥着硬币,另一只手指着一本小人书。“噢,又一个孩子。”她急忙招呼这位小客人,心想,兴许这个孩子将来也会成为诗人的,至少能成为有文化、有学识的人。
  门外传来一阵孩子的喧闹--放学了,她又要忙起来了,可是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
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段的横线。[     ]
A、俨然  B、依然  C、竟然  D.当然
2、第②段中说,“几十年来,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
①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第⑨段画线内容改为“他偷了您的书,您不仅没有骂他,还给了他点心和水”,两者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第⑩段中“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十五年后,年轻人重返书店。请就他这一感恩之举谈谈你的看法。(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