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喜事契诃夫  午夜12点,米佳·库尔达罗夫散乱着头发,冲动地跑进父母的家。他把家里的每个房间都转了一遍。父亲和母亲都已经上床睡觉,妹妹躺...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喜事
契诃夫
  午夜12点,米佳·库尔达罗夫散乱着头发,冲动地跑进父母的家。他把家里的每个房间都转了一遍。父亲和母亲都已经上床睡觉,妹妹躺在床上正在看一本小说的最后一页,几个中学生弟弟已进入梦乡。“你从哪儿来?”父母吃惊地问,“你这是怎么啦?”
  “唉!怎么跟你们说呢!我真没有料到!我简直没料到!这……难以置信!”
  米佳大笑起来,似乎由于过度的欢喜两条腿已经支持不住了,于是坐到沙发上。
  “这真不可思议!你们简直想象不到!你们瞧呀!”
  妹妹翻身下床,把毯子往身上拉了拉,走到哥哥的身边,中学生的弟弟也醒了。
  “你这是怎么了?你脸色不好啊!”
  “妈妈,这是高兴!现在我已经闻名全俄罗斯,全俄罗斯!以前,只有你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叫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的小职员,而如今,整个俄罗斯谁不知道我!妈妈呀!噢,上帝!”
   米佳从沙发上一跃而起,一阵风似的跑遍了几个房间,又坐下来。
  “你到底是怎么了?你说清楚点!”
  “你们这日子像野蛮人过的,不看报,根本不重视宣传媒体,报纸上精彩纷呈。现在不管发生什么事,顷刻之间,家喻户晓。什么事也包不住!我太高兴啦!嗅,我的上帝!报纸是登载出类拔萃的人物的,可他们把我给登啦!”
  “你说什么!在哪登的?”
  爸爸脸色变得苍白。妈妈对着圣像画十字。中学生跳起来,当然只穿一件短衫,来到自己哥哥的跟前。
  “是这样的啊!他们把我给上报纸了!现在全俄罗斯都知道我的大名。妈妈,你把这张报纸收藏起来作纪念。以后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你们看呀!”
  米佳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递给了父亲,并用手指着用蓝色铅笔勾出来的地方。
  “你们看呀!”
  父亲戴上老花镜。
  “你们看呀!”
  妈妈对着圣像画十字。爸爸咳嗽一下,开始看报。
  “12月29日晚11时,职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
  “你们看见了。”
  “……职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从小伯龙大街科济欣大厦内的啤酒馆走出,饮酒过量,神志不清……”
  “这是我跟谢苗·比得洛维奇,写得可够详细的!继续读!你们听啊!”
  “……饮酒过量,神志不清,滑倒在地,正好倒在尤赫诺夫县杜雷京村农民伊万·德罗托夫所赶的雪橇的马脚下,当时雪橇正停在街上。马受惊后跃过库尔达罗夫,将雪橇连雪橇内坐着的莫斯科二等商人斯捷潘·卢科夫一起从库尔达罗夫的身上压过,在大街上狂奔不止。幸好被一守门人拉住。库尔达罗夫昏迷不醒,被送到警察分局,并经医生验伤,伤在后脑,击伤……”
  “这是我碰到车辕子上了,往下读!您往下念呀!”
  “后脑部位系轻伤。事故已记录在案,受伤人已进行紧急抢救……”
  “吩咐用冷水敷一下碰伤的后脑勺。现在都念完了吗?怎么样!消息马上传遍俄罗斯!把报纸给我!”
  米佳一把将报纸拿过去,整齐折好,放入衣袋。
  “我马上就要跑到马卡罗夫那里去……还要给伊万尼茨基看看,还有纳塔利娅·伊万诺芙娜、阿尼西姆·瓦西里伊奇……”
  “我得马上走!再见!”
  米佳戴上有帽徽的制帽,欢天喜地地跑出去了。
1.小说中的主人公库尔达罗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开头交代时间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有强烈的讽刺性,你认为作者是怎样凸现这一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三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中的库尔达罗夫是一个艺术形象,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请加以评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库尔达罗夫是一个热衷名利的小人物。
2.时间很晚了,与库尔达罗夫的行为形成反差。
3.作者主要通过情节设置来达到讽刺的目的。比如,上了报纸却是因为车祸受伤;因车祸受伤而上报纸却认为自己可以名扬全俄罗斯;深夜时分却到处炫耀,兴奋不已等等。(意对即可)
4.小说结尾暗示读者这样的闹剧将继续上演,让人感到可笑、可悲、可叹。(意对即可)
5.“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喜事契诃夫  午夜12点,米佳·库尔达罗夫散乱着头发,冲动地跑进父母的家。他把家里的每个房间都转了一遍。父亲和母亲都已经上床睡觉,妹妹躺】;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与理解。 榜       样
秦  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乡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瞪着一对金鱼眼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学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咱这破村?”
  “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
  【A】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不安: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C】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里乡亲的见了,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咱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D】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嘀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的榜样呢……(选文略有改动)
1、认真阅读小说,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
告别同学→__________→回到家里→__________→答乡亲疑问→__________→获得嘉奖
2、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处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表现了他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复杂心理;【C】处校长“……只是汪了泪,……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则反映了他_________的心理。
3、【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_________的特点,又衬托了峰子_________的品质。
4、联系上下文,试写出【D】处“嘀咕”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壮”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壮”,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这一天,他和那条船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三英里;第二天,又缩短了两英里-- 因为现在他是跟比尔先前一样地在爬;到了第五天末尾,他发现那条船离开他仍然有七英里,而他每天连一英里也爬不到了。晚秋的晴朗天气仍然继续,他于是继续爬,继续晕,辗转不停地爬;而那头狼也始终跟在他后面,不断地咳嗽和喘气。他的膝盖已经和他的脚一样鲜血淋漓,尽管他撕下了身上的衬衫来垫膝盖,他背后的苔藓和岩石上仍然留下了一路血迹。有一次,他回头看见病狼正饿得发慌地舐着他的血迹,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可能遭到的结局-- 除非-- 除非他于掉这只狼。于是,一幕从来没有演出过的残酷的求生悲剧就开始了-- 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跛着,两个生灵就这样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    
  如果这是一条健康的狼,那么,他觉得倒也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一想到自己要喂到这么一只令人作呕、只剩下一口气的狼的胃里,他就觉得非常厌恶。他就是这样吹毛求疵。现在,他脑子里又开始胡思乱想,又给幻像弄得迷迷糊糊,而神智清楚的时候也愈来愈少,也愈来愈短。    
  有一次,他在昏迷中给一个贴着他耳朵喘气的声音惊醒了。只见那只狼一跛一跛地往回跳,它因为身体虚弱,一失足摔了一跤。样子可笑极了,可是他一点也不觉得有趣。他甚至也不害怕。他已经虚弱到了极点,无力害怕了。不过,这一会,他的头脑却很清醒,于是他躺在那儿,细细地想。那条船离他不过四英里路,他把眼睛擦净之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同时,他还看见一条在光辉的大海里破浪前进的小船的白帆。可是,无论如何他也爬不完这四英里路。这一点,他是知道的,而且知道以后,他还非常镇静。他知道他连半英里路也爬不了。不过,他仍然要活下去。在经过了千辛万苦之后,他居然还会死掉,那未免太不合理了。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然而,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也许,这种想法完全是发疯,不过,就是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头为什么反复交代“他和那条船”的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狼的“样子可笑极了”,为什么“他一点也不觉得有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点,……非常镇静”,“这一点”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有过极度疲倦的感受吗?试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
  孔乙己是站羞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文章开头在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之后,写“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房子里“慢慢地坐喝”。作者在孔乙己出场之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义,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根据提示,概括回答后面的问题。
(1)第1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集中而概括地写出了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
(2)第2句(“他身材很高大……也没有洗”)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窃”和“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请就你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对与错
  我7岁的小侄子从外地来江城玩。有一天,我带他走过一所邮局,他一抬头,停住脚不动了,一手拽我,一手遥指邮局上方一块巨大的地图模型:“姑妈,错了。”
  “什么错了?”我莫名其妙。
  “位置错了,他们把南美洲和非洲放颠倒了。”
  我不以为然:“那只是一装饰,谁会在意这个呢?”
  小侄子却不干了,说:“那是地图,如果地图放错了,人们会走丢的。”
  我感到大人的面子受到威胁,如果这种错误被一个孩子发现的话。
  “你怎么敢肯定错了?”
  “我摆过拼图,它就是错的。”他固执地说。
  我恼羞成怒:“错就错吧,关你什么事?”
  小侄子委屈地跟我走了。但他却不肯放弃这个问题,一回到家,就翻出一本地图让我看什么是正确的,殊不知我早忘了那错误的形状。
  7岁的孩子对我彻底失望了,不过临上火车告别江城时他还不忘叮嘱我;“姑妈,你再去看看,那肯定是错的。”
  时至今日我也没弄明白那地图的对与错。这就是大人和孩子的区别。孩子从小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是识别对与错,可作为一个大人,再纠缠到对与错之中,便被认为是幼稚了。我们生活在对对错错、是是非非之中,早已淡漠了孩子时期的标准答案。“难得糊涂”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为最佳行为方式。它们消蚀了人们对公理和正义的坚持。在利益面前,责任和原则都不值一提;在混淆对与错上,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口实。聪明的大人不会做指出别人错误的蠢事,他们宁可把它当做背后的笑料。我常因此而扬扬得意,为了这孩子永远也无法理解大人的秘密
1.本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运用的表达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在混淆对与错上,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口实”。在邮局前面,“姑妈”在混淆对与错上也有她的“口实”,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最后一句中“因此”的“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限6字内)“大人的秘密”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一个句子来回答)。
4.整体把握全文后,说说“他固执地说”中的“固执”一词反映出“小侄子”和“我”(即姑妈)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分别以4字短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楼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7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7点。7点一刻。7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8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10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   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 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 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 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1.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母亲对我____________父亲对我____________  。
4.从下列词语中选出能反映“我”思想感情变化全过程的3个词语,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得意    信任    醒悟    悔恨    谦逊    失望    骄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文中原句回答,能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