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关于“微”的主题阅读(12分)【微力量】2011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甬温线温州段发生特别重大的铁路交通事故。23日22时,《浙江交通之声》记者邹芸...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关于“微”的主题阅读(12分)
【微力量】
2011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甬温线温州段发生特别重大的铁路交通事故。23日22时,《浙江交通之声》记者邹芸在微博上发帖求助:“目前温州血液库存的确非常紧张,正在向丽水和县里调血。如果听众和网友想要献血的话,请到温州新城大道41号温州血站。请前往献血的听众务必带上身份证。”于是,大批温州市民连夜赶到血站献血,等候的长队排到了大厅外。“这么紧急的事件,血站还是第一次碰到;这么多人来献血,也是第一次碰到。”温州市中心血站站长陈筱华感慨地说。
【微知识】
2月18日,木星合月。在新浪微博搜索这个听起来既专业又生僻的天文学词汇,竟然有160647条结果。“木星边上是昴星团,还有金牛座的一些亮星。”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当天发出了一条带照片的微博。对于他来说,微博已经成了重要的“科普阵地”。“我们过去有专业的天文论坛,但网友数量有限,而微博受众范围更广。”朱进告诉记者。国家博物馆微博团队的李秀娜则认为,微博的互动性特别有利于科普内容的传播,“关键在于鼓励网友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让网友有话说。”
【微上瘾】
今年春节,人们走亲访友道罢“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的问候,紧接着的问题往往就是“你家WiFi密码是多少?”新浪微博的一项调查显示,70%左右的微博用户每天醒来就会马上登陆,60%的受访者承认每天会花“大量”时间在阅读和更新微博上。“微上瘾”成为当今热门话题,折射出的是现代人的人际关系焦虑和信息焦虑。进入全媒体时代后,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自媒体,有可能通过虚拟世界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感。心理咨询师袁茵表示,过度沉溺于虚拟空间,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微博和微信上,除了会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减少,还可能因在微博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和快节奏的现实生活的状况反差太大导致心理落差,产生焦虑等情绪。
【微文化】
“微文化”,包括微博客、微支付、微公益等各种附加产品集合起来的微力量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微时代已然来临,将网络和现实生活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更好地连结了起来。微文化的创始人麦子说,从哲学角度来谈论微文化,其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微即温暖”或“生命本微”等哲学理念被很多人认同。“当人类觉察到‘微’的时候,‘微’便在行动——传递温暖、爱、纯真,驱散孤独、恐惧、不幸”,正是这样温暖的诗意的阐述和对生命的关爱,才书写出微文化的本质。
小题1:通读上面四则材料,写出题目中“微”的不同含义。(3分)
小题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材料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再小的力量通过微博也能发挥最大的力量。
B.微文化的本质是传递温暖、爱、纯真,驱散孤独、恐惧、不幸。
C.微时代、微力量,享受着微生活,能使亲友生活充满乐趣和阳光。
D.微博新媒体渠道对知识的传播“功不可没”,科学在小小的发布框中变得平易近人。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微文化”产生的原因。(3分)
小题4:因参加“微论坛”讨论“‘微文化’到底让人们离得更近还是更远?”话题,请你简要理出几条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 “微”有微小、微博、温暖、底层之意。(1分一个要点)
小题2:C
小题3:⑴网络社会(全媒体时代)的到来;⑵对时事了解的即时(迅速)性;⑶草根民众的传递感受的需求;⑷快节奏社会的需要;⑸“生命本微”等哲学理念被很多人认同。等等(说出3点即可)
小题4:例:更近:一个微小的力量的推动就会使更多人关注与参与;可以让有才的人都成为老师,获得知识更贴近;温暖可以让人与人之间互享,让远在天边的人觉得就在身边。例:更远:沉浸在网络中却无视身边的人(包括最亲的人);缺少实际生活中的互相联系。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抓住四个标题中的词语“力量”“知识”“上瘾”“文化”来理解“微”的含义。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各项内容,抓住信息点与材料一一比照。C表述不对,作者要表达的不是“能使亲友生活充满乐趣和阳光”,而是让全社会充满乐趣和阳光。
小题3:
试题分析:综合几则材料,从网络普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大众对信息的需求来概括。
小题4:
试题分析:理解问题的内容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方式和频率,从与陌生人更近而与身边人更远两个方面来分析。
核心考点
试题【关于“微”的主题阅读(12分)【微力量】2011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甬温线温州段发生特别重大的铁路交通事故。23日22时,《浙江交通之声》记者邹芸】;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另外,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⑤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常常会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选自《意 林》2012年第24期)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3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小题3:第②段最主要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4:文章划横线的句子中哪一个短语最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为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完成1-2题。
谁 染 枫 林 醉
(1)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以形象、明快、洗练的语言,勾勒出层林尽染、枫叶流丹的画面,并吟诵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千古绝唱。
(2)为什么晚秋的枫叶会变得满山锦绣、遍地彩霞呢?宋人杨万里有诗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说是枫叶在一夜间偷饮了“天酒”而“醉”成了红色。这虽然为枫林红叶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但并没有道出枫叶变红的确切道理。
(3)到底“谁染枫林醉”呢?现代科学认为,植物叶片的颜色取决于其中所含的色素物质,如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等。这些色素物质往往会随着植物成熟期的不同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而呈现出各自具有鲜明特征的颜色。叶片中含有较多叶绿素时就会呈现绿色,含有较多叶黄素时就会呈现黄色,而含有较多的花青素时则会呈现紫、蓝、红等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颜色多变。花青素的基本结构母核是花色基元。由于其中的氧原子是4价的,所以它和它的衍生物具有碱的性质,即能够与酸性物质作用生成盐;而花青素又是花色基元的羟基取代衍生物,因而,它又具有酸的性质,即能与碱性物质作用生成盐。花青素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随介质pH值改变而改变结构并从而改变颜色的可能性。试验证明,花青素在酸性介质中呈现其表征的红色。而枫树的叶片细胞液呈现酸性,春夏季节由于枫叶中一般只含有叶绿素而不含有花青素,所以此时的枫林还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可到了深秋季节,由于气温骤降,光照减少,使得叶片内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不能完全适合叶片,这样就造成叶细胞内糖分的积累,从而促进了花青素的形成。由于枫叶细胞液的酸性环境,花青素呈现红色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小题1:第(2)段中,杨万里的诗并没有“道出枫叶变红的确切道理”,作者为什么还要引用这两句诗?(2分)
小题2:从文中可以看出枫叶变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艺小品,完成1-3题。
善  良 (节选) 王蒙
①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
②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恶狼?
③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④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⑤这就是善良的力量。
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⑦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小题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小题2:从逻辑角度看,第④段中的两句话之间是      关系。第⑥段中运用了     的手法,指出善恶的不同结果。(2分)
小题3: 有句俗语叫“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这话意思是说人不可行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1-4题。
有一些花朵是为你开的
李雪峰
①这个叫米家坪的小村庄的后面,是我曾经耕种过十多年的庄稼,农历四月时那毛绒绒青麦穗上一粒粒数也数不清的小麦花,五月时庭院里火焰一般的一朵朵石榴花,村巷里那歪歪斜斜一树一树一嘟噜一嘟噜的紫色或白色的槐树花……它们或许曾经把花瓣飘落在我的头发或衣襟上,也或许它们的花粉粘惹在我的鞋子或被露珠洇湿的裤角上,但我没有弯下腰来细细打量或关注过它们,甚至没有为它们稍稍地逗留过。
②我知道那些花儿不是为我绽开的,它们是属于村庄所有来来往往荷锄掮镐的人们和那些被花色惹得兴奋地跳来跳去的鸟儿以及那些嘤嘤嗡嗡的蜜蜂的。
③直到20岁那年秋天,我一个人到庄西山坳里打柴,傍晚返回的时候,似乎突然被什么绊了一下,双腿一软就仰面跌倒在那金黄的厚厚落叶上,我索性信马由缰,就仰躺在那弥漫着枯叶焦香和厚厚落叶层下那腐殖质腥香交织的谧凉林地上。
④在闭眼深深呼吸的时候,我忽然嗅到有一种淡淡的却又清新别致的暖暖馨香,那馨香比兰花清洌,比野梅甘饴,是我从未感知到的一种芬芳。循着花香,轻轻扒开厚厚的落叶,在蓬松的落叶下,我发现了一朵指甲大小的花朵。
⑤这朵花瓣沿呈粉红,由瓣沿向内过渡成褐紫,但花蕊周围却是一圈清爽的天蓝色。尤其是花蕊,那针尖般大小又细密的蕊柱,红蓝紫相间,像用彩线绒一根根小心翼翼地绣上去的,在轻轻的晚风中,那奇异的芬芳涟漪一般从中弥漫开来,就像一掬掬暖暖的香水,柔柔地彻底淹没了我的心魂。
我远远地拢着手护着它,就像呵护着一只稍不留意就搧翅飞走的蝴蝶,就像呵护着一只汪着惊恐的鹿眼,就像呵护着一缕风轻轻一拂就会飘散的弱弱云岫。我静静地望着它,它也像温润的眼晴一样默默地望着我,直到夜幕从四周的涧谷深处不知不觉漫过来,我才用枯叶小心地覆遮住它,然后意犹未尽地荷柴离开了。
⑦第二天我又赶到那里,但翻尽了枯叶,寻遍了周遭所有的石缝,却再也寻不到那一朵花儿了。
⑧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个人也不能两次同一朵花相遇。而只为我们一个人绽放的那一朵花在哪儿呢?我思忖,它可能在你于田塍间踽踽独行的低眉间,也可能在台阶缝隙中一次不经意注视间,甚至在你匆匆忙忙来不及短暂驻足的旅途上。因为,真正的相遇是没有约期的,真正灵与灵的相逢是一种注定的却无法永恒的邂逅。
⑨你寻觅到那朵为你才静静绽开的花朵了吗?       
(摘自新浪博客,原文有改动)
小题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①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第⑤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那朵小花的?(2分)
小题3:.研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你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方面加以赏析。(3分)
小题4:.下文是《鼎湖山听泉》的选段,你认为作者在鼎湖山有没有寻觅到那朵为他绽开的“花朵”?为什么?(4分)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这样的父亲》,完成文后问题。(共13分)
这样的父亲
①秋末冬初,寒意渐浓。办公室的门忽然无声地开了一条缝,却不见人。正诧异间,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伸了进来。
②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过了两三秒钟,才看见蛇皮袋后面有一个和袋子一样脏的中年男人,两眼通红,一脸倦容,头发零乱。头上还黏着草屑,穿着一件皱巴巴褪了色的衣服,右手的袖子卷过手肘,左肩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包裹。他迟疑地从门缝中挤进来,似乎感到了大家目光中的厌恶,于是停住脚步,小心翼翼地问:“张老师……在吗?”
③“哪个张老师?”
④“就是我儿子的班主任呀。”
⑤“你儿子是哪个班级的?”
⑥他说了一个班级,并报出了他儿子的名字,同事中有几个人便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都是那个学生的任课老师,都惊讶于那样出色的孩子的父亲竟是这个样子!
⑦有人告诉这位父亲,他儿子的班主任出去了,让他先进屋等一会儿。男人小心地走了进来,他把两个包放在地上,人也“扑通”一声坐下去,直接坐在了地上!大家都愣住了,纷纷叫他起来,让他坐到椅子上,他却着急地连连摇手。
⑧大家不再坚特,转而询问他从哪里来,找儿子做什么。
⑨听到热心的询问,他的声音完然哽咽了。他说,两年前,他妻子因受惊吓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家人稍一疏忽,她就离家走失了。两年来,四处求医问药,仍没有好转。前些日子,因忙农活疏于看护,妻子再次离家。他风餐露宿,不分日夜地已经寻找了近一个月。说到这里,男人长叹一声,窝在眼里的一汪泪终于滚落下来……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自尊的人。有人给他纸巾,他摇摇头,从衣袋里扯出一块皱巴巴的手帕,到门外去擦。
⑩同事小余默默地起身,倒了杯水递给他。小宁把自己刚买的两张热馅饼放到男人的袋子上。其他人都从座位上站起采,不知谁带的头,有人把一些纸币放到他的包袱上。
(11)男人有些不知所措,涨红着脸,慌忙摆着手:“不……不是的,我不是这意思,我是来看看孩子的。”他拿起小宁给的馅饼说:“老师给的这个,我要。”随即把那些纸币抓起来放到就近的桌上,说:“这个我真不要,那成啥啦!”
(12)张老师回来了,男人简略地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然后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们纷纷夸他儿子,他听了,点着头,脸上的愁容散去不少。
(13)张老师出去叫他的儿子,男人不安起来,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只见他快步走到镜子前把自已从头到脚仔细地整理了一遍。做这些时,他似乎完全忘了身边的其他人。
(14)走廊里传来了脚步声,男人侧耳听了听,忽然现出了紧张的神色,他飞快地把自己掉在地上的“家当”塞到桌下,再次扯了扯衣服,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零碎但叠得十分整齐的钞票,看得出,那是他给儿子准备好的生活费。
(15)门开了,张老师的身后走来一个个头高高、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一进门就冲男人露出了两颗小虎牙,脆脆地喊了一声:“爸!”
(16)这时候,我发现,一直卑微拘谨的男人挺直了身子……
(17)他和儿子说话的声音,和所有过着平静幸福生活的父亲没什么两样。儿子沐浴在父亲话语的春风中,脸上泛着红晕,微笑着,不断地点着头,神色中没有一点因为有这样的父亲而生出的难堪和羞愧。如果说这之前这位父亲给人的感觉是一棵被人踏在脚下奄奄一息的草,那么此时的他,则变成了一座可让人依靠的顶天立地的大山!
(18)我的眼睛湿润了,惊叹于这种变化且深深为之感动。看着四周,同事们的脸上也写着同样的感动和敬重。我们惊叹这奇迹,更敬重这奇迹的创造者——父亲!我们也终于明白:这祥的父亲,应该有这样出色的儿子。
(摘自《辽宁青年》2012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阅读文章,请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情节
“我们”的感情变化
中年男人刚出现在老师办公室

中年男人对老师报出他儿子的名字


同情
中年男人见到了儿子

小题2: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①都惊讶于那样出色的孩子的父亲竟是这个样子
                                                         
这样的父亲,应该有这样出色的儿子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是怎样把“这样的父亲”塑造的生动感人的。(不超过150字)(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