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圆明园失梦》,回答下面问题。圆明园失梦作者:边芹   ①儿子忽然提出要去圆明园。很多年没去了,最后一次去是十年前。   ②当时废墟已被围了起来,建起了门脸...
题目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圆明园失梦》,回答下面问题。圆明园失梦
作者:边芹

  ①儿子忽然提出要去圆明园。很多年没去了,最后一次去是十年前。
  ②当时废墟已被围了起来,建起了门脸儿,正式收费了。不知为什么,八十年代中期之后,北京很多机构都修起了大而无当、毫无美感、千篇一律的门脸儿,好像大就是美。圆明园也修了个门脸儿,自然是为了收费。但一下子把个与众不同的园子,完全改变了。记得那次去,不愿意去走那个修得堂而皇之的“公园大门”,为了不破坏大学时留下的印象,决定走园后穿林子的小路。林子依旧,小路依旧,正是夏季,荷塘青草,蜻蜓蜉蝣;薄暮后,只闻鸟声,不见人迹,凄美依旧。然而再往前走,走进被圈起来的圆明园,情景就不同了。静谧的福海,已变成了游湖,各种游船在上面穿梭往来。如果单单只是双桨小舟倒也不失其美,但为了赚钱,连小摩托艇也是马达声声。我们离开城市的喧嚣,是来寻找这新的热闹吗?
  ③圆明园的美在于它的野、荒、残;圆明园的意义在于它记载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耻辱。你可以修一百个游乐城,但圆明园只有一个!
  ④这次带儿子去,我还是选择了那条林间小路。但一路走过去,已是满目疮痍。最触目惊心的是垃圾,到处是垃圾!荷塘已是荒草凄凄,水面漂浮着塑料袋、包装纸。有的地方垃圾堆成了小山,阵阵腐臭。“美”已无踪可寻。门票八元一张,但进入“园”内,一切均另要收费。高音喇叭在招揽游客去玩儿童赛车。到处建起了临时房子以售货。几处小废墟,大概是没有收益,倒真是荒废着,衰草丛生,雨水淤积。在如此庄严的废墟旁,出租古装照相,实在是很滑稽。我想,要不了多久,还会有更多的饭馆、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沉默的废墟将在一片叫卖声中失去它的美,它的意义。
  ⑤为什么要修复圆明园?修复了,历史那沉痛的一页就能翻过吗?我们民族的耻辱就可以忘记吗?把历史留给历史吧。庞贝城能去修复吗?希腊人是否也应该把雅典的巴特农神殿修复?新可能是美,大可能是美,热闹可能是美,但旧、残、凄清不也是一种美吗?
  ⑥把圆明园“开发”成这样具有“商业价值”,这跟出卖文物去赚钱有什么两样?
  ⑦几日后,我回南京省亲。每日在家陪父母。母亲问我要不要出去玩。我想到城市里整天是喧嚣,到处是灰尘,便说只想到一处有树有水的清静所在走走。我母亲说现在这种地方很难寻。我问雨花台怎么样?小时候每年清明节都去的。母亲说,现在也围起来要六元一张门票了。
  ⑧我不想再来一次“圆明园失梦”了。我问母亲附近有什么地方可以走走。她说有一个很小的郑和公园。于是在一个欲雨不雨、闷热的下午,我们去了。
  ⑨这原是个以郑和纪念馆为主,有小桥、流水、假山的旧式花园。但不幸的是,它也被改造得向商业娱乐园发展。原来的一片松林被砍掉,铺了一大片白煞煞的水泥平台,说是辟成了舞场。
  ⑩再往里走,郑和的故居(现为展览馆)却是一片残败。大概是从无人来参观,里面灯都懒得打开,冷清异常。大概此屋已成为看管人的半个家。可一转进后花园,嘈杂喧闹扑面而来。原来,回廊上支起了十几张麻将桌。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梦。
1.请根据第2、第4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圆明园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把圆明园开发成这样持怎样的看法?对此你有何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句“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梦”中的“梦”指的是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的标题是“圆明园失梦”,除了写圆明园外,还写了雨花台和郑和公园,这样写是不是显得有点多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由沉默的废墟变成了热闹的游乐园;由一个教育人们不忘国耻的历史遗址变成了人们赚钱的现代“商场”。(意对即可)
2.作者持否定的态度。说明理由并言之成理。
  示例:①说得好,我们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民族大义。
     ②不能这么说,适度地开发历史遗址的商业价值,才能更好的保护这些历史遗址,更好地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
3.“梦”指爱国的情感,民族进步的理想。含义:警策人们不忘国耻,为民族复兴饿奋斗。(意思对即可)
4.不多余,既突出了主题的普遍意义,又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圆明园失梦》,回答下面问题。圆明园失梦作者:边芹   ①儿子忽然提出要去圆明园。很多年没去了,最后一次去是十年前。   ②当时废墟已被围了起来,建起了门脸】;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寂静除夕夜
  (1)每当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于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目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熬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呜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一夜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平反昭雪。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叙主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①“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__________________。
4.(18)段写“我深深懂得……”我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是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是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望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拳拳深情,请你任选一句作简单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结合文章说说“我”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据报载:有这样一位母亲,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一天晚上儿子向她要几千元钱,母亲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儿子恼羞成怒向她连砍六刀后逃离现场。这位母亲忍着巨痛,追看她儿子逃离的背影喊:赶快穿上毛衣,小心着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冬虫夏草》一文,完成下面问题。
  ①不是什么幼虫都能成为冬虫夏草菌的寄生体。
  ②小虫活动的天空是如此高阔,土地是如此辽远,小虫更是如此之多,何以冬虫夏草菌偏要选择蝙蝠蛾幼虫作为寄生体呢?选菜青虫就不行吗?——其形象并不怎么高雅,但毕竟还是虫,还能够化蝶,翩翩然上下,亦虚亦实,恍兮惚兮,饶有诗意的。蝙蝠蛾幼虫作为冬虫夏草茵的“培养体”,是被宠幸还是命运的安排?
  ③也不是任何真菌都能生长在蝙蝠蛾幼虫的身体里。
  ④我们比较熟悉的真菌如蘑菇、霉菌,还有酵母菌等,谁也不会想到要深入如此逼仄、窄小的“虫体环境”。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蝙蝠蛾幼虫体内,也不一定是出于什么冤家路窄。我想,一开始也可能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只是这种偶然多了,才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最后形成如此特定的自然选择。
  ⑤寒冬是萌生冬虫夏草的季节。雪野洁白,四野寂静,千山鸟飞绝,野渡雪自白。这样的日子,蝙蝠蛾幼虫只能躲藏在寒冷的泥土里,随着体质的下降,冬虫夏草菌终于强行钻入它的身体,吸取体内的营养,在体内萌发菌丝体。经过隆冬到初夏漫长的日子,可怜的幼虫终于被“吃”得只剩下一袭皮,皮中全是密密实实的菌丝体(菌核)。入盛夏,菌核茁壮成长,不久,便从“虫”嘴巴那头伸出一根中间肥两头略尖、表面上生着一些小球体、里面隐藏着不少冬虫夏草后代(子囊孢子)的棒子。这棒子窜出泥土以后,怎么看都像夏天的草叶。
  ⑥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生长冬虫夏草。
  ⑦江南烟雨,天潮潮地湿湿,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岭南天气,风热温湿,也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根据科学考察,冬虫夏草只适合生长在我国四川、西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一带森林草甸或草坪上。想来,这真使经济至上的尘世短了不少冬虫夏草的产量。
  ⑧成为冬虫夏草绝不是菌的美德,而是菌的鸠占鹊巢,菌的侵略行径,菌的霸权主义;是冬天开始的弱肉强食,冬天里的强盗作为,生物界的罪恶逻辑。菌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乃至未来建筑在其他生物的死亡之上,谁能想像得出虫的死亡过程有多痛苦?
  ⑨世上不是有“披着羊皮的狼”吗?我以为冬虫夏草不折不扣就是“披着虫皮的狼”。友人从西藏归来,带给我一小包冬虫夏草,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冬虫夏草,因为是从生态环境最好的西藏出产的。我想,迄今为止人类的所谓生态学观念,本质上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对于蝙蝠蛾幼虫来说,即便生活在西藏那样的土地上,生态环境也未必能说是好。
  ⑩冬虫夏草使菌的身价得了道升了天。冬虫夏草入药,性温味甘,极具补肺益肾功能。优质的冬虫夏草,药店已售数万余元一斤。
  在地球村,新的冬虫夏草依然在产生…… (选文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冬虫夏草形成的必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⑨段划线的“迄今为止”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冬虫夏草不折不扣就是‘披着虫皮的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代药物学著作《本草从新》中说:冬虫夏草若夏天不摘取,到冬天又会变成虫。读完本文后,你觉得这种说法科学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选文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心情衬托出阿长的_________,“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可见“我”认为阿长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兴地说道”这个________描写则写出了阿长能对“我”有所帮助的________心情。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请你想像一下“我”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这句话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这“新的敬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看,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父亲的信》,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从没有超过一页纸,有时常常是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后面才载有殷殷的嘱托。而且家里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没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一时怔在那里,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着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了父亲的名字。我知道我也会经常给父亲写信的,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作者:胡智慧 选自《羊城晚报》)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说“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三、四段,请你从原文中找出最典型的四个词,概括作者笔下父亲写信的特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作者说读父亲信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原文)。第五段作者认为父亲的信是____________。
4.第六段中“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这个句子用什么比喻什么?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对第六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