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大唐柳色  (1)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2)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
题目
题型:广东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大唐柳色
  (1)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2)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3)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了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5)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嗒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关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6)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7)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在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8)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9)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入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10)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11)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12)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13)________________(作者:余显斌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看第(7)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_________。
4.《伟大的力量》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相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13)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品格节操;感叹现代人无法达到唐人的境界。
2.照应文题;承上启下;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唐人潇洒多情的风范;增添诗意文采,引出下文的想象与抒隋。
3.示例:栩栩如生、翩翩起舞、摇摇欲坠等。
4.相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不同:《伟大的力量》提出问题,引发理性思考。《大唐柳色》创设情境,引发感性遐想。
5.示例一:但是,大唐柳色依然夜夜入梦。示例二:这,大概就是现代人的悲哀了。(此例为原文结尾)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大唐柳色  (1)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2)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二)
  如果遇上大的障碍,水就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嘟哝声和从障碍上飞溅过去的声音,老远就可听见。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这些人类的感情,水是毫无所知的。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厄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早晚会到达……
  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许多支有力的水流都流到了一起,汇合成了一股大的水流,彼此间又说话又呼唤——这是所有来到一起又要分开的水流在打招呼呢。(普里什文《林中小溪》)
1.鼎湖山的泉水声和林中的小溪声各有什么特点?文段(一)和(二)采用了哪种相同的写法,把无形的水声描摹得生动可感?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泉水为什么能让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写鼎湖山“年轻”对写泉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文段(二)中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老水车旁的风景
梁晓声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手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来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住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老妪说:“行啊!”村里的负责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村里的负责人急了:“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妖精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
  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套寿农……
  又过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选自《散文选刊》2009年第5期。因原文篇幅较长,有删节)
1.文中老妪的肖像描写与下文闰土的肖像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写对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鲁迅《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关少女的称呼有两个,先是“小人精”,后为“小妖精”,一字之差,耐人寻味。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称呼变化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女最后为老妪做了什么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标题中“风景”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
A.显示乡村旅游业的独有的韵味。
B.预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C.展现江南农村古朴的风土人情。
D.彰显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
6.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带河流回家
陈云其
  有人问我为什么喜爱宁波?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是因为这座城市的河流。在地理影像中,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这三条大河,支撑起了宁波的整个水系,而近百条曲折的小河及日月二湖,把宁波变成了一个水汽淋漓的城市。
  “窈窕淑女”、“在水之湄”,这样的诗似乎是特意为宁波写的。一个城市的丽影,在潺潺的歌吟之中凸现着,成为我们追求诗意生活中挡不住的诱惑。
  旭日初照,阳光如花朵一般在河面盛开。(a)
  夏夜来临,一河的星眸总在窃窃私语。
  我还喜欢河上的雾霭,它们把眼前的景物变得朦胧,那隔岸的行人似乎都在梦里面走着;而当雾霭散尽,河两岸的楼房和树木便清晰地倒映在水里——这样的景致是一定要坐在三江口看的,因为你亦成了风景的一部分。宁波正是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我们的城市生活演绎了审美的自然和诗意的空间。
  河流在带给一座城市毓秀的同时,也带来风物,带来历史和未来的走向。我们沿奉化江上溯,就可以一直走进四明山的深处,那飘落在水面的一朵桃花或一枚枫叶,会让我们敏感地觉察季节的演变和这一生难以承受的轻柔。如果逆行姚江,那七千年河姆渡的水稻就会在眼前灿烂地展现,而双鸟舁日的图腾那么深刻地影响着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追望。我知道我生命中的血液必然和这条河有着密切且神秘的关联。浪遏飞舟,鼓吹风帆。沿甬江而下,那是让宁波跻身于世界海运物流前列城市的北仑港,是我们眺望着的太平洋和蔚蓝色中放飞的梦!(b)这河海相通的城市,让我凝望流水时,胸襟便豁然开阔。
  河流无处不在,犹如爱意无处不在。
  是的,水在让城市充满灵性的同时,也带来心灵滋润的光泽。“上善若水”、“柔情似水”,在宁波总有感人且具体的解读与注释,我常想起那位捐了百万元却只留“顺其自然”化名的女性;而当无数宁波人为身患绝症的罗南英、梁国华等异乡人募捐、操心时,爱的河流便涌动了全城。(c)他们说:这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
  宁波的三百万外来人口,是近三十年汇聚起来的,他们和我们一起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开拓着、打拼着,并感受着河流宽容的情感。他们历经流离颠沛之后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家——这个家的名字叫“宁波”。他们说,他们是沿着河流走来的,他们还将沿着河流走下去。
  而另一番河流的景象,使这座城市充满了时代的气息。那是十里中山路摩肩接踵的人流,是世纪大道奔驰不息的车流,是即将从高桥开出的轻轨列车的急流;而天上的飞流就在那个叫栎社的地方,连久违的台湾一下子都变得那么近。这是一个湍急流动的世界,这是让每个人都渴望的精彩的宁波。
  河流向东,它们迎太阳而去,只有一个方向。
  河流总让我对未来的宁波产生想象,如果把三江的水系和东钱湖连接起来,那是何等波光潋滟的城市图画。因为有流遍全城的水,绿色满怀,花香盈袖,生活到处是盎然笑意。在这样的图画里,让我们从容地说出一个诗人的愿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啊!宁波,现在我要带河流回家。(选自《宁波日报》2009年5月9日,有删改)
1.本文有层次地写出宁波河流四个方面的特点,请根据文意将体现宁波河流特点的词语补填到相应的方框中。
___________→历史、风物、走向→___________→充满时代气息
2.请从画线的a、b、c句中任选两句,结合上下文进行品析(可从修辞效果、感情色彩、词语运用等方面自选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倒数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带河流回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看海
李锐
  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去年夏天总算让她如愿以偿了。
  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着水果、零食、罐装饮料,装着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和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儿替女儿感到遗憾。
  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对面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前面都得加上一个“假”字。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故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时,才带女儿进公园。这时候游人寥寥,公园里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行,听她讲些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或是什么突发的奇想。有时我们会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隐去了鲜明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像精灵一般在昏暗中划出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了藏经楼,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来到吕梁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拣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待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了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异的灵魂。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被称做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有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便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的相遇。
  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种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
1.作者带女儿“看海”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中你一定有过与大自然相遇的经历,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母亲的羽衣
张晓风
  ①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②女儿的问话充满童真和稚气,我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但这句问话却像一把无形的钥匙,开启了我情感与记忆的箱箧……
  ③许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兴奋欲狂的时候。④母亲的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黝黑混沌的初生宇宙。我还记得阳光下竹竿上富丽夺人的颜色,怪异却又严肃的樟脑味,以及我在母亲喝禁声中东摸摸西探探的快乐。
  ⑤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翠绿的小白菜和红艳欲滴的小萝卜,母亲一面整理,一面回过头来说:“别碰,别碰,等你结婚送给你。”
  ⑥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会让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
  ⑦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外公总喜欢带她上街吃点心,而当年的肴肉和汤包又是如何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
  ⑧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我都惊讶万分——从我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己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
  ⑨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是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并不想把那个世界拉回来。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⑩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小织女,她们都曾住在星河之畔,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把柔软白亮的羽衣拍了又拍,无声无息地关上箱子,藏好钥匙。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女儿没有得到答案,哪肯善罢。双臂将我的脖颈搂得更紧:“妈妈快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我回过神来,却又一时愣住,我究竟是不是仙女变的,我不想也不便告诉她什么,只胡乱应付道:“不是,妈妈不是仙女,你快睡觉。”
  对我的搪塞,女儿将信将疑。她听话地闭上眼睛,旋又不放心地睁开:“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选自《张晓风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有删改)
1.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文中“母亲的羽衣”究竟指的是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并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
(1)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⑥至⑧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⑥⑦两段中加粗词语“欣悦自足”和“最爱回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⑦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在小时候备受宠爱、尽享“美味”,而第⑧段中作者却说“从我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观这几段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有着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正如文中所言,每一位母亲自她“决定做一个母亲”起,都自觉不自觉地脱下那件羽衣,并小心地珍藏起心中的那份美好。其实,让母亲重新穿上那件美丽的羽衣,也是每个做儿女的共同心愿。请以“妈妈,我已经长大了”为开头,写几句话,表达你的心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