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现实社会的动乱,促发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构想了一个“世外桃源”,在这个“理想国”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远离战乱之苦。(18分)《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现实社会的动乱,促发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构想了一个“世外桃源”,在这个“理想国”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远离战乱之苦。(18分)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  (2)尝贻 (3)高二黍许 (4)两膝相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分门别类B.画虎不成反类犬C.以此类推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1:(1)老人小孩 (2)曾经赠送  (3)大约  (4)互相靠近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没有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神情和姿态。(3)(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小题1:略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它的思想性,还在于许多成语源于本课中。比如: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等。
点评:对成语的认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要加强识记,还要对一些成语的出处、典故等加深理解,这样遇到此题时,就会迎刃而解了。
小题1:试题分析:(1)“黄发垂髫”,今义,黄头发、垂下来的头发;古义,代之老人、孩子。(2)“尝贻”中的“尝”不能理解为“品尝”,要理解为“曾经”。(3)“可”,今义,可以;古义,根据语境意思为“大约”。(4)“比”在此语境中的意思为“靠近”,不能理解为“比较”。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A、类 相同,表顺承 表并列。B、互相 互相,代词 代词。C、有 又,向 雕刻。D、放弃 房屋,---的地方  ----的人。故选B项。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A、类别。B、相似。C、类比。D、分类。“绝类弥勒”中“类”的意思为“相似”,所以,选B项。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妻子是妻子儿女的意思,邑人是同乡人的意思,绝境是与世隔绝的地方”,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桃花村民”。翻译(2)时,注意“罔是没有的意思,因是根据的意思,象是模仿的意思”,还要补充出主语“雕刻的东西”。翻译(3)时,注意“矫是抬起的意思,属是相同的意思”,还要补充出主语“佛印”。翻译时,除了注意一些关键字、省略的成分,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以及流畅性。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赋税徭役繁重。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人人安居乐业 和睦相处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黑暗现实的不满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旨,在通读文章了解大意的基础之上,还要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这样对写着写作本文的主旨才能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比如本文,作者的目的并不是向我们读者描绘一个理想境界,联系背景,才明白作者是在表达对社会的不满的。
核心考点
试题【现实社会的动乱,促发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构想了一个“世外桃源”,在这个“理想国”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远离战乱之苦。(18分)《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位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小题1:以上文字选自课文《          》 作者是            。(2分)
小题2:这两段文字分别给我们描绘了             图、             图。(2分)
小题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句中的“闹”字改成飞字好不好,为什么?(2分)
                                                                         
                                                                         
                                                                         
小题4:语段二从哪些感官角度写些了春风的哪些特点?(3分)
(             )觉,写出了春风                    的特点。
(             )觉,写出了春风                    的特点。
(             )觉,写出了春风                    的特点。
小题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花或春风的诗句,请写出两句。(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共13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小题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小题2:指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4分)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含义: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含义:      
小题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它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18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或异二者之(           )     (2)吾谁与(           )
(3)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 (4)至有忘其长吏者(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6分)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题1:解释划线词语。(4分)
其二(     )              若之乎(     )                           
蒋氏大(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小题3:根据例句的修辞,再从选文中摘录一句。(1分)
例:①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小题4:文中的“虽鸡狗不得宁焉”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同样是写鸡鸣狗叫,你觉得两者反映的现象有何不同?(3分)
                                                                     
小题5:你是如何理解评价“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的?(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节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又何焉(     )        小惠未(     )   
逐齐师(     )          之则亡。(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悍吏之来吾乡D.处处志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小题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小题5:选文中曹刿和管仲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