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二)(13分)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二)(13分)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节选自《绿》)
小题1:作者对梅雨潭绿的总体感受是:                                   。(3分)
小题2:“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将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吸引”好不好,为什么?(2分)
小题3:如何理解选文最后一句中加点的 “女儿绿”?(2分)
小题4:作者写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西湖、秦淮河的波,有何用意?(2分)
小题5:文段中先称梅雨潭绿为“她”,后来又称为“你”,这种人称的转变,有何表达作用?(2分)
小题6:选文的语言有三美:绘画美、动态美和音乐美。请从动态美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答案

小题1: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小题2:不好。“招引”运用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梅雨潭绿的无穷魅力。“吸引”则无此效果。
小题3:“女儿绿”突出了绿的柔美,与上文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照应,表现了作者对绿的喜爱。
小题4:运用对比,衬托出梅雨潭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绿得恰到好处。
小题5:人称的转换是作者感情越来越强的表现,最后用第二人称,使抒情更直接、强烈,更好地抒发作者对梅雨潭绿的喜爱之情。
小题6: “皱缬”“摆弄”这两个动词将梅雨潭的绿拟人化,写出了梅雨潭绿的娇艳、柔美、纯净的特点。(意对即可)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对梅雨潭绿的总体感受的语句是“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从这些语句中不难提取出“醉人”“奇异”“可爱”“似近似远”等。
点评:提取信息类题目一定注意,不要脱离原文,要到相应语段去寻找需要的答案,做到找细找全,切题拟答。
小题2:试题分析:“招引”与“吸引”做一下比较,很容易发现两词的区别在于前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更形象更生动。
点评:一般要尊重原文,首先回答不能换,然后回答原因。一般先分析原词的意思、作用,然后回答换后变成什么情况,如不生动形象,没有原来的效果等。
小题3:试题分析:女儿绿”出现在文章最后,“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根据全文内容,我们不难分析出,这个名字是对梅雨潭绿的赞叹,写出了她绿得奇异、可爱,表达了对梅雨潭绿的喜爱之情。
点评:对文章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尤其要注意语句出现的语段及其上下文的内容,还要注意文中的抒情议论性的语段或语句,这些往往提示我们语句的意思和情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语句。
小题4:试题分析:题干问题出现的语段是“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很明显,作者把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西湖、秦淮河的波与梅雨潭的绿进行了对比,衬托出梅雨潭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绿得恰到好处,绿得奇异。
点评:我们首先要了解对比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然后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加以分析。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小题5:试题分析:由她到你,人称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运用第二人称便于面对面交流抒发情感,如果指物,还达到了拟人化的效果。
点评:第二人称的作用: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小题6:试题分析:审题之后,我们要抓住题干中的“动态美”加以理解,即要到画线中找体现梅雨潭的动态的有特色的动词加以分析。如“皱缬”“摆弄”既有拟人化效果,又有动态之美。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 拟人 夸张 反问 设问 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其中有修辞的句子要首先选择修辞。本句实际是让从词语和修辞的双重角度加以赏析。
核心考点
试题【(二)(13分)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二)(15分)
(甲)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向路(     )   ④病终(     )
小题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4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小题4: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2分):
(1)                           
(2)                          
(3)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小题5:甲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乙文中所写的哪些现象相似?用原文回答。(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有仙则(      )       (2)谈笑有鸿儒(   )     
(3)清涟而不妖(     )    (4)不蔓不(    )
小题2: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渔人甚异之
C.无丝竹之乱耳D.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4:文段理解。(7分)
(1)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甲文用 “               ” 点明主旨,表现作者                的情操,乙文则用“                                    ”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4分)
(2)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 霁:停止。②谒告:请假。③上冢:上坟。
④严装:装备整齐。⑤嗔:生气。⑥臂:用手臂架着。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回人主意           逢上怒甚          
外皆严装已毕         征奏事固久不已   
小题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而有胆略            B而竟不行    
C学而不思则罔        D 乃记之而去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善回人主意。
                                                                             
(2)征奏事固久不已。
                                                                             
小题4: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固久不已”?请做简要分析。(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炳烛而学(13分)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师旷曰:“何④不炳烛⑤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⑥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⑦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⑧?”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眼睛失明,善于弹琴,精于辨音。③暮:晚。④何:为什么。⑤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烛:光明,显著。⑥为人臣:做臣子的。⑦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⑧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①臣之(     )           ②少而好学,日出之阳(      ) 
③盲臣敢戏其君(      )   ④哉(     )
小题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吾剑之所从坠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项为之强D.何不试之以足
小题3:翻译句子。(4分)
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小题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五)竹   影(15分)
苏诗布
①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小巧是出自于竹子本身,那些竹子不同于井冈山的翠竹,也不像那些张扬的毛竹,是细而软的黄间竹。精致呢,是其面积不大,也就半亩左右,竹林的边缘有路和田地围着,远远看去像浓浓的一大篼绿意。
  ②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许多年了,那片竹林用它的富有喂养着我们。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一个人对着灶堂火一样地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等到我们到家时,母亲总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厉害,我就知道你们要回来了。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⑤今年谷雨过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看见我回来,就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很旺。母亲明显瘦了,大概是她听不到我们喊叫她的声音,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一跳一跳的,让我的心终究有些宽慰,其实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⑥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⑦浓浓的竹荫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花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往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竹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荫。走出竹荫,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的,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着,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荫,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⑧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这竹子好长,有我两个人高,大约有三米多。其实,我的阳台早已经用上自动晾衣架了,它是新型建筑材料做成的,不生锈,只要一摁开关,就升降自如。我正在思虑着,母亲已把竹竿削好了,青亮青亮的。
  ⑨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女子的思念情怀:“藋藋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回忆起童年在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⑩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荫。
小题1:文章围绕“竹林”写了母亲哪些事?请按照提示简要概括。(3分)
(1)许多年前,                                                             
(2)三年前,                                                               
(3)今年谷雨后,                                                           
小题2:文章第③段和第⑤段都写到了母亲说“灶堂火”笑得很旺。请揣摩一下作者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
                                                                             
小题3:请就第②段画线句作简要赏析(3分)
                                                                             
小题4:第⑨段引用《诗经》的《卫风·竹竿》有何作用?(2分)
                                                                             
小题5:“竹笋能食,竹竿善用”,除此以外,文中还赋予了竹哪些内涵?(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