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李世民畏魏征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①威。尝谒告②上冢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④...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 霁:停止。②谒告:请假。③上冢:上坟。
④严装:装备整齐。⑤嗔:生气。⑥臂:用手臂架着。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回人主意           逢上怒甚          
外皆严装已毕         征奏事固久不已   
小题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而有胆略            B而竟不行    
C学而不思则罔        D 乃记之而去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善回人主意。
                                                                             
(2)征奏事固久不已。
                                                                             
小题4: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固久不已”?请做简要分析。(2分)
                                                                             
答案

小题1:(1)  善于、擅长 (2)有时 (3)完成、结束    (4)停止
小题2:D
小题3:.(1)善于扭转人(君主)的心意。(2)魏征奏禀公事故意很久都不停止。
小题4:魏征奏禀公事故意很久都不停止,借此劝谏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善”另有“好”“熟悉”的意思,“或”古今义不同,古义是“有的”。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见文言字词。古文中,字词义的变化较多,有一词多义,有活用,有古今异义,理解古文字词里在注意这些语言现象。
小题2:
试题分析:ABC三句中的“而”表示转折,意为“但、却”,D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意为“就”。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一些文言虚词的作用不太了解。“而”在古文中常用作连词,表示前后句关系有三种:转折、并列、承接,要根据前后句意来判断。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回”字要注意解译,是“扭转”的意思,“主意”与今义不同,要注意。第二句中“固”通“故”,“已”为“停”。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字词容易误识。翻译文言句子,要把每个字的意思弄清楚,注意它们与今义的不同,不可望文生义。
小题4:
试题分析:魏征是唐太宗的忠臣,以敢于进谏著称,其言行自然是针对皇上有所指。
点评:本题有难度,文段简短,可供分析的内容很少。古文阅读,不仅是学习古代语言,也要学习文中描写人物叙述事件的方法,理解人物的形象。
核心考点
试题【李世民畏魏征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①威。尝谒告②上冢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④】;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炳烛而学(13分)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师旷曰:“何④不炳烛⑤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⑥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⑦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⑧?”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眼睛失明,善于弹琴,精于辨音。③暮:晚。④何:为什么。⑤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烛:光明,显著。⑥为人臣:做臣子的。⑦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⑧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①臣之(     )           ②少而好学,日出之阳(      ) 
③盲臣敢戏其君(      )   ④哉(     )
小题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吾剑之所从坠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项为之强D.何不试之以足
小题3:翻译句子。(4分)
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小题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五)竹   影(15分)
苏诗布
①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小巧是出自于竹子本身,那些竹子不同于井冈山的翠竹,也不像那些张扬的毛竹,是细而软的黄间竹。精致呢,是其面积不大,也就半亩左右,竹林的边缘有路和田地围着,远远看去像浓浓的一大篼绿意。
  ②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许多年了,那片竹林用它的富有喂养着我们。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一个人对着灶堂火一样地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等到我们到家时,母亲总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厉害,我就知道你们要回来了。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⑤今年谷雨过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看见我回来,就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很旺。母亲明显瘦了,大概是她听不到我们喊叫她的声音,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一跳一跳的,让我的心终究有些宽慰,其实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⑥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⑦浓浓的竹荫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花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往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竹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荫。走出竹荫,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的,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着,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荫,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⑧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这竹子好长,有我两个人高,大约有三米多。其实,我的阳台早已经用上自动晾衣架了,它是新型建筑材料做成的,不生锈,只要一摁开关,就升降自如。我正在思虑着,母亲已把竹竿削好了,青亮青亮的。
  ⑨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女子的思念情怀:“藋藋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回忆起童年在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⑩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荫。
小题1:文章围绕“竹林”写了母亲哪些事?请按照提示简要概括。(3分)
(1)许多年前,                                                             
(2)三年前,                                                               
(3)今年谷雨后,                                                           
小题2:文章第③段和第⑤段都写到了母亲说“灶堂火”笑得很旺。请揣摩一下作者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
                                                                             
小题3:请就第②段画线句作简要赏析(3分)
                                                                             
小题4:第⑨段引用《诗经》的《卫风·竹竿》有何作用?(2分)
                                                                             
小题5:“竹笋能食,竹竿善用”,除此以外,文中还赋予了竹哪些内涵?(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22分)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小题1:文中多处运用了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试赏析文中第二段画横线句。(4分)
                                                                              
小题2:文中说“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风赋予了哪些事物怎样的诗意呢?(4分)
                                                                              
小题3: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4:文中“尽管岁月的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句中加点的“风”各有怎样的含义?(4分)
                                                                             
小题5:【甲】【乙】两个片段,同样描写了“风”,请从表达方式和表现内容、思想感情
三个方面比较它们的不同点。(6分)
【甲】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浅唱低吟……                                                      许俊文《乡村的风》
【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11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节选)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2)未果,病终        寻:           
小题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2分)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小石潭记》,回答题。(26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竹取道(       )            (2)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凄神寒骨,悄怆幽(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
小题2:选出下列划线词义相同的一项(    )。(3分)
A.可:潭中鱼百许头——不知其源
B.清:水尤冽——以其境过
C.乃:记之而去——董宣廉洁,死知之
D.以:其境过清——不游堕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题4:理解填空。(4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小题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从正面描写水的清澈。
C.选文第三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景。
D.选文第四段流露出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小题6:永州旅游部门拟加大小石潭景点开发和宣传力度。请你完成下列任务。(7分)
(1)利用本文资料为该景点写一则导游词。(不少于50字)(4分)
                                                                      
                                                                            
                                                                     
(2)为小石潭景点写一句简洁的广告语。(20字以内)(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