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⑤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
①温而知新(    )②择其善者而之(    )
知也(    )   ④恕乎( )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小题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2分)
小题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2分)
答案

小题1:①学过的知识、旧知识。②听从、采纳。③此、这。④大概、也许。
小题2: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②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小题3: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
小题4: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原句谈学习即可。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中的“故”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学过的知识、旧知识“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缘故”(2)中的“从”在这里是“听从、采纳”的 意思,不能理解为“跟从”。(3)中“是”在这里是“此、这”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常作为表判断的动词。(4)中的“其”在文言文中也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大概、也许”的意思,不能理解为“他,他的”。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①句中的关键词有“知(了解)”“而(表转折,却)”“愠(怨恨)”;②句中的关键词有“三人(是概数,指“几个人”)”“焉(这里相当于“于之”,在里面)”等。最后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3:试题分析:“朋”:古代“朋”和“友”有区别,“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这里泛指朋友,翻译成“有学习乐趣,而且志同道合的人”。这样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不亦乐乎。
点评:解答此题,学生要先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将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去分析它们所讲述的道理。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中的语句来谈对自己的学习指导即可。比如:“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这句话讲的就是“学习要学会默默记住学过的知识以及不能满足”,这样才会学有所成。
点评:解答本题时,先要深入理解句子含义,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领悟句子的内涵,从中获得自己的认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晋之读书法
(清)陈善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 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分)
岁(       )       然(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小题3:短文中,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为得法”的?请用自己的话来概述。(2分)
小题4:你从本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本文作者孟子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在初中阶段教材里还学过他的作品有《       》。(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3分)
委而去,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作者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②和③段在论证观点时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第④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得道”的重要。
D.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战胜强者的治国方针和策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注释】①说:shuì劝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4分)
⑴其友李生谓之不学(      )
五日 (      )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生十分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就转身走了。
B.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就转身跑了。
C.王生十分生气,不答应李生而自己就跑掉了。
D.王生更加生气,不答应李生而自己就走掉了。
小题3:王生的可贵之处在于⑴            ⑵          (2分)
小题4: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生认为善学者要不耻下问,能择善者而从。
B.李生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论证善学贵在善思。
C.李生认为王生即使想改进学习方法也为时已晚。
D.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6分)
蝈蝈的叫声
①“唧唧,唧唧——”窗外,若隐若现地传来一阵叫声。
②我警觉地竖起耳朵。是什么声音?从哪里传来的?怎么这么刺耳?
③自从儿子进入中考倒计时以来,我对声音就特别敏感。有一次,六楼一户人家搞装修,虽然与我家隔了四层,但是,我还是感觉电钻和电锯的声音,非常刺耳、吵人。我跑上楼,与那户人家商量,我家孩子正在迎接中考,孩子每天下午五点半放学回家,能不能请你们在五点半前停工?户主一听我的来意,二话没说,当即吩咐工人,每天五点二十准时停工。后来才获知,去年他的小孩刚刚参加过高考,深有体会。父同此心啊。
④“唧唧,唧唧——”声音越来越响,似乎正由远而近。
⑤这是多么单调、直接、枯燥的声音啊,简直让人抓狂。我们家,早就草木皆兵。平时在家里,我喜欢一边干活,一边哼个小曲,有时兴致来了,还会和妻子对唱一曲家乡的黄梅戏,来段天仙配什么的。夫唱妇随,甭提有多美了。这个嗜好,早已被我像掐灭一根香烟一样,灭了。为了给儿子打造一个静谧、祥和的学习环境,我和妻子在家里尽量不发出一丁点声音:电视,不看了;音响,不听了;手机,调到振动;做饭的时候,将厨房的门关牢,不让任何锅碗瓢勺的声音透出来。最绝的,是妻子将拖鞋底都缝了层厚布,这样,走起路来,就能跟猫一样,无声无息了。有几天我感冒,老是打喷嚏,声如轰雷,为了将喷嚏的声音遏制住,我肩膀上搭了条厚实的毛巾,一旦要打喷嚏,赶紧用毛巾将嘴死死捂住。喷嚏,遂一次次作夭折状。
⑥“唧唧,唧唧——”该死的声音,像炸雷一样,越滚越近。最后,竟然在楼前停了下来。
我打开窗户,探出头,一看,肺差点气炸了!原来是一个小贩,挑着一串串蝈蝈笼在叫卖。米黄色的小笼子里,传来此起彼伏的蝈蝈的叫声。我家楼下正好有一棵大树,卖蝈蝈的小贩和他的蝈蝈们,看来是打算在树荫下休息会儿。“唧唧——”一只蝈蝈的声音;“唧,唧唧——”又一只蝈蝈的声音;“唧唧,唧唧——”如果你听过几百只蝈蝈同时吼叫,你一定会像我一样愤怒、崩溃!
⑧蝈蝈的声音,很快吸引了几个玩耍的小孩,围了过去。这些刚上小学的孩子,暂时还没有感到多少学习的压力,几只蚂蚁,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何况忽然闯进小区里来的蝈蝈们。儿子小的时候,也像他们一样,无忧无虑,快乐得像个天使。记得有一次,我带儿子到乡下一位亲戚家玩,亲戚家外面的树枝上,到处都是蝈蝈的叫声。儿子和亲戚家的小孩,拿着网兜,四处逮蝈蝈,一个下午下来,胳臂晒得脱了一层皮,他竟然丝毫不觉得痛。我曾经答应他,每年夏天都带他去乡下,这个承诺,已经有几年没有兑现了?
⑨“唧唧,唧唧——”蝈蝈的大合唱,拉回了我的思绪。不行,我不能让这个噪音影响了孩子的复习!再有一个星期,儿子就要参加中考了,这可是他人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次大考,绝不能毁于一旦。
⑩我怒气冲冲地打开卧室的大门。
⑪刚走到客厅,儿子房间的门,突然也打开了。
⑫“儿子,是外面的声音吵了你吧?我马上去赶走他们!”我心疼而有点愧疚地看着儿子。
⑬“老爸,你也听到外面的声音了□”儿子伸了个懒腰 □ “我从窗户看到了,是蝈蝈的声音,真好听啊!”
⑭好听?我以为儿子会像我一样被聒噪的蝈蝈声弄得心烦意乱,没想到,他竟然觉得好听。他真的觉得蝈蝈的声音好听?他没有被影响到吗?
⑮“老爸,我有个小请求。”
⑯“你说,老爸答应你。”
⑰“去帮我买一只蝈蝈回来,好吗?”
⑱……
小题1:(1)在第⑬段方框的位置,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2分)
“老爸,你也听到外面的声音了□”儿子伸了个懒腰 □“我从窗户看到了,是蝈蝈的声音,真好听啊!”
(2)第⑤段画线句中“透”不能改成“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第③和⑤段父母为儿子所做的努力:(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⑦段画线句运用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   (3分)
小题4:文中反复写到蝈蝈的叫声,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表现了父母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呵护。
B.本文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有个安静的环境。
C.本文表现了父与子两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D.本文告诉我们爱孩子要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小题6:联系上文,适当运用描写方法,给本文续个结尾。(80字左右)(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豫不决,事又寝。(《新百喻经》)
【注释】①颠踬(diān zhì):跌倒、摔跤。 ②下房:仆人住的房子。③寝:息,止。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公之(        )           (2)下房不(       )
小题2: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修路径直通向山,安放栏杆保护他们,又有什么担忧呢?
B.修路让他们通过,设计栏杆护住山,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C.开辟一条小路来通行,设置栅栏来保护,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D.开辟一条通人的小路,建设护人的栅栏,又有什么担忧的呢?
小题3: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可以概括为“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2分)
小题4:鲁公之父、妻、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是相同的,即                 。(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