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轮战》
小题1:下面句中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亲戚畔之地利不如人和也
B.又何非不深也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小大之
D.天时不如地利衣食所安
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国不以山溪之险(              )
牺牲玉帛,弗敢也(           )
寡助之至,亲戚之(             )
小惠未,民弗从也(           )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小题4:两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共同点是什么?分别怎样做才能拥有这样的前提条件?(4分)
答案

小题1:答案:D
小题2:答案:固:巩固,使……坚固。 加:虚夸,以少报多。 畔:通“叛”,背叛。 徧:通“遍”,遍及,普遍。
小题3:答案:①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②这才是尽本质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小题4:答案:共同点,争取民众的支持。做法:甲文认为要施以仁政,得民心。乙文认为要清正从政,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中古今异义的字词比较多,注意区别。古义基本是字词的原始义,今义是从原始义引申出来的,但有的字词今义与古义基本是相同的,如“天时”与“衣食”。
点评:本题不难,这些字词学习中教师都会仔细讲解,学生识记便可作答。记忆古文字词的含义,还是要与句子一起记忆,在语境中对字词的古今义同时要有所认识,才能记得清楚,判断准确。
小题2:
试题分析:“固”是形容词动用,要翻译成介词结构;通假字要写出相通的字,再解释其义。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中的字词,学生熟悉。古文中常用词类活用现象,即改变原来的词性用作其它词性,在学习古文中要加强对这项知识的认识,以便在理解词义时正确的判断。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的“道”是关键字词,要解释清楚,道,是“道义”“仁道”,对国君来说,就是“仁政”,“得道”就是行“仁政”。第二句中的“忠”当动词“尽忠”用,“属”为“类”,意为“尽本职所为”,“可以”在古文中是两个词,意为“可能”“凭借”。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虽然做过翻译练习,但两句中一些字词不太好理解。翻译文言句子,一要注意解释清楚字词的含义,注意词义的变化,二要注意古代汉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要把句式转换过来,三要符合原句的内容,不能遗漏重要的字词。
小题4:
试题分析:甲文中提倡的“道”,即仁政,也就是要求君主体恤民情,乙文中“必以情”,讲的是“取信于民”,都是在讲“民”的重要性。甲文中提倡以“仁政”博爱管理百姓,乙文中提倡依靠百姓取得战争的胜利。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能理解一篇文章中的问题,但比较之中,难于找到彼此的联系。比较阅读,是让学生在不同的文章中对相同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思考,这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平时学习中应该多些这方面的训练。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周晓枫
从平凡的时刻出发,从纯洁的地点开始。雨这个美妙的象形字,它是惟一在同时成为一幅儿童简笔画的汉字:四个孪生的水滴兄弟,正路过窗口,乘着风倾斜地做着滑梯。雨的样子多么简单,我们的种种迷惑和猜想正基于此----因为包含着巨大的可能性,所有的未知数均大于已知。在“无”中才能放进“有”,雨就是这样,盛下一桩浩大的无望爱情,或是数次挫折万物的风暴。流浪的波西米亚人从水晶球中占卜命运,一个孩子,从雨里得知得更多。我仰头,第一滴雨恰巧落下,像神奇的药液,瞳孔从未这样清亮。
先于每年春天到来的,是一场雨。经过冬季漫长的肆虐,大地伤痕累累。一切都是光裸的,贫苦的,世界被剥削得彻底***。只有秃桠的柿树上,挂着几个去年的残破果实,难捱寒冷中,麻雀曾把它们一一啄开,作为最后的救命赈济。空旷,体现出某种近于哀悼的气氛。从被拷打的昏迷中苏醒,需要一盆迎头泼下的水。雨就此到来。我们放心了,雨是自行车的悦耳铃声,穿绿制服的树,很快就会把春天直接邮递到我们手里。雨下起来,优美的天地乐器,它竖琴的弦连续演奏,把我们带进童话般无尘的想像。雨是春天的小号,夏日的珠链。雨是竖纹的网,低垂的帘。雨是一把细齿水晶梳。
来自高空,来自目力不可抵达的玄想之城,从未有一种事物等同雨,让我如此想像天堂的存在。雨是神播种的秧苗。雨是一棵生满针叶的玻璃植物。或许,它盛大的树冠隐匿在天庭,雨滴,只是一颗颗椭圆的籽粒,摇落下来,要在土壤间植入秘密的和平。雨是最小的仙女,舞裙浅灰,踮起芭蕾足尖——靛蓝色的夜晚,她们的絮语和歌声在枕边,好心的仙女因何忧伤?绵密的雨,好似银针,谁踩着一架巨大的缝纫机在大地上刺绣?更大的雨来了,做值日的天使在冲洗楼上的台阶。当天上的河流注满,水就瀑布一样溢出。让我们认清天地之间的巍峨落差。雨是天帝垂下的钓线,就像从水层下面诱引鲜活的鱼,他从黑暗的土壤深处钓出花朵。联系起天与地,雨仿佛是一种信物,这些来自天上的字母,我们无从解读。但我深信,天帝用雨水降下谕旨,字字剔透晶莹,灌溉万物,渗透至它们的根部,过后有无迹可循,但万物因此结满红彤彤的果实。雨后每个晴朗的日子,都要默默执行这含而不露的律令。有一次,很小的一个石块从五楼阳台上碰落,轻易敲开一个叔叔坚硬的头骨。在医务室里,我看到汹涌的血不止流淌,身材魁梧的叔叔***起来,他害怕了。我不禁迷惑,怎样的力量控制,使每一滴雨从那么高、那么高的地方下坠依旧温柔?在身体经受着猎猎风尘的肆虐之时,在精神承受炎炎烈日的炙烤之时,在心灵被日益变得污浊不堪的空气包围着的时候,突然,满世界迎来了新鲜纯洁的、柔润清凉的雨。那么雨,是否是一场来自上天的盛大洗礼?世间一切,沐浴在无限恩泽之中。
小题1:本文是从哪些角度表现“雨”的?(3分)
小题2:文章第二段泼墨于冬末春初大地上的景象,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作者插入从楼房阳台上碰落的石头敲开人的头骨的事件,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世间一切,沐浴在无限恩泽之中”?(5分)
小题5:本文表现雨,想像丰富优美,语言新颖奇特,试举一例作简要赏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
雪莲花
吴聪先
  雪域高原的春天是美的。天空湛蓝,云彩恬淡,举头似乎能透至根;大地绿韵,星花摇曳,低头似乎能触至魂。大美,还数雪莲花。她鹤立于群山之巅,绽放于厚雪之隅。她与皑皑白雪相依偎,在阳光的照耀下,圣洁飘逸,好似哈达在苍穹舞动祝福。
  初踏西藏,雪莲花的诱惑让人难以忘怀。她生长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悬崖峭壁上,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她决意与纯净的雪山为伍,默默守望盛开。
  自古以来,西藏百姓从白云、雪山、乳汁、糌粑等认识了白色,形成了以白为基调且为至尊的审美理念。白色的雪山、冰雪意味着力量、智慧、博大,给人敬畏之意。从白色对神的形象,逐渐发展到象征纯洁、正义、善良等美好的情感。生长于白皙之域的雪莲花,自然成为西藏的“天之骄子”。一千多年前,唐代边塞诗人曾经这样吟唱:“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在西藏时间长了,会时时被这种境界所熏染,震撼。
  一次下乡到离大峡谷最近的一个村庄,沿途峡谷幽深空灵,阒无人迹,瀑布跌宕,植物繁密如织。左边的天空暗云翻滚,雨雾弥漫,宛如冥界;右边的天空却艳阳升腾,灼热笼罩,似如炉盆。旷垠的沙丘不着边际,时有牲畜、野兽的残骸散落。我们三天风餐露宿,是眼前的村景消除了身心的疲惫。村中双人合抱的核桃树丛,果硕叶茂,缠绕小村;黄酥酥的青稞遍满田野,把“选美中国”首峰的南迦巴瓦峰囊括怀中。土石夯筑的房屋,透出悠久藏文化醉人的气息;沟渠清水畅流,映出雪山、林卡、牦牛、羊群的倩影。进村没有平整的路面可寻,但见拖拉机、发电设施等“庞壮”之器,要耗很大的气力,方能引入村庄。
  在西藏,言语中谈到十八军这个字眼,军人会蓦然举手敬礼,普通人也露出敬仰的神情。1949年2月,中原解放军改编为第二***军,以中原一纵队20旅为主组建了第十八军。1950年3月4日,在四川乐山举行进军西藏誓师大会后,十八军挥师西进。据一位老战士介绍:当时入藏,是既战斗,又修路。这条路沿线陡壁峭崖,沟壑纵横,海拔入云,终年积雪。比如折多山、雀儿山,海拔分别为4298米、5050米。这些高山峻岭太多了,通俗点说,就是在玉帝头上“动土”。当时没像样的施工设备,路完全是一锤锤敲、一锨锨铲出来的。一位战友,用绳系悬在空中作业,不慎坠入深涧,与青山绿水共存。有的战士体能负荷过大,又缺氧,干着干着就窒息过去了,成为钢铸的丰碑立于山巅。若遇到敌情,即刻又投入战斗。我循着英雄路走了一趟,陡峭的山体、高挂的窄道,会令你眩晕或气短。为了这条入藏大动脉,平均每公里倒下了一位战士。我仿佛看到两千多公里的川藏线上十八军将士气吞山河的壮举。翠绿的高山松是他们的身躯,晶莹的白雪是他们的心灵,蜿蜒的路径是他们的血脉。十八军的后代,传承着父辈的精神,至今活跃在西藏各个领域。
  我在西藏工作时,遇到一位县农牧局的技术员,他在内地就学过,问他为什么还回西藏,他说:“与生俱来的情感割舍不了,我的魂、灵都在西藏。我的孩子正在广东的一所大学读书,毕业了我也会叫他回藏工作。”献终生还要献子孙,这就是十八军的军魂。
  一位在藏工作三十多年的老同志,组织上在家乡为他妥当安排了单位、房子、子女就业,可他回来后不适应,说:“见不到雪山,听不到雅鲁藏布江流淌的声响,心里难受。”又携妻带子返回西藏。
  在边防哨所,我遇到一位刚入伍的四川籍年轻战士,稚嫩的脸蛋,笑容可掬。可高原缺氧,使其嘴唇发紫。攀谈中方知,他家中条件尚好,就他一个男孩,家人不让他从军,尤其是来西藏。可他钟情雪域。一年后,他在一次边境巡逻中,无常的雪崩夺去了他豆蔻的年华。我采了许多花草前往凭吊,茔碑周围盛开的雪莲花,晶莹剔透,展示了他的品格。
  有人问我,到西藏就能看到雪莲花吗?我说,能啊!来自于祖国四面八方进藏的同志,立志高原,淳朴奉献,不就是一朵朵美丽的雪莲花吗?他们与高山的雪莲花,融会成雪域西藏不朽的圣洁花海。
小题1:文章开头从描写雪域高原的雪莲花写起,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思考:文章第四段中加线的“这种境界”是指什么?(3分)
小题3:文章题目为“雪莲花”,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十八军”的动人事迹?(2分)
小题4:阅读全文,思考题目“雪莲花”的含义。(4分)
小题5:阅读下面链接文字,结合文章写作手法,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材料】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白杨礼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13分)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⑾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小题1: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分)
小题2:本文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请对第①段中的划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小题3:第⑩段中“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结合上下文谈“我”充满怎样的“敬意”。(3分)
小题4:你是否赞同文中“妻子”摘尽所有葡萄,让叶子尽快落完的做法,请说明理由(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9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去后至(      )  (2)尊君在(      )
(3)相而去(      )  (4)下车之 (      )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小题3:友人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但“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说出你的看法。(2分)
小题4: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论语>十则》中的哪句话?(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6分)
农妇与鹜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①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②创鹜之报也。
【注释】①骛(wù):野鸭子。②盖:大概。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2分)
①妇之(             )
②临,频频颔之,似谢。(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熟视之,乃鹜也。                                                                                             
小题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