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6分)《论学问》VS《最是读书滋味长》(甲)①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的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6分)
《论学问》VS《最是读书滋味长》
(甲)①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的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的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的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因为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行,也许能够对个别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断;但是最好的有关大体的议论和对事务的计划与布置,乃是从有学问的人来的。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做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的锻炼人的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的修剪;而学;问的本身,若不受经验的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
②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摘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么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么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么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
③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踢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同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的证理之中,如果他的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的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么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的著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的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乙)读书需做选择。书有高下之分,一个读书人应该有若干“看家”的书,无论怎样精简,也不要丢弃;无论怎样繁忙,总要随时翻阅。两汉宏文、唐诗宋词、元代杂曲、晚清小品中一些久经锤炼的篇什,不必很多,百余种足以使我们经常约会文化盛筵。一套《古文观止》,翻阅何止百遍。选家批阅数载,掏沙捡金,以千锤百炼之精神汇集千锤百炼之作品,什么时候读都会心驰神往。许多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并非说我们可以忽视新知识、新文化、新文明,而是说新书往往要经过历史的沉淀,才会显示其价值,才能引为知己,成为“看家”的好书。书海无涯,以有限生命畅游无限书海,就要细加斟酌。
小题1:甲乙两文读的话题都是关于     的。从论证的层次看,甲文1、2、3段之间是      关系,乙文属于             结构。(4分)
小题2:甲文划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试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的观点(4分)
甲文第3段观点                                                                    
乙文观点                                                                        
小题4:初中生应该不应该上网,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结合本文请简要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观点(4分)
答:                                                                             
                                                                   
答案

小题1:读书       并列           总分总关系
小题2:比喻论证(道理论证),论证学问锻炼天性或读书对人天赋所起的影响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小题3:学问变化气质或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2分)
读书需做选择 (2分)
小题4:有理由即可,最佳是辩证分析利弊。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个空初读文章即可作答,两文中出现最多的字眼是“读书”,也是围绕着读书展开的。做第二个空要精读“甲文1、2、3段”,可发现这三段分别论证了读书的目的、方法与用途,因此是并列的关系。做第三个空要读乙文,可见“读书需做选择”是论点句,是总说,后面的是分说,整体上是总分式结构。
点评:审题后要确定答题范围,然后在答案范围内从前向后读文章,根据要求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并在各部分中找关键语句,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成切题的答案。议论文一定要注意各段的论点句,一般是在段首位置。
小题2:试题分析:“人的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的修剪”很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天赋”比喻成“野生的花草”,从论证方法上就是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学问对人天赋所起的影响作用,这样使得道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点评:议论文论证方法常见的有四种,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要熟记于心,同时它们各自的作用更要知道,这是老师们必讲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考点。 论证方法的作用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及上下文内容综合分析。
小题3:试题分析:读甲文第三段和乙文,在第三段中可发现“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 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这样的关键语句,可知第三段的观点为“精神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读书塑造和弥补”。乙文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段的论点。
点评: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如果全文都找不到,就用自己的话概括。语段的论点也可在段首、中间或段末寻找出来,如果没有,可根据理解加以概括。
小题4:试题分析:针对应该不应该上网的争论,结合本文有关“读书”的议论,我们可选择一种观点,并表述自己的理由。能自圆其说,理由充分即可。如认为不应该,可从上网占用大量的时间,就不会有更多的读书时间和精力了,如果不读书,对于自己的成长、性格的塑造等都是不利的这个角度回答。如果认为应该,可以从上网的目的方面来谈,如果能在网上读一些时文美文,同样也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塑造性情等作用这个角度来谈。
点评:这是一道表达观点的开放性试题。无论持哪种观点,都必须要有相应的理由支持,而且要观点明确,语句通畅。做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结合本文”的要求,借用或引用原文相关语句来作答。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6分)《论学问》VS《最是读书滋味长》(甲)①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的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答题。
①七月,盛夏,银杏还是青翠的绿色,而我的心痛已经渐渐弥散开去。
②最后一堂课,是和老师告别;考完最后一场试,是和学业告别;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是和学生生涯告别。然后,知道一个个朋友离去的日期,开始一场场告别。告别朋友,告别同窗,告别四年已经习惯的大学生活。
③已经习惯了晚饭后在校园竹林中漫步,习惯了晚上的卧谈会,习惯了下雨时有人把衣服一起收回,吃饭前尝两口别人的饭莱,几个室友像一家人似的相濡以沫。离别的日子将近,学校周围的饭馆总是挤得满满的。所有的朋友在那里举杯,为过去的日子和情感,为今天的惜别与感伤。
④还记得入学第一天我们的自我介绍么?
⑤还记得我们的“新生杯”篮球赛么?
⑥还记得“小刚”的梦话,“鲁汉”的鼾声么? 
⑦还记得我们一起读书,一起辩论,一起赋诗,一起唱歌么?
⑧那些有趣的、飞扬的,色彩鲜明、动人心弦、无比快乐的时光将要一去不复返了。我会永远记住那些和善可爱的面庞,记住你们每个人青春的风采,记住那星光下曾经相伴的蛙吟虫鸣,记住朋友们在夏夜里那轻柔如风的人生畅想……每一个画面,每一种声音,每一个瞬间都会因那里有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而被永恒地怀念。
⑨再见了,我的老师、我的慈母、我的恩人!你们那渊博的学识、崇高的人格,真让我由衷敬佩;你们那          ,真让我     。在这临别之际,我披着月光,独上西楼,凭栏眺望着你们住处的灯光,依恋着一个个熟悉的身影,耳畔又响起了你们深情的寄语。面对着浩瀚的夜空,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除了频频回味外,更多的却是感恩和祝福。
⑩再见了,我们呆过的这间教室,四年来,你如同一个好兄弟,默默地为我们遮风挡雨,无私地为我们全体付出。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依依道了声:“兄弟,我走了!”然后轻轻掩上门……
(11)再见了,我的恩师;
(12)再见了,我的朋友;
再见了,我的青春;
(13)永别了,我的学生时代!
(14)青春散场,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丽的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也见证着我们的友谊和感情。
(15)我们等待下一场开幕。我们将会在前面的旅途上,迎着灿烂的阳光,乘着青春的翅膀,勇敢地飞向梦想的天堂。                                      
(文段有删改)
小题1:段①中的“心痛”具体是指“我”什么样的心情?(2分)
小题2:文段主要抒发了作者的哪三种思想感情?(3分)
小题3:请在段⑨中的横线处根据划线句的文意和结构形式续写出恰当的内容。(3分)
小题4:请为文段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小题5:读完文段,相信你一定会心有所感,情有所动:请为自己初中的某位老师写一段临别留言。(要求:感情真挚,语言优美,不能出现校名和人名。60字左右。)(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答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文段中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小题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小题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
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小题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师说》(节选),完成问题。(共9分)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一致的是(     )(2分)
A.古之学者必有十年春,齐伐我。
B.师者,所以传道受解惑也先帝创未办而中道崩殂
C.生乎吾前,其道也固先乎吾不求达于诸侯
D.是故无无贱,无长无少苟富,勿相忘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翻译: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      
小题3:第②段文字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就文段中对比的具体内容加以简要概括说明。(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公输(节选)(14分)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⑴然胡不乎(              )
⑵胡不我于王(         )
⑶此犹锦绣之与短(        )
⑷荆之地方五千里(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为”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此何若人
B.必有窃疾矣
C.江汉之鱼鳖鼋鼍天下富
D.公输盘我为云梯
小题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小题4:在这一回合中,墨子是怎样使楚王屈服的?请结合选段内容进行简要分析。(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①益昌:今四川广元一带。②刺史治所:州郡长官的驻地。③腰笏(hù): 把手板插在腰带上。④隙:空闲,这里指时间。⑤属令:属于县的县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何易于为益昌令 (       )
(2)易于自腰笏 (     ) 
(3)春,百姓不耕即蚕 (     )
(4)偕骑还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小题3:请你结合文中何易于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