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读懂一粒苔藓①某名山之上有条小路,路旁有块巨石,石上有一小片苔藓。某天,我随意地在巨石边蹲下歇息,恰值衣袋里有一面度数很高的放大镜...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读懂一粒苔藓
①某名山之上有条小路,路旁有块巨石,石上有一小片苔藓。某天,我随意地在巨石边蹲下歇息,恰值衣袋里有一面度数很高的放大镜,于是顺便用它观察了一下那片苔藓。
②天!我惊呆了。
③我眼前出现的不是一片苔藓,而是一片森林,林中长着高大茂盛的“树”。
④我再认真地观察每个苔粒,发现它竟然是一株十分健全的“树”。上面有强健的躯干,有茁壮的枝条,有青翠的绿叶。此外,还有许多花朵,甚至还能看到美丽的花蕊!
⑤就是这么一粒苔藓,这小小的绿色生命不仅躯干完整,而且器官健全!
⑥我抬起头来,举目四望,看到的是崇山峻岭和莽林险涧。以前,我总觉得好像只有那些庞然大物才具有深邃的美感。谁会有兴趣关注这一小片甚至一小粒的苔藓?幸好,我关注了,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关注了。
⑦那一粒苔藓,那一株苔体,与高大的乔木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小小的苔藓也在呼吸,也在生存,也在成长,也在繁衍……
⑧它们也很美。
⑨何以美?因为它作为个体是独立的,作为躯体是完整的,作为群体是共生的。只要它们是生命,就有资格傲视一切貌似雄伟壮丽的无机物种。由无机物演示出的任何辉煌壮丽,山呼海啸、地裂山崩、雷鸣电闪、冰雪盖地,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在相互堆积和碰撞。
只有生命,哪怕是一粒苔藓,才有可能成为生命史、人类史、文明史的开篇者或创造者。
⑾而且,只有生命才能体现根本意义上的平等。因为,只要是生命,就有生有死,有兴有衰。活到百年、千年可谓长寿,但不死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必然有生有死”是一个自然的法则,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无一例外。
⑿我们有资格藐视苔藓的生存意义么?没有!
⒀可惜,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推崇和强化生命的不平等关系,尤其是对待人!
⒁名人和伟人是人,而平凡卑微的人也是人——在“都是人”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区别!谁若是不承认这点,一定要将一些人抬高为别人崇拜甚至膜拜的对象,都是无知和可笑的。
⒂为此,我们真应该以十分恭敬的态度,去观察去体悟苔藓,真正读懂它们。
⒃总之,读懂一粒苔藓大不易。
小题1:纵观全文,作者从“一粒苔藓”读到了哪些内容?(6分)
小题2:文章②——⑥段将山路边的“一片苔藓”与“崇山峻岭和莽林险涧”进行了对比,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3:“我们有资格藐视苔藓的生存意义么?没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4:文章的语言形象而极富哲理性,请分析文中划线句的含义。(4分)
答案

小题1: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平凡卑微的生命个体也是独立的,(2分)具有生命独特的美感与存在的价值,(2分)要以恭敬的态度尊重一切生命。(2分)
小题2:通过形象的对比突出了平凡卑微的苔藓也具有震撼人心的深邃的美感,但却常常被人们漠视,(2分)为下文阐发自己对生命平等的思考作了必要的铺垫。(2分)
小题3:(4分)表达了对平凡而美丽的生命的由衷敬意,(2分)对人类推崇和强化生命的不平等关系、漠视普通人的无知可笑行为的强烈不满。(2分)
小题4:这句话深刻有力地揭示了生命与历史的密切联系,阐明了正是微不足道的生命才构成并创造了辉煌的历史;(2分)呼唤人们思想觉醒,正视平凡卑微的价值,尊重一切有尊严的生命。(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从“一粒苔藓”读到的内容从文章的11----15小节的内容来概括,概括的内容“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平凡卑微的生命个体也是独立的;具有生命独特的美感与存在的价值;要以恭敬的态度尊重一切生命。
点评:概括要点时要根据题***要求,找到答题涉及到的相关语段,从中找到相关信息进行概括。
小题2:试题分析:作者为了突出了“平凡卑微的苔藓也具有震撼人心的深邃的美感但却常常被人们漠视”这个特点,作者将“一片苔藓”与“崇山峻岭和莽林险涧”进行了对比,不仅突出了“一粒苔藓”的特点,也为下文作者阐释自己的阅读感悟作铺垫。
点评: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时要先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要求,到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联系文中观点且表述正确,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苔藓的生命”看似卑微,但是作者却从中读出了许多内容,表达了对平凡而美丽的生命的赞美。作者也借此对人类推崇和强化生命的不平等关系、漠视普通人的无知可笑行为的强烈不满。
点评: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关键词,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背后的意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撇开表面意思;找到找到在文章中的指深一度的意思。
小题4:试题分析:“一片苔藓”的生命虽然平凡,但是生命史、人类史、文明史正是由这些平凡的生命开创的,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平凡而美丽的生命的赞美与敬佩之情,同时也希望人们能够平等的对待一切生命。
点评:理解词语的语境义,不能仅局限于词语的表层意思,一定要结合词语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理解。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读懂一粒苔藓①某名山之上有条小路,路旁有块巨石,石上有一小片苔藓。某天,我随意地在巨石边蹲下歇息,恰值衣袋里有一面度数很高的放大镜】;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芦苇花儿开
芦花,是芦苇在秋天里开出的花絮,它似花非花,似雾非雾,一簇簇,一丛丛。秋风阵阵,花絮沸沸扬扬如飞雪,悄悄向天边的彩云飞去。
深秋时节,我总喜欢来到太湖边。水中,芦叶枯了,芦杆弯了,惟有芦花兴兴旺旺地开着,散发出沁人的芬芳,悄无声息地点缀着这萧瑟的季节。飘飘忽忽的芦花,在秋阳下映出亮丽的光泽,一片片洁白似雪的芦花,轻轻的飘进秋天湛蓝的温柔的眼眸里。恍惚之中,眼前这片片芦花,像是从秋天腹地里飞出的一群群吉祥鸟,正展翅飞向深远的蓝天……
洁白的芦花,你的风采,你的浪漫,你飘逸摇荡的身姿,是我儿时最深刻、最美妙的记忆,是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的念想。
芦苇花开时节,是我童年最兴奋的季节。每当放学回家,踩着弯弯曲曲的泥土路,跨过摇摇晃晃的小木桥,迎着红红暖暖的夕阳,我和小伙伴们便会流连在开满芦花的湖边,看飘向云端的芦花。秋阳下摇曳的芦花,和秋水长天一色,清朗而宁静。和小伙伴们穿行在芦苇丛中,不是钻进芦苇丛里捉迷藏,就是踮起脚把芦花拔下,高举着一路奔跑,高兴得又跳又叫,一串串欢快的笑声撞得洁白的芦苇花随风摇曳。玩累了,我们还会抽出苇芯做苇笛,做成的苇笛吹起来声音很脆,也很好听。
记忆中,芦苇花开时,祖母便采来大把大把的芦花,为我们编织芦花鞋。那纵横交错的经纬里,织进了祖母多深沉的爱啊!下雪的日子,我们脱下棉鞋,换上芦花鞋,敲房檐下的冰棱,“当当”地响;我们滚雪球,打雪仗,在沟渠的堤上踩雪。有了芦花鞋,再也不用害怕因棉鞋弄湿弄脏而被父母打骂,雪地里荡漾着我们欢畅的笑声,还不时回过头看看那芦花鞋踩出的深深浅浅的脚印。芦花,开在我童年美好的记忆里,伴随着我一天天长大……
那时候,村人什么都缺,于是湖边的芦苇杆儿成了村民绝好的燃料。在冰天雪地的腊冬,农家灶膛里的芦柴,芦花最先燃烧,烧得最旺,并发出歌唱般的声音来。它洗去一身的铅华,在自己生命的尽头,以最绚丽的姿态绽放。在这歌唱声里,人们获得了温暖,热气腾腾的菜汤,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米饭,以及对生活的感恩!芦花啊,它永远是那么从容坦然,淡然地面对每一个生死轮回。
岁月的更迭,风雨的历练,我不再沉溺于风花雪月的风雅,但在芦花飘飞的时节,我依然是思绪满怀:似花似雾烟霭中,秋风起时漫碧空。随秋风起舞的芦苇花,像梦一般充满了迷人的萧瑟意境!它是这个深秋季节里最美丽的花了。芦花,它疏离百花,它不争芳妒妍,不畏风霜,构成了深秋独特的风景。芦花开尽,一切的绿意也从田埂、池塘隐没,一切的残红也在庭院、园林消尽。
人生当如芦花!
小题1:文中的芦花盛开时有什么特点?根据文章,分点简要回答。(4分)
小题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飘飘忽忽的芦花,在秋阳下映出亮丽的光泽,一片片洁白似雪的芦花,轻轻的飘进秋天湛蓝的温柔的眼眸里。
②在冰天雪地的腊冬,农家灶膛里的芦柴,芦花最先燃烧,烧得最旺,并发出歌唱般的声音来。
小题3:文中写到了小伙伴和祖母,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当如芦花”?结合文意,简要回答。(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15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注释:①奚:疑问代词,何。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意思。(4分)
或异二者之为:             斯人:             
必先                   民贫则乡轻家: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                                                                
B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翻译:                                                                      
小题3: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2分)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小题4:根据提示填空:(3分)
【甲】文中表明范仲淹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乙】文从                               两方面论述“治国之道,先安于民”。
小题5:【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比较阅读   《海燕》与《鹰之歌》
(甲)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 ……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着,──***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 ……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节选自高尔基《海燕》 创作于1901年) 
(乙)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
太阳高高地在天空中照耀着,群山向天空中喷出热气,波浪在下面冲击石头……
忽然,在蛇所待着的那个山谷里,天空中坠下一只胸膛受伤、羽毛上染着血迹的鹰……
它短促地叫了一声,坠在地上,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怒,胸膛撞在坚硬的石头上……
蛇吓了一大跳,敏捷地爬开去,但是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那受伤的鸟跟前,轻声说:
  “你要死了吗?”
  “是的,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痛快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英勇地战斗过了!……我见过天……你是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的!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而且它想: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施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
  “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我要把敌人紧紧压在胸膛的伤口上……啊,战斗多么幸福啊!……”     (节选高尔基的《鹰之歌》 写于1895年)
小题1:乙文中“蛇”这个形象就相当于甲文中的哪些形象? “蛇”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品析其中的妙处。((4分)
①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②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小题3:甲文中的海燕、乙文中的鹰在文章结尾处都竭力“喊叫”,从它们的“叫喊声”中你听出了作者高尔基怎样的内心渴求?(3分)
小题4:两篇散文诗都是高尔基“战斗的檄文”,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俄国革命赴汤蹈火……经典往往是常读常新的,有些富有哲理的经典句子至今读来仍催人奋进,发人省醒。试从两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感触。(80字左右)(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莺   布封
①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漠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②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它们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树木长叶开花时,这些小鸟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些住进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阴大道和树丛,不少钻进了大树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莺雀布满大地各个角落。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看到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
③我们不仅喜欢它们无忧无虑,还希望它们漂亮美丽;但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却忽视了装扮它们。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④它们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菜园里,一般在蔬菜架子上栖息;它们在这里玩耍、搭窝,不停地出入,直到收获季节。这时,它们迁徙的日期临近,该离开这块乐土,离开爱的家园了。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它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只歌结束。莺是轻浮爱情的象征,如同斑鸠是忠贞爱情的象征一样。莺总是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它们实际上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
⑤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⑥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美妙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了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小题1:本文说明对象是莺,为什么还要写冬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唐诗中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那么,作者笔下的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说说下面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3分)
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领会“听到了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这一结语在文中的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1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用“/”为文中划线句子标出停顿。(标4处,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小题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1)行乱其所为(         )       (2)入则无法家士(         )
(3)而后     (         )             (4)于虑       (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4:根据对文段的理解填空。(5分)
(1)“是人”经历磨炼,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选用文中三个字来回答)(3分)
                
(2)本文议论围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讲的主要是           两方面的问题。(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