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李智红①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②蒲公英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李智红
①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②蒲公英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它的花朵呈现出一种纯粹的金黄,花形与菊花一般大小,风韵也不在菊花之下。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微风一吹,它们便像一朵朵降落伞似的,飘飘悠悠随风而去。
③我曾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作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那些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虽得以放任地滋长,自由地繁衍,快意地沐浴着酣畅的春风和雨露,但竟然全长得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它们要么猥琐而呆板,要么苍老而枯黄,不能给人以更多值得咀嚼和品味的东西。也曾见识过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开紫色的花,枝叶和花朵都远比野生的肥硕壮实,但又觉得在那绚丽雍容的表象背后,总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俗气和肤浅,空有华表而缺乏内在的质感。
④我先前工作的单位小院,也是随处可见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越是路边墙角,越是石阶缝隙,生长得就越加旺盛。即使是那些已经浇灌了厚厚的混凝土面的院坝和走道之间,只要有哪怕是一丝丝龟裂的缝隙,它们都能扎根繁衍。单位曾组织我们将院里的蒲公英一次次地当作杂草垃圾铲除,但只要雨水一浇,过不了几天,它们又会滋长出鲜活的嫩芽。纵然把它们连根拔了,到第二年的春天,和风一吹,雨露一润,它们又重新萌发出新枝嫩叶,而且比上一年长得更茁壮,更旺盛。
⑤那些生长在路道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都卧石而生,伏地而长。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的伸曲来保护自己。这些生存在极其艰辛困苦甚至几近绝境的不毛之地的蒲公英,首要的课题就是想方设法地存活下来,然后长叶开花,繁衍后代。
⑥在万物芸芸的自然界,蒲公英永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它没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                                   。但它总是默默而又尽情地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褐色的瘦果,为自己、为后代绵延生命的血脉。
⑦每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同时,我又惊异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它们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竞有如此的区别和差异。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
(本文有删改)
小题1:“卑微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生命内涵”?请分点概括。(6分)
                                                                      
小题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①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②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
                                                                     
小题3:第3段写“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和“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其作用是什么? (4分)
                                                                     
小题4:根据语境及句式,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使之与原文意境相符。(2分)
它没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                                        
小题5:结合本文对“蒲公英”的描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5分)
                                                                     
答案

小题1:①写蒲公英不择地势,历经磨难仍旺盛生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②写蒲公英为避开践踏和伤害,卧石而生,伏地而长,表现出隐忍和有度伸曲的生存智慧;③通过与牡丹、桃花、海棠的美艳得宠的对比,表现出蒲公英朴实无华、甘于寂寞的品质。(意对即可)
小题2:①(3分)通过“洁白如雪”“轻盈如羽”“小伞儿”等比喻,从颜色、形态、形状等方面描写蒲公英果实的特征,表现其富有诗意般的可爱。
②(3分)将蒲公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人的自我束缚、胸襟狭窄的心态作对比,引发读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小题3:(4分)⑴与后面写的卑微的蒲公英形成对比,衬托出生在在墙角、缝隙中的蒲公英的生命内涵;⑵用以说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于不同的生存境遇,会有不同的生命状态。
小题4:(2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或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清幽。(符合语境即可)
小题5:(5分)文中的蒲公英虽在自然界处于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默默、卑微,但隐忍、顽强、朴实无华、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在生活中,做人也要像蒲公英一样,面对充满诱惑和浮躁的社会,平和而又积极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生命的意义。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题干中的问题句出现在七段,我们应到前面去寻找答案,读文章可知,文章的前半部分,尤其是四、五、六段较为集中的表现了“生命的内涵”,如顽强的生命力;隐忍和有度伸曲;朴实无华、甘于寂寞。
小题2:分析两个句子,找到赏析的角度。第一个句子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蒲公英果实的可爱。第二个句子中的“而”表明,句子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蒲公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发人们的深思。
小题3:我们要看写了这些内容之后又写了什么,由此便可知晓,此处与后文生长在墙角、缝隙中的蒲公英的状态作对比,为后文揭示文章的主旨作铺垫。
小题4:此题需要有一定的诗句的积累,除了牡丹、桃花以外的,表现花之特征的诗句,同时还要运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正确。如“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霸气”等。
小题5:根据语段对蒲公英的描写,尤其是文章结尾的“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语句,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要像蒲公英一样,做一个顽强的生命,具有平和的心态,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谛。
点评:难度不大,但提取和概括的完整性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地方,否则会因为答案不完整而造成无谓的失分。
核心考点
试题【像蒲公英一样生存李智红①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②蒲公英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4分) 
(1)屋舍俨然 (         )         (2)阡陌交通(       ) 
(3)请重法以禁之 (       )    (4)自数年之后(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3分)
A.问所从来,具答B.民所以为盗者
C.上哂D.或请重法以禁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小题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                 。(2分)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线词语:(2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②余以为妙绝(                         )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小题3: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读文赏荷:(4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在横线上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1)世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仲永:___________________
(3)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___ (4)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各组加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借旁近之夸父日逐走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不能其一处也
C.又七年,还扬州屠后断其股
D.于舅家之但当涉猪,往事耳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共4分,各2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方仲永作诗由“___________”到“________”,充分说明了___________。(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少华
①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旷野走去。
③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已来:虽说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④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多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⑤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
⑥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眼,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⑦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 ,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已的心去暖和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⑧“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其实,探寻春天的讯息,又何必凭借什么绿色的影子呢;只需登上那足以远望的高处,透过千里平川的轻烟淡蔼,透过蒸腾着的青阳之气,就会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着——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里躁动。
⑨无边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而来。不过,绝不该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还待继续探寻;它,正在前方等待着我。
小题1:本文作者写了寻春时所见所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视野所 见所 思
(出城后)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一片衰草责怪自己春游太早
(山脚下)回望来路① ②
③ 草色又浓了些,也扩展了④
小题2:文中第⑦段划线语句“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的是什么?(3分)
答:
小题3:作者在“寻春”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体会?你从作者的体会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7分)(字数不超过150)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论马
岳飞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数升,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选自“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下册) 
【注释】①故常:过去常常。 ②啖:吃。 ③斛:量器名,古代一斛为十斗。④介胄:介,甲衣;胄,头盔。这里作动词,披上战甲。⑤褫(chǐ):解除。⑥秣:吃饲料。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4分)
(1)故常之                  (2)行百余里               
(3)百里                    (4)欲毙然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小题3:文章以马喻人,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