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22分)                  天堂寨枯枝①当你走进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你会被公园的奇松、怪石、茂密的森林、山与水的完美结...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2分)                  
天堂寨枯枝
①当你走进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你会被公园的奇松、怪石、茂密的森林、山与水的完美结合等自然景色所陶醉,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这片原始树林中随处可见的独特一景——“枯枝”。
②小溪旁一棵枯树冲天而立走近它,你会情不自禁地抚摸着那光滑而又粗壮的树干,用小石头敲一敲“当、当”的铮响,真是一身傲骨。
③远看瀑布边的大枯树,似乎在向游人诉说:我虽遭不幸,受折磨,但我仍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④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迎面又是一棵枯树,正当你为之而叹息时,却发现枯树身上又发了绿芽,这是一棵“死”而复活的枯树,真是生命之奇迹,它仿佛是在告诉你一个真理:身处逆境不可怕,只要你有信心,敢于与命运奋起抗争,奇迹就会发生。
⑤山涧中,你拽着藤蔓在攀登,来到一棵绿树旁,细看却是一棵大枯树,枯树爬满了青藤,“青藤如若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枯树虽已苍老,但裸露的肌肤,苍劲有力,像一个健美运动员,对青藤情有独钟,青藤被枯树执着的爱所感动,紧紧地缠绕着枯树。
⑥瞧,岩石上的枯树,那伸出的粗大臂膊上却站一棵亭亭玉立小松树。小松树站在了“巨人”肩膀上,特别引人注目;枯树慈祥地、默默地呵护着这棵幼小的生命成长;这一老一少孑然而立,又浑然一体。阐释着生命的延续,对此情此景,你作何感想呢?
⑦各具情态的枯树遍布在森林公园的沟沟壑壑,观后让人感叹不已,但枯树的集中群体形象更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⑧春、夏之际尤其是你乘索道缆车在原始森林临空俯瞰,或登上山脊向森林深处眺望,除了装点大山、体现森林旺盛生命的一望无际的绿色之外,最能冲击你视觉的就是那白花花一棵棵赤条无挂、毫无掩饰的钢筋铁骨,傲然挺立在绿色丛中的枯树了。枯树是镶嵌在翡翠上的一尊尊雕像,是大自然变迁的见证者,它们好像在向游人证明,我们曾是这个世界的生命之一!是的,当你看着那高大、魁梧的枯树,你就不得不承认它曾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肯定有其风姿绰约的青春岁月,有其辉煌的历史。同时,你又不得不想,它们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失去了青春年华?是雷击、是虫害、是病魔、是大自然的风刀霜剑!此时此刻,你是否会想到人生的艰辛与沧桑。你在进一步透过森林绿叶的间隙,细看地表横七竖八躺着的枯枝,那情景就像刚刚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经历了多少不幸,经历了多少拼搏,终于訇然倒下了。这时你会明白森林的土壤是因为枯枝而变得如此肥沃,是它们哺育了新的绿色生命,是其最后的无私奉献。
⑨枯枝与绿色生命同在,从而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卷,大自然真是一支神奇的画笔,细想不也是人类与自然,开发与保护相互和谐、相互统一的杰作吗?枯树,这道独特风景线却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启迪、联想、情趣和自然享受。
⑩枯树是原始森林生命的乐章;是原始森林的风骨。
 ⑪枯树“枯”而不“朽”。
小题1:根据文中②-⑥段的内容,完成填空。(3分)
段落
天堂寨枯枝的特点
第②段
一身傲骨
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⑤段
执着的爱
第⑥段
 
 
小题2:请从文章结构的角度,具体说说第⑦段的作用。(4分)
小题3:品味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提示答题。(6分)
(1)枯树慈祥地默默地呵护着这棵幼小的生命成长.(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说说理由)
(2)枯树是镶嵌在翡翠上的一尊尊雕像,是大自然变迁的见证者。(从修辞的角度简述该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第⑨段加点词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分)
小题5:文章结尾说“枯树‘枯’而不‘朽’”,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你有此联想到哪一类人。(6分)
答案

小题1: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生命力顽强;无私奉献(呵护幼小的生命)(共3分。每点1分,能扣住内容即可)
小题2: 第④段起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2分)“各具情态的枯树遍布在森林公园的沟沟壑壑,观后让人感叹不已”承接上文②至⑥段对枯树特点的描写,“但枯树集中的群体形象更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开启⑧至⑩段对枯树的赞美。(2分) 
小题3:(1)不能删去。(1分)“默默地”、“慈祥地”形象描写出了枯树对幼小生命的爱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删去无此表达效果。(2分)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刻画出了枯树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枯枝的礼赞之情。(2分)                                                
小题4:枯枝与绿色生命同在,从而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卷。(共3分。如果多答“大自然真是一支神奇的画笔”,扣1分)
小题5: 枯树的“枯”是指树的生命已经衰竭;(2分)枯树的不“朽”是指它不断哺育新的绿色生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2分)由此联想到那些已经退休而仍然发挥余热、无私奉献于社会的老人。(2分)(共6分,意思答到,联想合理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细读②-⑥段,根据示例,扣住内容回答即可,③抓住“珍惜生命,热爱生活”;④抓住“身处逆境不可怕,只要你有信心,敢于与命运奋起抗争,奇迹就会发生”概括出“生命力顽强”;⑥抓住“枯树慈祥地、默默地呵护着这棵幼小的生命成长”即可概括出“无私奉献”或“呵护幼小的生命”。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有一个规律:文句(段)在段(文章)开头,往往有总领下文(或“开启下文”)的作用;在段(文)末,往往是总结上文(或全文)的作用;在中间,则是过渡句(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解答本题,先答出是“起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再结合内容说说哪句“承上”哪句“启下”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来回答。(1)中先表明态度“不能删去”,再结合语境说说“默默地”、“慈祥地”的表达效果即可;(2)中先答出修辞手法,句中把“枯树”比作“翡翠上的雕像”和“大自然变迁的见证者”,因此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运用比喻既是对“枯树之美”的刻画,也表达了作者对枯枝的赞美之情。
小题4:
试题分析:“这”在这儿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因此要到本段首句找答案,从“这”后“风景”来看,应具体指前文的“枯枝与绿色生命同在,从而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卷”。
小题5:
试题分析:结合全文,首先应明确“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指“树的生命已经衰竭”,“不朽”具体指“指它不断哺育新的绿色生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再结合自身体验答出具有这种奉献精神的群体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22分)                  天堂寨枯枝①当你走进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你会被公园的奇松、怪石、茂密的森林、山与水的完美结】;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古诗文阅读14分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万里赴戎机 (         )       气传金柝(         )
勋十二转 (         )       赏赐百千(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小题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4分)
(1) 描写边塞夜晚荒凉、冷寂的句子是:                                    
(2)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语句是                               
小题4:木兰辞官不就,可见其具有怎样的高尚品德?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10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选自陈寿《隆中对》)
小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苟全性命乱世 每自比管仲、乐毅B.时人莫之也潭中鱼可百
C.先帝不臣卑鄙咨臣当世之事D.猥自屈将军宜驾顾之
小题2:把“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乙两段都写了“三顾茅庐”的故事,都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B.甲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表明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C.甲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披露了诸葛亮感恩戴德之情,表明他忠谏的心意。
D.乙文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22分)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
——怀念叶圣陶先生
肖复兴
⑴ 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⑵ 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⑶ 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⑷ 一九六三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自然,我挺高兴。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⑸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⑹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 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创作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⑺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⑻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⑼ 我感到很意外。因为我一直觉得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一定是深居简出,凡人不见的。见这样的作家如同国家元首一样难哩。现在叶圣陶先生居然要见见我这样一个初中学生,这自然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⑽ 那天,天气很好。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先门口迎接了我。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小巧而典雅。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似乎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⑾ 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了。见了我,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随之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⑿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和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⒀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所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所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落日的余晖悄悄染红了窗棂。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若有所思地望望窗外那爬山虎。
⒁ 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十五岁的那个夏天富有了生命和活力。我仿佛觉得那个夏天变长了,总有回味的嚼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地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⒂ 在我的眼中,那一片爬山虎永远都那么绿着。(选自《肖复兴散文》,有删改)
小题1:全文写了“我”回忆和怀念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4分)
小题2: 请赏析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小题3: 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1)第⒀段写到“他眯起眼睛,若有所思地望望窗外那爬山虎。”请你想象“若有所思地望望窗外那爬山虎”的叶老会想些什么呢?(2分)
(2)在作者的眼里,叶老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叶老具有怎样的人品和文品。(4分)
小题4: 在文中,叶老说到这样一句话:“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请结合你的写作体验谈谈看法。(4分)
小题5: 请简要分析文章以“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为标题的作用。(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小题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B.余闻之也/久
C.宋之地/方五百里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陈胜、吴广谋曰当立者公子扶苏
B.扶苏数谏故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C.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辍耕垄上
D.卜者知指意安陵君许寡人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为天下                    ⑵乃丹帛曰“陈胜王”
⑶广故言欲亡                ⑷尉果广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小题5: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10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先生不知何人也B.置酒而招之
先帝以驱驰(《出师表》)遇其叱咄,色愈恭(《送东阳马生序》)
C.箪瓢屡空,晏也。D.宅边有五柳树,以为号焉。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高祖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小题2:将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