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题目。(13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题目。(1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故常之(  )        ⑵行百余里(  ) 
求其能千里也(  )  ⑷一食尽粟一石(  )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⑵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小题3: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共同特点:      (自己概括)
甲文句子:                                                          
乙文句子:                                            
小题4: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2分)
答案

小题1:⑴对……感到好奇 ⑵等到 ⑶怎么 ⑷有时(每点1分)
小题2:⑴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不到)。⑵(给它)披上战甲奔驰起来,它开始好像跑得不很快。(每句2分)
小题3:共同特点:食量大。(1分)
甲文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乙文句子: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每句1分)
小题4:示例1:我认为伯乐更重要。社会上的人才很多,但一开始却总是不为人所知。如果没有“伯乐”去考察发现他们,他们又如何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周文王从渭水河边发现任用了姜子牙,从而帮助自己兴周灭纣。
示例2: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如果没有人才,空有伯乐也没用。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千里马”,在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比如“毛遂自荐”,一开始并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但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也有真有那些本事,才让他一举成名。(事例准确1分,事例与观点结合议论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奇”这里是意动用法。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此处注意“等”“甚”等词的理解。
小题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学生应审出命题理解点。
小题4:
试题分析: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核心考点
试题【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题目。(13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0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二石兽沉焉   并: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非木柿 如再啮   B.岂能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用者
C一老河兵闻 当求于上流 D.山门圮河   或重泰山,或轻鸿毛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2分)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2分
小题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8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佁然不动     佁然:          (2)伐竹取道     伐竹: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3: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觉得“其境过清”?(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8分)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②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④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小题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
B.在第②段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中的“它们”指代“老城的山水”。
C.第③段的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可以从文段中“山尖”“山坡”“山腰”几个词看出。
D.文章在描写济南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小题2:济南之所以出现暖冬,是因为有其地理因素,请在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2分)
小题3:第③段是一个精美的写景片段,请你从“动词之美”、“修辞之美”、“色彩之美”、“动静之美”、“情感之美”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 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 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世人盛爱牡丹/山寺桃花始盛开B.香远益清/开卷有益
C.亭亭净植/东西植松柏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                                                          
。(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以莲为写作对象,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本文以花喻人,用菊花比喻隐逸者,用牡丹比喻富贵者,用莲比喻君子。
C.《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一种记叙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情。
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 选自《说苑·敬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A.孙叔敖正衣冠而之胡不我于王
B.使臣受吏民之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C.位已高而擅权者君之货其弃于地也
D.孙叔敖拜曰一鼓作气,而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孙叔敖楚令尹公输般楚为云梯之械
B.楚王不知臣不肖夫专诸刺王僚也
C.君谨守此三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足治楚矣域民不封疆之界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后,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B.那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最后跑来吊唁是因为他对孙叔敖有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C.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D.文章的主旨是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