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家有升学女(有删节) 蒋子龙       做父亲真正是一门“做到老学到老”的学问。       最惨的是像我这样,年近“知天命”了,女儿才刚要考高中,对如何做父...
题目
题型:期中题难度:来源:
家有升学女(有删节)
蒋子龙
       做父亲真正是一门“做到老学到老”的学问。
       最惨的是像我这样,年近“知天命”了,女儿才刚要考高中,对如何做父亲忽然没有把握了。
       当她到夜里12点多还不休息的时候,我一方面感到欣慰:她自己知道用功,我就可以省点心了。同时,又感到心疼,小小年纪没黑没白,没有周末也没有假日,一熬大半年,怎么受得了!
        ……
       她经常洗头,有时放学回来就洗。有时做一会儿的功课再洗,一周要洗两三次。头发不长,每次都要耗费半小时左右。开始我以为她用洗头驱赶睡意,清醒头脑。后来发现每天晚上例行公事的洗脸漱口,她有时要磨蹭40分钟。她是得了什么病了? 
       ……
       我很着急,却又不能为此批评她……
       渐渐地我似乎猜到了女儿为什么要借助于玩水而消磨时间。她自己也未必意识到,与水的接触使她放松了,暂时可以忘记课本,忘记那日益迫近的升学考试,排解各种压力和紧张……
       让她保留一点能够让她轻松惬意的生活习惯吧。她活得太沉重、太劳累、太单调了……他们一出生,最晚从上小学一年级起,竞争就开始了。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都转嫁到他们身上。
       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孩子们的朋友,而不是他们的父亲。做父亲就要这也担心,那也负责。而这种担心和负责却未必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现在跟女儿的关系又有点紧张,除去跟她谈学习,似乎没有让我更感兴趣的话题。而谈学习正是她最厌恶的话题,常常一言不发,问三句最多答一句。
       我把“父亲”这两个字理解得太神圣了,太沉重了,因而潇洒不起来。好在我还有自知之明,在不断观察,不断思考,不断修正自己。
1、根据本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符合文意的句子。家有升学女,父母_____________。
2、本文夹叙夹议,它叙的和议的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这种担心和负责却未必是孩子们所需要的”,你认为此时孩子所需要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最后一段中,作者说“父亲”两个字“太神圣了”,比较容易理解,可他为什么又说“太沉重了”?你对这个感触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家有女初长成》的作者是个母亲,本文的作者是个父亲,你认为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你愿意有一个像他们那样的爸爸妈妈吗?为什么?
                                                                                                                                                             
                                                                                                                                                             
答案
1、例:真操心 
2、叙的是女儿考高中前一段时间的生活;议的是如何对待、教育子女。
3、4、5、“略”
核心考点
试题【家有升学女(有删节) 蒋子龙       做父亲真正是一门“做到老学到老”的学问。       最惨的是像我这样,年近“知天命”了,女儿才刚要考高中,对如何做父】;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二十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激情。”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的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去,来不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面条子吧!皇帝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饸饼子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站着,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1、从上下文推断划线的词语的意思
    (1)时弊:                                       (2)泰然:                                        
2、本文写了哪三件事?各表现鲁迅先生什么思想品质或性格特征?
   (1)第一件事:___________表现了重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件事:___________表现了重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件事:___________表现了重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
3、将本文与《一面》比较,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面》写的是青年售票员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本文写的是鲁迅先生与青年学生的师生交往。 B、《一面》三次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突出“瘦”的特点,突出鲁迅先生把一生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C、本文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突出“耳上夹铅笔”的细节,是为了突出鲁迅先生教学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D、本文与《一面》,写的都是鲁迅先生与青年的交往,都表现了鲁迅先生关怀爱护青年这个主题。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一只乌鸦口渴了
       他是听着《乌鸦喝水》的故事长大的。
       三岁多的时候,他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 
       他会想问题了。讲完,他问妈妈:为什么乌鸦一下子叼个大石头呀?那样不是一下子就能喝到水了吗?妈妈笑了:傻孩子,旁边只有小石子呀!你看,你爸爸就是我们家的乌鸦,每月都给我们寄钱,就像这小石子,一颗一颗的,攒起来,攒多了,咱们家就有水喝了。
       那时候,他的爸爸在矿区工作。
       在他印象里,爸爸的脸总是黑的,像乌鸦。一开始,他听故事很兴奋,越听越精神。听完一个,总缠着妈妈再讲一个。妈妈的故事很有限,妈妈越来越疲于应付。后来,妈妈有了主意。妈妈专讲《乌鸦喝水》,讲到故事最后,就教他数数,数石子。乌鸦开始叼了,一颗、两颗、三颗……数着数着,他仰着小脸儿就睡着了,梦里全是乌鸦,满天飞。
       再后来,妈妈接到了一个通知。妈妈接到通知急急忙忙地将他寄放在姥姥家,一个人去了爸爸工作的地方。回来时,妈妈的眼睛肿得像桃子。姥姥说,那是哭的。
       从那天起,他就再也没有见过爸爸。
       爸爸走后,妈妈没再嫁人,矿上给妈妈安排了个打扫卫生的活儿,靠每月几百块钱维持生计,供他上学。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妈妈的脸也越来越黑,头发却越来越白,像乌鸦,又像白头翁。
       他长大了。
       大学毕业,他在爸爸生前工作的矿区参加了工作。本来,妈妈死活不愿让他再干这一行的,但是,现实往往和人想象的不一样。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他听过“乌鸦反哺”的故事,他发誓,要让妈妈后半生过上好日子,“喝”上最好喝的“水”。
       几年后,他当上了副矿长。
       他不满足每月的那点“小石子”,就和别人合伙开了个私人小煤矿。他是大矿副矿长,开个小煤矿,在当地算不得稀罕事儿。他的小矿,除了工人,其他一切所需都可以从大矿调来,他有条件。有人背后偷偷叫他“公私合营”。他以低廉的成本逐渐击败了一个个同行,一跃成为当地首富。他仍不满足,进一步扩展他的“事业”。
        妈妈现在已经不愁喝不到水,但妈妈的头发比以前更白了,脸则更黑了。妈妈看他整天忙得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就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眼看他的小煤矿规模就要撵上他所在的大矿,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煤矿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致使发生大规模冒顶事故,死亡78人!这件事,成了许多报纸的头条新闻。
       作为事故第一负责人,他被公安机关拘捕,正赶上国家集中整治私人小煤矿的风口上,他一审被重判死刑。
       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
       对着话筒,他流着眼泪说:妈,儿不孝,没能让您过几天舒心日子。爸爸死后,您一手把我拉扯大,吃尽了苦头。现在,儿却不能为您尽孝送终了。临走前,儿有个要求,再给儿讲个故事吧。
       妈妈哭了,流着泪讲了他熟悉的故事——
       一只乌鸦口渴了,下来找水喝……乌鸦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投进瓶里,水面在慢慢升高。但是乌鸦着急了,它是一只性急的乌鸦。它这会儿渴得厉害,不愿意慢慢地等水涨高。乌鸦飞到别处,拣了一块大石头叼了回来,一下子将大石头投到瓶里。结果,砰的一声,瓶破了,乌鸦一口水都没喝着。
        听完,他失声痛哭起来,回荡在整个囚室。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2、概括文中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体会下面句子中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
                                                                                                                                                             
                                                                                                                                                              

4、从下面三句话中提炼出这里“乌鸦”一词的共同含义。
 (1)你看,你爸爸就是咱们家的乌鸦。
 (2)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
 (3)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
                                                                                                                                                          
5、儿子在狱中,妈妈最后一次讲“《乌鸦喝水》故事新编”,有什么深刻含义?
                                                                                                                                                          
6、听完故事,儿子为什么会“失声痛哭起来”?
                                                                                                                                                         
题型:湖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挂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明眼的巴西向导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大火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迅速地滚动着,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烘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蚂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已,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警,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而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1.读了上述文段,你觉得蚂蚁有哪几方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                                                                                                                                        
2.第一段中说外层蚂蚁被焦后“蚁团却不见缩小”,请说说这是为什么?
     答:                                                                                                                                               
3. “可万万没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毙”一句中,“区区”是什么意思?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父亲不写信
       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②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 
       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
       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至少写出两件)
     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事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父亲的文章。两个“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你概括出两点,写在下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讨 债
        ①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十块。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便成为父母的负担,尤其大姐那笔不少的开支和她班主任对欠款学生鄙夷的面孔更令全家焦虑万千。
       ②全家人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办法吗?
      ③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你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十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④妈呆楞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子去要!”
       ⑤陈家满目窘迫、凄凉。惟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位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恐惧,男人缩了缩身子,近似卑微怯生生地嗫嚅着:“那十块钱早就该还了,可他妈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⑥妈深深地埋下了头,犹豫片刻,还是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办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⑦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妈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⑧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十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⑨日子一天天滑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⑩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十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钱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他妈病已经好了,家里境况已大大改善了。”
       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想法子挣钱,把十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心安的。”
        那一瞬间,我不禁泫然泪下。
        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1.文中主要写“讨债”,可第①段却是写那个年代,写“我”的家境,这跟写“讨债”有什么关系?试简要分析。
     答:                                                                                                                                               
                                                                                                                                                          
 
2.第段共两句话。第一句中“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这是为什么?第二句中“(我)脸上写满了疑问”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3.文中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                                                                                                                                                 
                                                                                                                                                             
 
4.简要解释第⑧段中“坐了一阵冷板凳”和第段中“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的含义。
     答: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