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走过人生的鄙夷和不屑》,回答下面问题。走过人生的鄙夷和不屑 ◎马德   我参加中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记得,那天,我带了一支铅笔,一根直尺,一个圆规,...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走过人生的鄙夷和不屑》,回答下面问题。走过人生的鄙夷和不屑
◎马德
  我参加中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记得,那天,我带了一支铅笔,一根直尺,一个圆规,一块橡皮,三支圆珠笔,总之,该带的,不该带的,全带上了,攥在手里,满满的一大把。
  一个姓邢的同学,看了我一眼说:“你带这么多干什么?”说完,他眉梢向上一抖,眼珠微微往眶角一轮,牵出满脸的鄙夷与不屑来。
  而他的手里,只有一支圆珠笔,连橡皮都不曾带的。我仿佛是一个穷人,拿出几个硬币来摆阔,不小心正好被富人撞见。富人一说话,我满脸的窘迫。
  恍惚间,我想反驳几句,却无言以对。邢同学是我们班的学习尖子,老师的宠儿,而我够不上差生,也几乎相当。在这样的鄙夷面前,我只好束手就范。
  那一年,邢同学考上了师范,我没考上,灰溜溜地读了高中。
  开始学习写作,是在大二。那时,别的同学花前月下,尽享人生的快意,我却伏在教室里一本正经地写稿子。每写出一篇文章来,都要高兴得手舞足蹈,自我赏阅,自我陶醉,凡三五遍,不能自已。第二天,拿着稿子,便火烧火燎地送到市报社的编辑部去。市报社离我们学校不远,于是我常去。很快,副刊的编辑也就认识我了,但那位带着眼睛的老先生给我的永远只有一句话:稿子放这里吧,有消息我告诉你。这与我的期待相去甚远,我希望的情形是,他看完我的稿子后,拍案叫绝,说,这个稿子太好了,马上发!
  那时候,真是年少轻狂得可以。
  后来,编辑部新来了一个编辑。据说是部队转业回来的才子,他渐渐对我频繁光顾编辑部的做法不感冒了。有一天,我送完稿子,正要走,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你以后,别来了行不行?!”
  当时,我还沉浸在送稿子的喜悦和兴奋里,他的话,不啻一个晴天霹雳。
  我说:“怎么啦?”
  “你看你都写了些什么玩意,还好意思老来?”
  他的后半句话,拖着方言与普通话交杂的腔调,怪怪的,怪得直到现在这个声音还在我的耳畔回响。我抬眼看他,白净而周正的脸上,是丰富的鄙夷,以及夹杂于其中的一点诚恳的愤怒。这样白净而周正的脸,再加上这样丰富而激动的表情,一下子让我刻骨铭心。
  最后,我甩下一句话,说:“我偏来。”
  这两件事,在当时,都曾经被我认为是生命中的奇耻大辱。然而,经过这么多年岁月的打磨,我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也理解了。那位姓邢的同学,初中毕业后,我们一直疏于联系,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如果哪一天,我看到他,我紧握着他的手所能感受到的,只会是20年重逢后的温暖和喜悦。
  至于那个编辑,即使我们重又邂逅了,我想,我们也只会行同陌路--他不认识我,我也认不出他来了。我曾耐心地翻看过我以前所写的那些东西,实在是糟糕透顶。幸亏他站出来断喝了一声,否则,我就那样糟糕透顶下去了。
  现在,我该对当时对他的恶毒诅咒忏悔。年轻的心,总是狭隘自私的。即便,他那时真的是出于恶意,我也能原谅他。因为,假如我在他的位置上,我或许也会那么做。
  我只是在人生的那一刻,与他们人性中恶的部分狭路相逢了。而在我看不到的另一刻,他们可能给另外的人的,却是谦逊、友善和亲切。他们并不是坏人。这个世界,可能原本就没有坏人,只有被逼成坏人的人,以及被错认为坏人的人。这样看来,我们该原谅的人应该更多。
  而这样一想,人生的一切也就豁然开朗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作用。
(1)第二天,拿着稿子,便火烧火燎地送到市报社的编辑部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抬眼看他,白净而周正的脸上,是丰富的鄙夷,以及夹杂于其中的一点诚恳的愤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1)说完,他眉梢向上一抖,眼珠微微往眶角一轮,牵出满脸的鄙夷与不屑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我甩下一句话,说:“我偏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在,我该对当时对他的恶毒诅咒忏悔”,作者当时面对年轻编辑的羞辱,除了诅咒,还会有哪些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昔日刻骨铭心伤害过自己的人,作者选择了原谅他们。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作者的人生际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中考时,因带了过多的文具遭到同学的奚落。
     ②大二时,写稿子遭到编辑的羞辱。
2.(1)形象生动地写出“我”急切的心情,期待作品发表。
   (2)具体形象地写出年轻编辑不屑一顾的神态,暗示了对“我”的影响之深。
3.(1)动作和神态描写,真实生动的表现了刑同学对“我”的鄙夷。
   (2)语言描写,表现了“我”当时的气愤和坚定。
4.示例:我一定要写出好作品发表,到时候给你看看。
5.面对伤害,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宽容、学会坚强。人性不是完美的,不必去苛责每一个人。(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走过人生的鄙夷和不屑》,回答下面问题。走过人生的鄙夷和不屑 ◎马德   我参加中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记得,那天,我带了一支铅笔,一根直尺,一个圆规,】;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教会我感恩的人
  教会我感恩的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来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给我们家装塑钢窗户。一整天,他都闷头干活,也不说话,一直干到很晚。见他那么老实,我们留他吃晚饭。他很拘谨,连菜也不敢夹,婆婆热情地招呼他,就像对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公公则递烟给他,与他扯家常。原来,他是考上大学的人,而那年他的弟弟也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家里太穷,负担不起两个人,他只好放弃了学业外出打工。如今,他娶妻生子安心做了农民。我们听了,不甚唏嘘。婆婆想得实际而周到,翻拣出我们淘的旧衣物还有洗衣粉等洗涤用品,装了满满半袋子送给他。他涨红了脸,推辞着不肯收。婆婆说,这都是我们不用的,闲放着也是闲放着,给你就拿着,回去也好帮衬媳妇过日子。他低头接过袋子,连句道谢的话没有,就走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家里人很快忘记了这件事。
  半年后的一天,有人敲门。我开门一看,一个农村打扮、背着口袋的青年站在门口,我不认得他。他说,是我啊,给你家装窗户的。我忙招呼他进门,他拘束地坐在沙发上,搓着手缓缓地说,麦收的时候,他回了一趟家,说起我们帮他的事,全家人都很高兴。他们想表示对我们的感谢,却找不出合适的办法。家里人商量了好久,最后他娘说把家里新打的粮食拣好的带上点,让我们尝尝鲜。那口袋里是新收的小米、黄豆、绿豆,还有新玉米面。
  青年人放下东西,走了。我们却为这意外的结果,感慨不已。我曾接受过比他更大更多的帮助,可没有像他这样执著地心存感激,表达谢意。当我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时,这个打工的青年却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当“感恩”这个词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时,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个背着半口袋粮食站在我家门口的青年。
                        (摘自2005年2月2日《今晚报》作者:魏海玲)
1.给文中划线字注音。
唏嘘(  )(  )  淘(  )
2.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出能表现主人公“老实”这一特点的三个事例。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却为这意外的结果,感慨不已。”“我们”为什么感到“意外”?“感慨”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我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时,这个打工的青年却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请你分析一下句中的“生动的一课”具体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父亲
张枫霞
  ①虽然我是家里惟一的女孩,然而,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等到上了初中,看到别人的父亲殷殷地关怀女儿,心里便有了比较,认为我这只知道春耕秋收的农民父亲不懂得什么叫“爱”。
  ②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亦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学习和收成原本没有太大的联系。
  ③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年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已不年轻的父亲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生动地一跳:“哪能!儿子娶媳妇花钱比妮子上学花钱多多了,咱们不能太偏心。”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④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我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等翻过两座山,骄阳更加炽烈,找到一块小树阴劝父亲休息一会儿。A.我随手抓起两个桃子,还不及放到嘴里,便被父亲劈手夺去,他瞪我一眼说:“这是卖的,有你吃的。”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几个歪裂的小桃子,在衣服上蹭了蹭递给我:“这不一样吃吗?”停了停又说:“住校可不比在家里,动一动就得花钱,饭可以吃差点,但一定得吃饱。星期天不要往回跑,家里也不指望你干活,钱和干粮我会给你送去的。”B.接着他自个笑了:“没想到俺妮子还挺聪明,比你两个哥哥强多了。我寻思把桃园好好侍弄侍弄,兴许能挣几个钱,你要有本事啊,考个大学让爹光荣光荣。”这是父亲对我说得最多的一次,看得出他心里非常高兴。
  ⑤到学校门口,父亲让我一个人进去,他则去卖那筐桃子。等到报到完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二十里地啊!
  ⑥三年高中,我真的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裂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子。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得起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棱茬。中午,我们爷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二十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膛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晾好的白开水递过去,父亲一口气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都是当天来当天走,三年里,他走了他原来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三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⑦三年后,我由县城读到了省城,甭说父亲的大半年收成,就是他的全部收成也难以应付我的高额学费了。父亲说:“不要紧,先到处借借。不就是四年吗?我用六年时间,六年不行十年,赶我死之前咋也能把它还清。”我无言,我只是在心里对父亲说:我决不会让您用六年十年时间去还债,您就等着我慢慢地还您的债吧。
  ⑧也和三年前一样,父亲挑着行李送我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霏霏。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他过于奢侈。C.“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⑨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往下,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个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一夜都不会安心。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再加上一天的颠簸我实在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突然,辅导员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我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动。我扑过去,抱住他,哭着求他:“为了我,爸爸,请您爱惜自己。”宿舍的七姐妹齐刷刷地站在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⑩“可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经含满了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拙朴的农民父亲。
1.文章第①段作者就写“父亲不是特别地喜欢我”“不懂得什么叫爱”,这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父亲看法的改变源于“我”的两次感动。请结合文意概括出让“我”感动的具体内容。
第一次感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感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父亲的语言行动进行了多次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栩栩如生。请从文中画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两处,简要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或心理?
(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不仅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同寝室的姐妹。请你结合上下语境,在第⑩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之充分表现姐妹们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读完本文你对父爱有了更多的感悟。请你将本文推荐给你的朋友,将推荐语写在下面。要求切合文意,情感真挚,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别让委屈再版
陈之藩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国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唱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作完后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国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老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儿乎都忘了,惟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劝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用几何作圆,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列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我不禁一怔:幸亏同事提醒,否则,那种委屈又会再版。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
                                (文章的标题及内容有改动)
注:国文: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 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用来表示凭空捏造。
1.本文写了三件事,请任选一件事,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其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
3.第二件事中,“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这里,“再版”一词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件事中,当了教授的“我”对学生作业(论文)的处理是很慎重的,这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如何看待学生作业的问题上,国外那位同事的认识是很高的。他是从什么高度来谈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受到过与“我”做学生时类似的委屈吗?如果受到过,请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和后来的认识;如果没有,请给老师们提一两点有关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三袋米
王恒绩
  ①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便去世了,只给娘俩儿留下了两间残破不堪的瓦房。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清贫的生活。
  ②那时,村里没有电,儿子每天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清清晰晰地将母爱密密地缝进儿子的衬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班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长高了。
  ③这年秋天,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此时,积劳成疾的母亲却因患病已干不了农活,家里有时连裹腹之粮都没有。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三十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的。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子却固执地说:“不!”母子二人僵持着。母亲见说不通,便挥起粗糙的巴掌,结结实实地甩在了儿子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
  ④儿子终于回到学校上学去了。没多久,母亲来到学校,一瘸一拐地挪进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锁紧了眉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母亲立刻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⑤又一个月初,母亲又背着一袋米一瘸一拐地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来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又红了脸不吱声了,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⑥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呵斥道:“哎,我说你怎么顽固不化呀!这杂色米你今天是怎样背来的,还怎样背回去!”
  ⑦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打湿了衣襟:“大师傅,我跟您实说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母亲挽起裤脚,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回了学校……”她又解释说,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米,然后捱到天黑掌灯后才偷偷摸摸地回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再送到学校……
  ⑧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泪流满面。他扶起母亲:“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米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心领了,求您一定为我保密,谢谢!”
  ⑨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⑩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三年后,儿子化蛹为蝶,以627分的成绩翩翩飞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台上堆着三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最后,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瘸一拐地往台上挪。儿子惊呆了,随后,他猛扑上前,搂住母亲,号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1.下面四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含辛茹苦
B.裹腹之粮
C.班驳陆离
D.书声朗朗
2.第②段中画线句化用了《游子吟》,其作者是[     ]
A.唐代诗人韩愈
B.唐代诗人孟郊
C.宋代诗人苏轼
D.宋代诗人孟郊
3.第⑦段中母亲的叙述在记叙顺序上属于__________________,母亲叙述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看出母亲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一瘸一拐”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
5.题目“三袋米”在文中的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亲亲的大哥
  ①大哥大我八岁,是我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大哥对我比亲兄弟还亲。  
  ②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家里对我寄予很高的期望,特别是大哥,他从小就梦想着读大学,可惜未能实现,因此他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第一次高考时,由于心理压力太大,成绩优异的我竟失利了。我把自己关在小屋里,不愿见人。一番思量后,我想,干脆像父母那样一辈子守在地里刨食算了。没想到大哥连夜赶回家,对我大吼:“咱家没有孬种,没考上就重读再考!”见我不吭声,他沉着脸说:“两条路,由你选,要不继续读书,要不跟我做泥瓦工挣钱,家里可养不起闲人。”大哥的话,像一枚重磅炸弹在我耳边炸响——到底不是一个娘生的,原来以前他对我的好都是假的!父母此时也呆呆地看着我,眼里充满着无奈。唉,父亲体弱多病,这个家,全靠大哥撑着,要不然,狼心狗肺的家伙哪敢这般嚣张地待我。  
  ③我厌倦了熬更守夜的学习生活,赌气选择了做泥瓦工。我觉得这门手艺不过就是蛮力加蛮干,我那狠心的大哥都能干好,我肯定比他强。当我做出这一决定时,我看见大哥的脸铁青铁青的,写满绝望。  
  ④工地上最累的活是运砖、和泥。我第一天到工地,就是运砖。半天下来,我累得往路边一躺,再也不想爬起来。“起来,你这样做事喝西北风去!”大哥对我大吼。我咬牙站起,继续干活。三天下来,我双手打满血泡,真是苦不堪言。我怯怯地找到大哥:“能不能请一天假,我的手……”我把打满血泡的手伸到他眼前,希望他看在兄弟的份上饶我一回。“不行!工期很紧,不但不能请假,还要加夜班。”大哥的话像一把刀子划在我心上,我仿佛听见了亲情城堡倒塌的巨大轰鸣声。“我不干了!我要读书!”听到我这一决定,一丝古怪的表情掠过大哥的脸庞。  
  ⑤来年再试,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一家人举杯欢庆。大哥说:“小弟好样的,大哥敬你!”我连看都不看他一眼,父亲在一旁急得想说什么,但被母亲拦住了。  
  ⑥上大学时,每一次回家,大哥总是为我买很多东西。我总是不屑一顾--当初你怎么对我的?如今我跳出农门了,你就来巴结?  
  ⑦大学毕业后,我进了一家跨国公司。春节回老家,看见比以前更显苍老的大哥还是孑然一身时,我心里竟感到一丝莫名的欣喜。我喝酒、海侃、用盛气临人的姿态与大哥交谈。我故意问他一年收入是多少?他说万元左右吧。我狂笑,告诉他这只是我年薪的十分之一!我终于看见了他那自卑的__________,看见他那清贫的____________。  
  ⑧正月初六清晨,我尚在梦乡,房门突然被父亲一脚踢开了,随之“啪啪”两记耳光落在我脸上,打得我晕头转向。“你……你……气跑了你大哥!”父亲激愤得手指都在颤抖,“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你好好想想,你上大学四年我们是怎么熬过来的。”父亲忽然老泪纵横,说出了藏在心中近6年的秘密。  
  ⑨原来,当年逼我做工是大哥的苦肉计。一家人都知道我的犟脾气,为了我能发奋读书,大哥甘当恶人。后来我考上大学,为凑齐学费,大哥拿出了他多年的积蓄。为了供我读书,大哥一边拼命接活干,一边死缠烂打结工程欠款。他处女朋友的条件是:一起供养双亲;帮助小弟读完大学。不少姑娘受得了第一条,却不接受第二条。所以年过三十,仍孤身一人。我毕业后,大哥原以为苦日子熬到头了,没想到我会如此对他。他知道兄弟感情一时难以愈合,所以选择了出门打工。  
  ⑩我像中弹的鸟,身体软了下去。母亲流着泪递给我一封大哥留给我的信。我读着,我的泪滴在信纸上,“噼啪”响成一片,那颗报复的心像玻璃般坠下,碎得满地都是!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名列前(máo)  B.(xiāo)张  C.苦不(kān)言  D.(zhàn)抖
2.第⑦段“我终于看见了他那自卑的______,看见他那清贫的______”一句中,横线处应填入的合适的词语是(   )
A. 惊慌 羞涩  B.腼腆 慌张  C.胆怯 尴尬  D.紧张 为难
3.文章第⑨段中“原来,当年逼我做工是大哥的苦肉计”一句中,“苦肉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③④段,回答下列问题:
(1)“我看见大哥的脸铁青铁青的,写满绝望”一句中,大哥绝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到我这一决定,一丝古怪的表情掠过大哥的脸庞”一句中,“一丝古怪的表情”里包含的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章,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A.文章开头交代“我”与大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很好地照应第⑨段中“兄弟感情一时难以愈合”的内容。
B.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那颗报复的心像玻璃般坠下,碎得满地都是”,写出了“我”因不理解大哥的良苦用心反而羞辱他而感到伤心、内疚、自责的情感。
C.文中写大哥与“我”不辞而别,是因为受到“我”的羞辱后觉得我太无知、浅薄而负气出走。
D.文章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极言大哥对我的无情和冷酷,是为了更加突出大哥对我的“爱之深,情之亲”的表达效果。
E.从第⑨段大哥谈女朋友的条件中可看出大哥是个关爱弟弟、孝顺父母的人。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