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站口。她甲_______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
题目
题型:浙江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站口。她甲_______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乙_______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请从备选词语中分别为文中甲、乙两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__________
甲:A、也许 B、一定 C、急于
乙:A、无可挽回 B、到此结束 C、真相大白
2、奶奶刚开始为什么“想说”又“没有说”?(请揣摩奶奶当时的心理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来,奶奶所说的“这样多不好”一句中的“这样”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奶奶认为“不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结尾写到孩子“推开妈妈的糖盒”,你认为她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A
2、奶奶疼爱孙女却又深知儿子儿媳的为人,左右为难。
3、用糖果换回羚羊木雕 可能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可能破坏了孩子间的友谊。
4、“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站口。她甲_______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________(A.盯 B.看 C.望)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________地点燃一支烟,________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________,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朋友!】
1.给划线的字注音。
(   )   怦(   )
2.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
3.在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
A.慢慢 B.静静 C.平静
4.爸爸、妈妈对“我”送掉羚羊这件事的反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妈妈说:“要不我和你一起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写到:“不!我哭着喊了起来。”又写到:“我没有理由了。”这说明“我”在父母威逼下的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是不是真的“没有理由了”呢?你的看法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认为爸爸讲的话有没有理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全文来看,最后一句话“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除了说明“我”对父母的不满之外,在全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上还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站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奶奶刚开始为什么“想说”又“没有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奶奶所说的“这样多不好”一句中的“这样”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奶奶认为“不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结尾写到孩子“推开妈妈的糖盒”,你认为她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风雪中的一课  
  ①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被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
  ②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这时走进教室。
  ③“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④“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五分钟。”
  ⑤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绒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⑥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五分钟过去了,老师费力地说:“解散。”
  ⑦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的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⑧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
1.请你简要概括文章第①一⑥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读书的心思似乎被冻住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的用意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⑦、⑧段中补充叙述了欧阳老师考取研究生一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马付才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地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太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太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钱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理解。
(1)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谈你对第⑩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是杰出,还是平庸,在比较中,我们往往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不如意。亲爱的同学,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新的认识,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请以“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为题,写一段话。(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童年的花裙子
  那年我才九岁。
  父亲在外地教书,我和哥哥尚在念小学,外公多病。一天清晨,母亲照例出门去了,清贫的家境逼迫着母亲日日起早摸黑地为一家人的生计奔忙着。七点多了,我还呆呆地坐在床沿上发愣,脑子里不断地回想着昨天老师的话:“明天‘六·一节’,各班的大合唱是要评奖的,服装一定要统一,女同学白衬衫、花裙子,男同学白衬衫、蓝裤子。”我没有花裙子,只有一件白洋布旧衬衣可以充数。我知道母亲为一家人的温饱日夜操劳,又有何钱何心想到为我做条花裙子。平日,哥哥穿不下的旧衣裤经母亲稍改便成了我的新衣裤。我从不曾为此抱怨过,可今天我该怎么办?想了许久,我无计可施,硬着头皮来到了学校。
  心神不宁地走进教室,我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发呆。看着女同学们像一只只花蝴蝶在教室里飞来飞去,我更加不安了。不一会儿,老师进来了,叫大家依往日的队列排好队,先将合唱的曲目试唱一遍。小小的我也怯生生地走进队列,在这群鲜艳的“花裙子”中,旧衣旧裤的我就像一只丑小鸭落入了美丽的天鹅群中,我竭力逃避着老师的目光。终于,试唱完毕。我逃也似的回到了座位,心里忐忑不安,慌乱得像在等待一张命运的判决书。终于,预料中的时刻到了,老师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到我身旁,用责备的口吻对我说:“你怎么不穿裙子,待会儿的合唱你不要去了。”我强忍住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倔强地点了点头。接着,同学们陆续到大礼堂去了,留下我孤独地坐在位子上,像一只被雁群无情抛弃的雏雁。我开始小声地啜泣起来,小小的心灵中第一次感受到自尊心受创后的剧痛。我才九岁啊!从那时起,那位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便暗淡无光了。我在恍惚郁悒中度过了这个终身难忘的“六·一节”节。
  回到家里,终于忍不住满腔委屈,扑在桌子上号啕大哭,直哭得天昏地暗。母亲回来,听完了我伤心的“控诉”,阴着脸,一言未发。第二天,我终于有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漂亮花裙子。绿色的底子上撤着一朵朵淡粉色的小花,我知道那是母亲用被面连夜做成的。可母亲又怎懂得我幼小的心灵上烙下的伤痕,岂是这条迟到的花裙子所能熨平的?我赌气地将裙子扔开了,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后来,那条漂亮的花裙子因为我执意不穿,被母亲收进了箱底。
  暑去寒来,时序更迭,我伴着对“花裙子”深深的记忆长大了。有了工作也就有了一份自己的收入,终于我可以随心所欲地买自己喜欢的裙子了。看着自己这些长短不一、花色各异的裙子,心底总是涌起那个夏日傍晚的苦涩。
  今日,当我忆起往事,写着这段心酸的故事时,我又一次泪流满面。我终于理解了一颗为贫寒的无奈所迫却同样是眷眷的慈母之心。
  那童年的花裙子啊!
1.一条花裙子使“我”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六·一”节令“我”终身难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回来,听完了我伤心的"控诉",阴着脸,一言未发。”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母亲”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评价文中的那位老师?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