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路,在没路的地方有个喜爱摄影的朋友,他镜头下的摄影作品总是那么与众不同,他的视角总是那么的令人击节称奇。面对他的一叠叠获奖证书和一尊尊艺...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路,在没路的地方
有个喜爱摄影的朋友,他镜头下的摄影作品总是那么与众不同,他的视角总是那么的令人击节称奇。面对他的一叠叠获奖证书和一尊尊艺术摄影大赛的奖杯,作为他的朋友,我们讨论过好多次。有人说,是他的相机好;有人说,是他的艺术功力深;也有人说,是他的运气好。那么十几个风景名胜区,还不整天都是游人如蚁?但有的人运气不好,要么去晚了,或者是去早了,总之与自己所需要的景物总是失之交臂。就像登泰山看日出,有的人去了,但偏偏赶上了阴雨天,有的人去了,却恰恰遇上了大雾天。但我们这位朋友总是运气好,他要拍摄蓝天,就有片片白云;他要拍摄秋色,就有树树红叶……
我们羡慕地说:“拍摄照片,你相机好,运气也好,所以你的摄影作品好。”他听了,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拍摄作品,跟运气有什么关系呢?好吧,”他神秘一笑,“下次外出拍摄,我带你们一块去。”
不久,我们果然就有了一次共同外出游历的机会。在那里,我们一群人生怕错过了一个风景点,七嘴八舌地纷纷向导游小姐询问如何才能平安、快捷、全方位地游览每一个风景点。但那位搞摄影的朋友却对这一切漠不关心,根本不怎么理睬那些导游小姐们,只是和一群坐在景区山脚下的本地山民们套近乎,和他们兴致勃勃地谈笑,对着巍峨起伏的大山指指画画,当我们前呼后拥地跟着景区的导游就要登山时,他笑着跑过来了,高兴地举着一张画满点点线线的纸说:“想拍摄最美照片的可以跟我走!”
我们都诧异地说:“怎么能跟你走?那些最美的地方不是一个一个的风景点吗?不去风景点,哪里才能拍摄到最美的风光照片呢?”
他笑了说:“大家都去的地方,哪能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呢?最好的风景,就在那些人迹罕至处啊!”有人低声嘀咕着问他:“你要去的地方有路吗?”
“路?”他朗声大笑说,“有路的地方我从来不去!”
“你要去的地方危险吗?”又有人嘀咕着问他说。他笑了说:“当然危险了,不危险怎么能有出人意料的风景呢?”大家都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他仿佛突然想起一件什么事情来,迈步走到我的面前,然后把挂在他脖子上的数码相机取下来挂到我的脖子上,把我那台老掉牙的相机挂到他的胸前挥了挥手说:“朋友们,看我们谁能拍摄到最美的作品!”然后就一个人攀巨石,劈荆棘,离开我们和导游走了。
两天后,在景区山脚下的宾馆里,当我们每个人都亮出自己的摄影作品时,我们都被他作品中的那种峻奇、壮美和恢弘惊呆了,连这个景区的所有导游和经理都难以置信:自己的景区难道还有如此秀美的风光?
在大家的一片惊奇和啧啧称赞里,朋友轻描淡写地说:“熟悉的地方没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我听了,心里豁然一亮,是阿,熟悉的地方没景色,在人生的旅游图上,有多少人是敢于跳出人生的固定路线,而给自己的人生另辟蹊径的?我们都是循着前人的脚印走,看前人欣赏过的一个个人生景色,如何能让自己的生命活出与众不同的况味呢?
要使我们人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风景,就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人生常常是这样:                                                       !
(选自《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作者:李雪峰)
小题1:阅读全文后,围绕“我们”和朋友对摄影的不同表现,在方格中补全故事内容的概括。(2分)
时 间
我 们
朋 友
刚到景点时
(1)                       
                               
与本地山民们套近乎,和他们兴致勃勃地谈笑,对着巍峨起伏的大山指指画画。
游览景点时
前呼后拥地跟着导游登山
(2)                            
游览归来时
被他作品中的那种峻奇、壮美和恢弘惊呆了
轻描淡写地说:“熟悉的地方没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熟悉的地方没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2)要使我们人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风景,就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
(1)                                     (2)                                      
小题3:文章结尾句加点的“这样”指什么?请你在横线上补写所指的内容,说说你的人生感言。(2分)
小题4:本文在布局谋篇上与下列课文哪一篇相似?并说明其相似之处(说明一点即可)。(3分)
A.《吆喝》B.《春酒》C.《走一步,再走一步》D.《济南的冬天》
(1)相似的课文(填字母):       
(2)相似之处:                                                                
                                                                             
                                                                               
小题5:学贵质疑。读完了文章之后,有同学提出疑问:标题“路,在没路的地方”是否自相矛盾,假如你是作者李雪峰,你将如何解答? (3分)
答案

小题1:(1)七嘴八舌地纷纷向导游小姐询问如何才能平安、快捷、全方位地游览每一个风景点。(2)一个人攀巨石,劈荆棘。
小题1:(1)供人观赏的自然景象。(2)比喻人生的美好境界(生活)
小题1:示例:只有不甘于寂寞的生活,才有非同凡响的人生!(符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1:(1)C.(2)示例一:两文作者都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示例二:两文都采取“以事寓理”的写法。示例三:两文均采取先叙后议、卒章显志的写法。示例四:两文均采取以小见大的写法。
小题1:这个标题并不矛盾。我采取这个标题一语双关,既指朋友总是一个人攀巨石,劈荆棘,在没路的地方寻找最美的风景,拍摄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又喻指要使我们人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风景,就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路,在没路的地方有个喜爱摄影的朋友,他镜头下的摄影作品总是那么与众不同,他的视角总是那么的令人击节称奇。面对他的一叠叠获奖证书和一尊尊艺】;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12分)
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小题1: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          ,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               (2分)
小题2:仔细揣摩划线词语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冒出来了。
小题3: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结合文段举一例句简要分析。(2分)
小题4: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文中画线A、B、C三句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语言特色,请任选一处并简要赏析。(2分)
我选    处,简要赏析:                                                       
                                                                              
小题5:材料链接
材料一: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材料二:端午包粽子,中秋观圆月,重阳赏菊花……在中国古老绵长的文化书卷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却拥有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但与此同时,外来的文化和风俗在华夏大地上席卷开来。雍容的西方情人节——巧克力和玫瑰的魅力让人们忘却了七夕“鹊桥相会”的浪漫故事;狂欢的圣诞节——圣诞树和震撼的音乐让人们丢弃了火红的灯笼……
⑴阅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感受?(2分)
⑵请你就如何保护传统节日提出两点建议。(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扶桑花里的《诗经》
①沉睡的神态,是一片眼影,涂在春天里的睡眠上,沉默的扶桑树,仿佛等待着谁吹响天空的号角,让草尖上的晨雾,退出一条道路来。在滇西北,那一条峡谷井一样深,我与它厮守着,阅读着那本厚厚的《诗经》,心里却怀想着一个遥远的城市。滇西北的峡谷,在群山里像一座古老的寺院,在红尘之外,在内心深处。我不知道,是谁在这间破败的屋旁,植下了一棵扶桑树,经年之后,它长长的枝条已经抵达了被雨水浸黑的屋檐。扶桑花在深夜里开放着,潜伏着。等我推开门,清晨的坡地上,淡黄色的阳光已经把峡谷里的岩石和草丛蒸出一片雾气来,给它们镀上一层湿意。
②怀想着一座城市,我的梦便与这条深深的峡谷无关。
③火车开进了站台,那么多的人,手里提着行李箱,在挥别与叮嘱中挤来挤去。脚下的道路不是单行道,我站在路边,对着自己的内心,一遍又一遍地拷问:走?还是留?只身一人,在城市里,闻着房间里的霉味,我终于对自己说:该回去了。
④回到峡谷,我就走不出去了,没有谁会再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回到那座城市里去,把我丢失在那里的脚印和心找回来。是的,在这幽深的峡谷里,手里拿着古老的《诗经》,我又想到了那座遥远的城市。虽然那座城市里也有紫红色的玉兰花,初春时节,都会在枝头上焰火一样绽放。但是,一去不返的人是我,而不是谁离开了峡谷,去了那座城市,让我日夜思念。
⑤靠着扶桑树粗大的树干,我把《诗经》放在脚下的一只小木凳上,听着江水在远处的山腰后面哗哗地流淌着,那水声,仿佛是一条连绵不绝的褐色绸缎,在风里无休止地展开,在炽烈的阳光下闪闪发光。群山顶上飘过一朵灰色的浮云,峡谷里顿时暗了下来,就像一只巨大的河蚌,收拢了它的壳。是啊,我离开那座城市的时候,是因为一扇门对我关上了。只有这个峡谷,就像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从来都用那群山之间的怀抱,接纳一个归来者。回到峡谷里的时候,只剩下一个人和一本《诗经》。只有峡谷,才会对我有如此的夸赞。
⑥云朵从头顶上掠过去了。我从树影里走出来,站在阳光里,面对着峡谷对面倾斜的山脊,深深地呼了一口气。正午,阳光照着整个峡谷里的岩石、草丛、藤蔓、水渠、磨坊、栈道,所有的植物都在疯狂地生长着,白天的阳光把充足的温暖送到每一片叶子上,只等着暮色降临的时候,凝结的露珠又会让那些土壤潮湿,让水分沿着在地下密布的根须流淌。这样的峡谷,每一年都有花朵绽放,瓜果飘香,当我转过身来,向着身边的扶桑树做出一个拥抱的姿势,却看见枝头的几朵扶桑花早已完全绽开了,它们宽阔的花瓣火焰一样缀满了纤细的枝头,那灼目的颜色,仿佛是一首规模宏大的交响乐。我对自己说:重新开始吧。当我翻开我的《诗经》,最开始的一个篇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不是一首爱情诗,但它说出了绵长而执著的爱。《诗经》翻开了,这是第一个篇章,后面还有三百零五篇。我的小屋也只是峡谷眉心上的一颗暗红色的痣,谁又能够清楚地知道,这峡谷究竟又有多宽广呢?
(选自《厦门义学》有删改)
小题1:全文描写了峡谷多个时段的景物,请指出是那几个时段?(3分)
第①段:             第⑤段               第⑥段            
小题2:在文章第①段中,作者用“              ”表现春天黎明的特点,用“                   
       ”表现峡谷的特点,体现了峡谷空灵的特点。(2分)
小题3:文章的第①段为全文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表现了作者对峡谷怎样的感情?(2分)
感情基调:                                      
对峡谷的感情:                                                
小题4:作者对“峡谷”和“城市”的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5:作者写城市的玉兰花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6:作者在最后一段为什么提到《诗经》?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凌晨2时15分。
当班的见习消防队员拉斯马森拿起突然铃声大作的电话,一阵微弱的喘息声传来:“我摔倒了,救命啊……”声音像一位老夫人,在确定不是恶作剧后,拉斯马森询问道:“请把您公寓的地址告诉我!”
“我……想不起来了。”
“那请把您的名字告诉我!”
“我记不得了。”
“请您不要把电话挂断,我们好通过电信局找到您的住处!”拉斯马森想到了电信局,他马上与电信局取得了联系。可值班人员却表示,现在人员不齐,要查清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根本做不到……无计可施的拉斯马森叫醒了中尉,中尉拿起了电话:“夫人!……夫人!能告诉我床前地毯旁边是什么吗?”“是镶木地板,老式的打蜡地板。”“天花板高吗?”“高……我觉得很高……”“这么说,您住的是老式房子!百叶窗关着没有?”“没关。”中尉兴奋地对拉斯马森说道:“寻找一幢窗户狭长的老式房子,房子的窗口有灯光,大约在二三层……”中尉又对着话筒问道:“夫人,能告诉我,您住的街道的名称吗?”
然而,话洞里再没有人搭腔了。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着,每一秒钟每一分钟都变得漫长起来,室内挂钟的滴答声越来越响,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上。
一个小时过去了,老夫人仍无反应。焦灼和冷汗悄悄地爬上了几个人的面孔、心头……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有个主意……”他的主意立即被采纳。
清晨3时30分,14辆轻便消防车同时出动,开往依然沉睡着的城市的各个街区,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把耳机扣在另一只耳朵上。整个哥本哈根城都被惊动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拉斯马森突然叫道:“中尉,我听见了!我听见警笛声了!消防车大概就在离老夫人不远的街上!”中尉用手中的对讲机命令道:“1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还听得见。”“2号车,停止鸣笛!3号车,停止鸣笛!……6号车,停止鸣笛!……12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惊叫道:“就是这里!”
“12号车,我是指挥部,就在你们那个地段,用扩音器说明一下理由,让这条街上所有的灯光都熄灭,最后亮着灯的一定是老夫人的家!”
5分钟后,12号车所在街区的窗口都黑了下来,只剩下一扇窗口还亮着。稍后,拉斯马森在电话里听到了撞破房门的声响,继而是一位消防队员的声音:“喂!指挥部吗?我们已到现场,老夫人昏迷了,颅骨有伤,大概是床头磕的,脉搏有轻微跳动……”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消防队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询问老夫人的情况。当获悉这位72岁的老人因为救助及时,已经在医院苏醒过来时,人们纷纷表示,那个凌晨,响彻哥本哈根的消防车的尖啸声,是他们听过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声音。
小题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于凌晨2时15分的哥本哈根,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老夫人顺利获救。(每处不得超过16字)(2分)
小题2: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8个字以内)(2分)
小题3:从拉斯马森、中尉与老夫人的通话中,可以看出消防队员怎样的品质?(2分)
小题4:“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一句与上文的哪句话呼应?(1分)
小题5:文中画线句子为什么不直接引用中尉下达的“12号车,停止鸣笛”的命令,而是不厌其烦地从1号车说起?
小题6:下面两句话,写得很好。任选一句,说说好在哪里。(2分)
①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人。
②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
小题7:对于本文叙述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含标点60字以内)(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故乡》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脽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题1: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同,即“我”为生活              而辛苦,闰土为生活               而辛苦,别人为生活                        而辛苦。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                  
小题2:选出对下面语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B.“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C.“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D.“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蒙胧”的意思是月光不明,暗淡无光,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小题3:请说说最后两句话的含义。(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12分)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麽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後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①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拿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②‘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麽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③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於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侯,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於地下。④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麽名誉,什麽地位,什麽幸福,什麽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小题1:简要概括选文回忆了母亲生前的事情:                                      
小题2:找出第二段中说明作者思想历程的语句:(               )→(             )→“逐渐理解了”→(             )→立下誓言→(               )(2分)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作者“永久的悔”和复杂的感情的一项是(      )(2分)
A.离开家乡,离开母亲,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迎养母亲。
B.深切怀念母亲,觉得对不起母亲,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C.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D.母亲死后,永远失去了尽孝的机会。
小题4: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句中作者“难解”是因为自己年幼时不懂事,不理解母亲生活的辛酸悲苦,“易解”是指年长后终于明白了因为家境贫困,儿子远离,母亲受尽苦难,所以无从笑起。
B.②句反映了母亲既希望孩子到远方去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又牵挂孩子,希望他留在自己身边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儿子深深的牵挂和思念。
C.③句表明由于儿子始终不回家,母亲思念过度而含恨离开了人世。
D.④句作者认为回报母亲的爱是至高无上的,表达了作者的悔恨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浓厚感情和做儿子未能尽孝的自责心情。
小题5:你认为你的父母爱你吗?请列举事例谈谈你的感受,并说说学了本文后你打算怎样和父母相处呢?(4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