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完成下列题目。(16分)他是听着《乌鸦喝水》的故事长大的。三岁多的时候,他睡觉不好,总难以哄入睡,爱和大人一块儿熬夜。缺觉就长不好,他矮、...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完成下列题目。(16分)
他是听着《乌鸦喝水》的故事长大的。
三岁多的时候,他睡觉不好,总难以哄入睡,爱和大人一块儿熬夜。缺觉就长不好,他
矮、瘦,不像同龄的孩子。
后来,能听懂故事了,问题才有了转机。妈妈开始给他讲睡前故事。
他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
三岁的他会想问题了。讲完,他问妈妈,为什么乌鸦不一下子叼个大石头呀?妈妈笑了,
傻孩子,旁边只有小石子呀!你看,你爸爸就是咱们家的乌鸦,爸爸每月都给咱们寄钱,
就像小石子,一颗一颗的,攒起来。攒多了,咱们家就有水喝了。
那时侯,他的爸爸在矿区工作。在他印象里,爸爸的脸总是黑的,像乌鸦。
一开始,他听故事很兴奋,越听越精神。听完一个,总要缠着妈妈再讲一个。妈妈的故
事很有限,妈妈越来越局促,越来越疲于应付他。后来,妈妈有了主意。妈妈专讲《乌
鸦喝水》,讲到故事最后,就教他数数,数石子。乌鸦开始叼了,一颗、两颗、三颗……
数着数着,他仰着小脸儿就睡着了,梦里全是乌鸦,满天飞。
再后来,妈妈接到了一个通知。妈妈接到通知急急忙忙地将他寄放在姥姥家,一个人去
了爸爸工作的地方。回来时,妈妈的眼睛肿得像桃子,姥姥说,那是哭的。
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见过爸爸。
爸爸走后,妈妈没再嫁人,矿上给妈妈安排了个打扫卫生的活儿,靠每月几百块钱维持
生计,供他上学。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妈妈的脸也越来越黑,头发越来越白。像乌鸦,
又像白头翁。
他长大了。
大学毕业,他在爸爸生前工作的煤矿参加了工作。本来,妈妈死活不愿让他再干这一行
的,但是,现实往往不能容忍人们去感情用事。只有原单位才好分配,他的同学,毕业
两年了仍在流浪的有的是。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他听过“乌鸦反哺”的故事,
他发誓,要让妈妈后半生过上好日子,“喝”上最好喝的水。
几年后,他当上了副矿长。
他不满足每月的那点“小石子”,就和别人合伙开了个私人小煤矿。他是大矿副矿长,开
个小煤矿,在当地算不得稀罕事儿。他的小矿,除了工人,其他一切所需都可以从大矿
调来,他有条件。有人背后偷偷叫他“公私合营”。他以低廉的成本逐渐击败了同行的业
主,一跃成为当地首富。他仍不满足,继续以各种手段引诱招拢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扩
展他的事业。
妈妈现在已经不愁喝不到水,但妈妈的头发比以前白得更厉害了,脸也更黑了。妈妈看
他整天忙得连喝水的功夫都没有,妈妈就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眼看他的小煤矿规模就要撵上他所在的大矿,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煤矿由于安全
措施不到位,致使发生大规模冒顶事故,死亡78人!这件事,在当地成了头号新闻。
作为事故第一责任人,他被公安机关拘捕,正赶上国家集中整治私人小煤矿的风口上,
他一审被重判死刑。
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
对讲机里,他流着泪说,妈,儿不孝,没能让您过几天舒心日子。爸爸死后,您一手把
我拉扯大,吃尽了苦头。现在,儿却不能为您尽孝送终了。临终前,儿有个要求,再给
儿讲个故事吧。
妈妈哭了,流着泪讲了他熟悉的故事——
一只乌鸦口渴了,下来找水喝……乌鸦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投进瓶里,水面在慢慢升高。
但是乌鸦着急了,他是只性急地乌鸦。它这会儿渴得厉害,不愿意慢慢地等水长高。乌
鸦飞到别处,捡了一块大石头叼了回来,一下子将大石头投进瓶里。结果,“砰”地一声,
瓶破了,乌鸦一口水都没喝着。
听完,他失声痛哭起来,哭声回荡在整个死囚室。
小题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2分)
小题2:文中刻划妈妈这个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概括文中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的性格特点。(4分)
小题3:文中的“乌鸦”具有很强的象征意,根据你的理解文中的“乌鸦”象征什么?(4分)
小题4:儿子在狱中,妈妈最后一次讲“《乌鸦喝水》故事新编”,有什么深刻含义?听完
故事,儿子为什么会“失声痛哭起来”?(6分)
答案

小题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乌鸦(或《乌鸦喝水》的故事)。(2分)
小题1:运用外貌描写,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慈爱,善良,任劳任怨,明晓事理。(4分)
小题1:文中的“乌鸦”象征维持家庭生活开支,挑起家庭生活重担的人(4分)
小题1:是想告诉儿子,应该通过自己的勤劳去获取财富,不义之财不可取;踏实做人,不能欲速则不达。(3分)  对不能再孝敬母亲的愧疚和对自己过去所做错事的忏悔。(3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线索。乌鸦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可以作为文章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
小题1: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结合文中对妈妈的人物描写来确定描写的方法,然后根据方法来分析性格特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本文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借助于对乌鸦的描写来写赞美那些维持家庭生活开支,挑起家庭生活重担的人。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乌鸦喝水》的寓意来分析深刻含义,根据含义来分析儿子痛哭的原因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完成下列题目。(16分)他是听着《乌鸦喝水》的故事长大的。三岁多的时候,他睡觉不好,总难以哄入睡,爱和大人一块儿熬夜。缺觉就长不好,他矮、】;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课内精典语段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14分)
⑴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⑵“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⑶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⑷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⑸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⑹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⑺“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⑻“可以抄一点。”
⑼“拿来我看!”
⑽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但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⑿“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⒀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⒁“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小题1:选文出自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藤野先生》,被收在《     》中,鲁迅先生的这部著作取名的寓意是               。(2分)
小题2:文中划线的短语“这一门学问”指的是     ,“模胡”的含义是    
“添改”是指         。(2分)
小题3:第⑹段中经过了20年的“我”对“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                        。(2分)
小题4:从⑹~⒁段写了哪两件事?(2分)
小题5:“我”“很吃一惊”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6:第⑾段中“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说明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得超过4个字)
小题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段所体现的藤野先生的优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迁移拓展阅读: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16分)
眼 睛
黄昏,诗人常到湖边公园寻找灵感。公园有几排长椅,一对对亲密偎依的情侣给美丽的日落景观增添了一种浪漫的情调。诗刊上便常出现这位诗人写的爱情诗。
一天黄昏,一条长椅上出现了一个长发姑娘。她的背影看上去很美。别的椅子上都是坐着一对,形单影只的她自然引起诗人的注意。于是诗人就朝她走了过来,这才发现她有一双好美的眼睛:似清泉、似山溪、似月光下的水波…… 甲 
姑娘端坐着一动也不动,神色沉静,似陶醉在日落的美景中……诗人回去了,就写了一首关于她眼睛的诗。
此后,诗人每天黄昏都到公园去,那姑娘也总是端坐在那儿。诗人感觉到自己心里已有一种强烈的渴望。终于,他控制不住自己了,让自己写的有关她眼睛的诗做媒,去和她相识。
然而,姑娘的话让诗人大吃了一惊——“其实我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我是个盲女。”诗人不信。“我何必骗你。”姑娘认真地说。诗人心里的渴望很快退潮般消失……诗人好久没再去公园。
一个月后,诗人又到公园去。那姑娘还是坐在那儿,只是身旁多了个英俊的小伙子。那个小伙子搂着姑娘的肩头,很亲密,诗人不由自主地走过去……
“我是个盲人,你不后悔?永远不后悔?”小伙子回答:“我就是你的眼睛!”
听了这句话“我就是你的眼睛”, 乙 ,好诗!
然而,诗人并没用笔把这首诗写出来,只是默写在他心里。
诗人又好久没有到公园去过。当他再一次去公园见到那姑娘已是三个月之后。那天,黄昏的景色很美:燃烧的斜阳,朦胧的远山,展翅的白鹤,平静的湖水闪着金光……可是,姑娘身旁却没了那英俊的小伙子,诗人怀着一种异样的心情走了过去,发现在姑娘俊俏的脸上有两道泪痕。
“你……怎么啦?”
“你,你是谁?”姑娘问。
“我是那个……诗人。你男朋友呢?”
姑娘沉默了一阵,才开了口:“车祸……死了。两个月前,我们去登记结婚,为了救一个小孩,他……” 丙 ,然后在姑娘身旁坐了下来。
不知过了多久,诗人终于鼓起了勇气,说“我愿意……做你的眼睛。”“我有眼睛。”姑娘顿了一下,接着说,“他临死前,要求医生把眼角膜移植给我,手术成功了。是他给了我一双眼睛……”从此,诗人不再写诗了。
小题1:在甲、乙、丙处各填上一句话,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诗人心里一震  ②诗人心里在一阵悸动  ③诗人的心儿颤抖了
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①③D.③②①
小题2:“诗人心里的渴望”是什么呢?请写出来。(2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2个字)(3分)
小题4:文中小伙子说的“我就是你的眼睛”和诗人说的“我愿意……做你的眼睛”的含意有什么异同?试作简述。(4分)
同:                                     
异:                                     
小题5:文章以       为线索,采用抑扬笔法,例如写                             为“扬”,写                                    为“抑”。(3分)
小题6:“从此,诗人不再写诗了”的原因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小题1: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歌唱”指的是什么?(2分)
小题2:文章第④段写了煮鱼时孩子们的具体表现,不同表现也流露出他们不同的心理状
态。请根据原文完成下表。(3分)
人物
具体表现
心理状态
大姐
 
不忘做弟妹们的表率
二姐
 
吃鱼的渴望越来越强
我和妹妹
绕着灶台打架
 
小题3:选文第⑥段画浪线句“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其中“贪婪”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筷子“交叉着”是什么意思?( 3 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鱼”为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包括鱼儿歌唱)、吃鱼、送鱼给瞎爷爷吃等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B.文章人物虽多,但是几乎没有语言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事情叙述与行动描写来表现的。
C.第④段划横线句“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中的“成就”是指父亲给家人买回了鱼。
D.文章结尾写到:“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句话含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在困境里需要以亲情温暖家人,需要以关爱温暖别人。
小题5: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与选文中的“寒冷”一词含义的异同,“温暖”一
词含义的不同。(4分)
解放周末:与《感动中国》相伴了十年,这个节目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敬一丹:就像我在《感动中国》十周年宣传片里所说的,这是一个和好人的约会,它是我们在最寒冷的季节里一份最温暖的期盼。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在谈《感动中国》十周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每个人都有酒窝》,完成小题。(10分)
每个人都有酒窝
乔叶
⑴一位远房表嫂很爱笑,一次家族年会,我和她坐在了一起,聊了一会儿,便充分享受了她最近距离的甜美笑容。我发现,她笑并不为什么原因,常常很平淡地说着说着就笑起来。她这么一笑不打紧,就把我们白开水一样的谈话笑成了一杯小酒,显得分外有滋味起来。
⑵回去之后我总是忘不了她的笑容,就琢磨她为什么这么爱笑,想来想去似乎有些明白了:她笑起来颊上有两个小酒窝,这两个小酒窝的绽放使她整个容颜都妩媚起来,活泼起来,灵动起来,——也就是说,酒窝就是她表情中最灿烂最精华的地方,而只有笑才会有酒窝呈现,所以,她才那么爱笑。
⑶酒窝就是她的美。她要把最美的那面让人知道。
 ⑷我突然想,迄今为止对这个世界有益的美容项目也许就是做酒窝了。因有了酒窝,这个世界的微笑肯定多了很多。我甚至又有些天真地想:如果每个人都像表嫂一样如此殷勤地把迷人的笑靥呈现给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真的要醉了。
⑸可那些没有酒窝的人就不微笑了么?
⑹朋友的父亲年过七旬,一生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养昙花。昙花难养是众所周知的,但老人家还是孜孜不倦地养了四十年。他有一本“昙花日记”,哪株苗长了几片叶,哪朵苞预计何时开,日日不少。去年中秋那天,昙花一下子开了九朵,引得报社记者都来作报道,老人很是风光了一把,在报纸上看见他沧桑的脸上绽放的笑容,亦纯真得如一朵昙花。
⑺他没有酒窝。昙花就是他的酒窝吧?
⑻单位的保洁工初中都没毕业,是半个文盲,长得也粗糙,平常都是沉默寡言,灰沓沓的。一天,偶然听见同事们讨论哪家的酱肉好吃 ,居然走进来兴致勃勃地插话,说自己如何擅做酱肉。“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把猪头烧的喷香通透。”许是怕我们不当真,第二天就带来一些让我们尝,味道还真是好极了。
⑼她没有酒窝。酱肉就是她的酒窝吧?
⑽“你怎么能和那么多人成为好朋友?有的人和你差异太大了。”一次,我问一个人缘极好的文学前辈。他笑了笑说:“我知道有人在背后议论说我交朋友没有诚意,没有原则,甚至据此断定我是世故玲珑的万金油。对此我没有任何愧疚。和平时代,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大苦深仇,彼此宽容一些,真诚一些,就会看到许多别人的好处,也就会发现许多人都是很可爱很可交的。这样循环往复,交朋友的胃口越来越好,朋友自然越来越多了。”
⑾“别人的好处”,就是别人的酒窝吧?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酒窝,这酒窝可以是品格上的丝缕之彩,可以是性情上的点水之光,                  ,也可以是深藏在内心的那些智慧,善良,幽默,同情,慈悲......
⑿谁都喜欢用这酒窝去盛放美好的事物,谁都愿意让自己最中意最可心的地方成就生命的华美和绚丽。如果你能够敏锐地去发现这些酒窝,真诚地去欣赏这些酒窝,这些酒窝也会为你打开,让你饮酒。喝了这些酒,你就会明白,原来,有太多太多的人都用特有的酒窝影射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原来,每一滴酒里都折射着人们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眷恋。
⒀包括你自己。
小题1:本文写的是每个人都有酒窝,简要说说全文围绕“酒窝”的行文思路。(3分)
表嫂爱笑的酒窝→                 →                    →                 
小题2:请赏析第⑻段中划线词的妙处。(2分)
单位的保洁工初中都没毕业,是半个文盲,长得也粗糙,平常都是沉默寡言,灰沓沓的。
小题3:结合选文内容,仿写句子。(2分)
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酒窝,这酒窝可以是品格上的丝缕之彩,可以是性情上的点水之光,                     ,也可以是深藏在内心的那些智慧,善良,幽默,同情,慈悲......
小题4:每个人都有“酒窝”,你的“酒窝”是什么?请简述。(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9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 
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作为学者的方面。
小题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2分)
小题2:划线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精神食粮”是指                                    
“这”是指                                         
小题3: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3分)
A、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B、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我选(   )句,好处:                                
小题4:从上面的文段中,你看出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