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蜂巢的眼泪矫友田  ⑴与几位朋友结伴爬山,临近中午,我们找了一家山村小店品尝“农家宴”。小店的老板向我们推荐了一道最具山里特色的菜...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蜂巢的眼泪
矫友田
  ⑴与几位朋友结伴爬山,临近中午,我们找了一家山村小店品尝“农家宴”。小店的老板向我们推荐了一道最具山里特色的菜——“油炸蜂蛹”。
  ⑵当服务员将那盘“油炸蜂蛹”端上来的时候,那些已被炸成金黄色、膨胀的蜂蛹,散发出一缕缕诱人的香气。夹一个放入嘴里品尝,味道果然不错,我们一个个都啧叹不已。
只是盘里蜂蛹的量太少,每人刚品尝了几个,便露出了盘底。其中一位朋友开玩笑说:“老板,你们这店也太黑了吧,90多元一盘的蜂蛹就给炸这么一点点?”
  ⑶对这样的玩笑话,老板好像已经习以为常,他赔着笑脸说:“你们吃的是虎头蜂的蜂蛹,它们可是山里最毒最凶的山蜂,这可是采蜂蛹的人,冒着生命之险采来的。”
  ⑷见我们都半信半疑,他补充说:“我怎么会骗你们呢?你们下山时,会经过一个小村,村里有一个姓赵的果农,就是在半个月前采蜂蛹时,被虎头蜂蛰死了。”
  ⑸感觉他不像是在编瞎话。于是,我惊诧地问:“既然采蜂蛹那么危险,他为什么还要去采呢?”
  ⑹老板便跟我们细说原委。原来,那个被虎头蜂蛰死的果农以前采过蜂蛹,只是过去蜂蛹的价钱低,又容易被山蜂蜇伤,便洗手不干了。这两年,农家宴火起来,蜂蛹就成了紧俏货。他有两个女儿,大的在外面上大学,小的今年又考上高中,因为他家果园收入一直不好,为了供两个女儿上学,他只好重操旧业,他每天起早摸黑地到山林里去寻找蜂巢。
  ⑺那一天傍晚,他在一个石洞口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虎头蜂巢,他估计至少能采得两三斤蜂蛹。而后,他便点燃了随身携带的硫磺。一阵刺鼻的烟雾之后,那些栖在蜂巢上的虎头蜂纷纷跌落到地上。当他兴奋地采摘下那个沉甸甸的蜂巢时,竟疏忽了在石洞旁边一根树枝上,还有一个略小些的蜂巢。栖在上面的二百余只意识到了危险的虎头蜂呼啦一下飞起来将他团团包围……当人们在山上发现他的时候,他浑身肿胀,像一个吹了气的橡皮人,不治而亡。
  ⑻听完这个悲惨的故事,我们刚才的食欲顿消。盘里剩下的几个蜂蛹,再也没人动了。
  ⑼下山的时候,我们从那个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村旁经过。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提议,到那个果农家去探望一下。
  ⑽一个小女孩将我们带到那个果农家的门口。只有果农的妻子一个人在家,显然,她还没有从丧夫的悲痛中走出来。
  ⑾当我们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她一边抹泪一边说:“这都怪俺啊……其实,当时女儿的学费已凑齐了……他想再为女儿添一个好点的行李箱……都怪俺当时没能拦他……”
⑿她终于忍不住大放悲声,我们的眼睛湿润了。
  ⒀临走时,一个朋友发现在院子一角,还堆着十几个干瘪的蜂巢,就像被收了籽的向日葵盘一样。他低声跟我们几个商量,建议买下那些蜂巢,作为对她捐款的理由。于是,我们每人掏出了100元钱,递给了她。
  ⒁她诧异地看着我们,不知所措。
我们撒谎说,这些蜂巢是代另一个朋友收购的。最后,她有些迟疑地接过了钱。
  ⒃离开这个不幸的女人,我们几个人都变得沉默了。我隐隐地感到,手中的那个蜂巢变得越来越沉重,上面好像浸满了泪水……
小题1: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情感的变化。(6分)
文章思路
情感变化
                ①             
赞 叹
耳闻果农采蜂蛹故事
悲 伤
             ②             
             ③       
小题2:文中⑹⑺两段写“这个悲惨的故事”采用了哪种写作顺序?并分析这两段的表达作用。(3分)
小题3:文末说“那个蜂巢变得越来越沉重,上面好像浸满了泪水”,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分)
小题4:认真体会文章第⒀⒂段中划横线句子,怎么理解“我们”的举措?这对于你日后关爱他人有着怎样的启示?(4分)
答案

小题1:①品尝美味蜂蛹  ②探望果农家并捐款 ③同情
小题1:插叙(1分)。这两段交待了姓赵的果农冒险去采蜂的原因,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无私伟大的爱(2分)。
小题1:这个蜂巢承载着一个父亲对孩子沉甸甸的爱,承载着果农妻子无尽的悲伤之泪,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伟大以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所以,才会觉得它越来越沉重。(答到意思即可)
小题1:(1)面对毫不相识的人,“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而且撒下美丽的谎言来维护他人的尊严,表现了我们对于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对伟大的父爱的赞美。(2)关爱他人,首先应该做到爱在心中,在献爱心的同时要注意做到不伤害别人,给别人有尊严的爱,这样的爱,更显得弥足珍贵,更加温暖人心。
解析

小题1:根据情节的变化,理解思想感情的变化,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小题1:了解记叙文中插叙手法的特点,明确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和回答。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1:紧扣文章中心主题来理解“我们的举措”,意思表述合理即可;启示只要合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蜂巢的眼泪矫友田  ⑴与几位朋友结伴爬山,临近中午,我们找了一家山村小店品尝“农家宴”。小店的老板向我们推荐了一道最具山里特色的菜】;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榜      样
秦 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乡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瞪着一对金鱼眼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学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咱这破村?”
“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
【A】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不安: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C】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里乡亲的见了,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咱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D】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嘀咕:“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的榜样呢……
(选文略有改动)
小题1:认真阅读小说,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3分)
告别同学→         →回到家里→         →答乡亲疑问→         →获得嘉奖
小题2: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处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表现了他                 的复杂心理;【C】处校长“……只是汪了泪,……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则反映了他         的心理。(3分)
小题3:【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             的特点,又衬托了峰子             的品质。(4分)
小题4:联系上下文,试写出【D】处“嘀咕”的话。(3分)
小题5: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壮”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
“壮”,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4分)
(1)“悲”                                                                  
(2)“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1)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2)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3)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4)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侯,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5) 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6)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7)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8)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9)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10)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11)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12)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小题1: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2分)
小题2: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的是什么?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3分)
小题3:第⑧段中划线的词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
小题4:品读第⑾段,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3分)
小题5:文章题为“梅香”,请结合第⑧、⑨段谈谈“梅香”指的是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留学的女儿HOLD住(12分)
①17岁的女孩将出国,家中四位至亲浩浩荡荡送她到浦东机场。天空阴沉,细雨霏霏。行李六大包,做长辈的都舍不得让那孩子拎到托运柜台,但所有的人都明白,只要到了加州转机,这六件沉重的行李,将由这势单力薄的女孩子一个人连拉带拽,抢运去另一个托运柜台,随她转机去纽约。
②等在候机大厅的这两个小时,对孩子的父母来说,可能是一生中最漫长、焦虑和英雄气短的两个小时。空气中充满了小心翼翼的僵持感,孩子的妈妈一直缄默不语,只有爸爸和女儿间或交谈几句,说的也是问过几百遍的话:“事到如今,已经来不及后悔。”
③“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④“都准备好了?没落下啥东西?”
⑤“没落下,连那套理发推剪都带上了,老爸,你还不相信你女儿的适应能力?”
⑥我留心到一个小细节:这孩子通过登机通道时,就没有回一下头。
⑦这是一场注定不对等的目送,去的人满怀憧憬,送的人失魂落魄又强自镇定。我目睹那个当父亲的默默拥抱妻子,中国人,也只有在这等“生离”的当口,才懂得用身体语言安慰人吧。我听到他反复说:“她连理发都会了,你还担心什么?据说中国学生会炒一大碗蛋炒饭,就能在美国把五湖四海来留学的同学都HOLD住。”
⑧当妻子的破涕为笑:“看看你的头发,你女儿这手艺,能算出师了吗?”
⑨我这才注意到那位父亲一身儒雅装扮,头发却理得像小兵张嘎——【A】两鬓青白几乎露出头皮,中间部分的头发却像芦苇一样茂盛,垂下来的刘海还滑稽地攒出一个桃尖。“看你说的,女儿不拿我这脑袋当冬瓜练手,还能拿谁的脑袋练手?你还说我,你看看你这狗啃样的刘海……”
⑩当妻子拨开他的手,嗔道:“你不懂,这种犬牙交错式的刘海是今年的大热门,你没有翻过时尚杂志呀?T台上的名模,都是花了500美元才剪出这种调皮的效果。”
⑾一语未了,做妈妈的忽然开始沿着候机大厅的落地窗奔跑。原来她看见停机坪的那头,接驳车已经在下客,她想离得稍近点儿,看着她的孩子登机,看看她有没有回头张望。
⑿果然看到那女孩儿,登机时开始犹豫,甚至往下跑了几级,往这边看。当妈妈的明知她听不见,仍然拼命敲打玻璃幕墙,几乎引来了保安。然后那孩子似是硬起心肠,迅速钻入飞机肚,不见了。
⒀两分钟后,爸爸的手机响了,孩子关机前的最后一条短信到了,当爸爸的念给所有的家人听:“                                                                      。”
⒁我目睹所有送行的亲人都掏出手机发笑脸给那个女孩,在她独自上路之前。【B】这精神上的断乳是如此困难,就如同心上有血肉做的绳索被生生拽断。但,这一天终将到来,到了那一刻,请不要哭着走,一定要笑着走。  
(选自《扬子晚报》2010年2月24日,明前茶。)
小题1:联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送的人失魂落魄又强自镇定”的表现。(3分)
小题2:“HOLD住”被评为“2011中国十大网络流行语”,请结合语境说说在下列句中的意思。
①据说中国学生会炒一大碗蛋炒饭,就能在美国把五湖四海来留学的同学都HOLD住。(2分)
②留学的女儿HOLD住。(2分)
小题3:文中画曲线语句极富表现力,请选择其中的一句加以品析。(2分)
我选择       句:                                               
小题4:结合上下文内容,请你猜度第⒀段中女儿关机前发给爸爸的那条短信的内容,不超过60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带白蘑菇回家(毕淑敏)(15分)
妈妈爱吃蘑菇。 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路旁有三三两两的藏胞,坐在五颜六色的口袋中间,仰着褐色的面庞,向经过的汽车微笑。袋子口,颤巍巍地露出花蕾般的白蘑菇。
从鸟岛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姐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原先的报纸上印了一排排圆环,好像淡淡的墨色的图章。我吓了一跳说,是不是白蘑菇腐坏了?小姐说,别怕。新鲜的白蘑菇的汁液就是黑的。
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不 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后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
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它的通风。
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的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    A     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郁闷如桑那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在蒸笼般的火车里,你还有什么办法可想?我束手无策。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又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去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端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B      白蘑菇黑色的血液,渐渐被蒸发了,烘成干燥的标本。
    C      青海大汉坐的窗口是迎风的一面,疾风把他的头发卷得乱如蒿草。无数灰屑敷在他的脸上,犹如漫天抛洒的芝麻。若不是为了这一箱蘑菇,窗子原不必开得这样大。我几次歉意地说同他换换,他一摆手说,草原上的风比这还大。
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
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待——白蘑菇炖鸡最鲜。
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小题1:我的白蘑菇完好无损从青海带回北京期间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概括说说他们帮我做了什么事。
小题2:“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最最适合放在______处。(划线A、B、C三处中选一处)(2分)
小题3:“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端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联系上文,大家被青海大汉的哪句话深深打动?为什么?(3分)
小题4:(1)写出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2)另摘录一处青海汉子让你倍感到温暖和感动的细节。(4分)
小题5:一位读者阅读本文后非常感动,写下了读后感。结尾说:“白蘑菇很轻很轻,但在我的心里很沉很沉,……”请你继续往下写几句话,完成这篇读后感的结尾。(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7分)
我与地坛     
徐迅
地坛仿佛是黑夜为人们精心设置的心灵栖地。大多数时间,我是在夜色降临时才进去的——许多人都在夜的笼罩下悄悄走进这里。斑驳的红墙、古殿檐头上的琉璃瓦,因夜的濡染变得若隐若现,看不清晰。历史尽管在地坛无处不在,但人们已不习惯背这种包袱,地坛以外大家小心地呵护了一天,到这里则需要裸裎自己的灵魂,卸下莫名其妙的精神枷锁。夜的地坛,就这样成了一块儿人们放包袱的所在。
有了人迹,偌大的园子真的显得丰富而生动。相恋很久的情侣依偎在那白色的石凳上,尽可能地卿卿我我,缠绵爱河。但是不能太出格,否则哪个角落就会钻出个穿制服的家伙,冷不丁吆喝一声。带着孩子的母亲,当然喜欢坐在那曲池亭廊上,看浅水中的游鱼,快乐的孩子心灵里便会伸出一支钓竿,用心垂钓……
远处,一阵响遏行云般的吊嗓声,或是悠扬而高亢的二胡声,如泣如诉,那一阵低沉的旋律,显得格外凄迷,使我们这些异乡人总会想起自己的家。
我在地坛里独自听到过一回布谷鸟的叫声。 是春四月吧?那声音显得特别的悦耳和明亮,它脆脆地划过地坛,飞旋在都市的上空,像是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我的心里倏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着,许多日子许多声音随风而逝,唯独那声音留下来了……
有一阵子,我最感兴趣的是两位老人,两人都穿着朴素,手持快板,走到人群密集处,放下手中的行装,没等人欢迎,就京腔京调地说起相声或打起快板,周围就有稀里哗啦的掌声。干脆,有时候就咚咚锵锵,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声,摇红摆绿地,就钻出一溜儿打扮得古典而妖娆的女子,扭着秧歌舞,她们或银发飘动,或老态俨然,但个个身手矫健,步履欢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在明亮的灯光照映下,那场面宛如乡村里的社戏。大雅抑或大俗,至于她(他)们的身世、遭遇,人生的种种,没有人会深究。大家萍水相逢,随缘而来,随缘而散,将地坛视为精神家园的史铁生曾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安排”阿门!“上帝”为这个城市留下一块净地祭祀皇天后土,没想到,却还让后人们常常进入到一种历史,追怀到一种故园情结。残留的玉砌雕栏,异常苍幽挺拔的古柏,熏染过一代又一代浩浩荡荡庄严的香火……仪式散处,高古虚空,或许上帝就躲在那里发笑。月光游移着,那时,树木就变得古怪、阴森,有什么怪鸟喋喋地从园中树林里掠起,飞向高远。园中人们欢乐地蹦着、跳着,唱歌或者散步,他们毫无顾忌。心灵开放,灵魂轻松,没有什么比这真实的生命更有力量,更有震慑力。
经历了夏夜的喧嚣,地坛更多的季节归于荒寂。秋天,秋风刮落了树上片片叶子。园中的甬道和草坪上就铺满了金黄和褐色。夜晚,月光幽幽地照着,红墙脚下草丛里的虫子吱吱叫唤,远处的灯光在园中漾起一层昏黄的雾状,一切都寂然无声。这时候,坚持到地坛来的人就稀少了。但我喜欢这样,静静地穿行地园子里,聆听虫鸣,耽于自己的遐想。到了冬天雪花飘飘的时节,地坛里的声音仿佛让那雪全部吸引了,独自一人沉迷在地坛深处,心灵里真会浮上一些叫历史的东西。历史如美丽的白雪,悄悄洒落在地坛,金黄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殿台如百兽般蛰伏着,泛出洁白而冷峻的光芒。雪里的人像幽灵一般在地坛潜游着,转过身,再看看身后的脚印,竟会生出一份醒目的惊心。“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跑出来玩得很久了。”(史铁生语)在冬天的地坛里,我的这份感受真的非常强烈——有好几次,我想在这里会遇到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但是,没有。
永远也不会有了。
小题1:好文章往往是有文眼, 即能统领全文的句子。你觉得本文有吗?如果有,请将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3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说“快乐的孩子心灵里便会伸出一支钓竿”,你觉得这样写符合情理吗?为什么?(3分)
小题3:解释成语“响遏行云”的意思,并写出与这个历史故事相关的两个人物的姓名。(3分)
小题4:作者具体记叙了“我”在哪些时节与地坛的亲密接触?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4分)
小题5:文章结尾为什么特意强调“有好几次,我想在这里会遇到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但是没有”,且“永远也不会有了”?(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