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8分)不灭的星辰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寒雾里。哪儿是路?一个古老的谜。这里,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据传说...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8分)
不灭的星辰
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寒雾里。哪儿是路?一个古老的谜。这里,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据传说,惟有生长在草原上的老耗牛,才有指望辨出一条生存之路。
一支带着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
……
断炊了。
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块青稞饼。那是平时吃野菜攒下的。此刻,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那匹红鬃小马,他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了。倏地,他那瘦削的脸上,浮现出严峻的神态:不远处,又有两名战士正倒在“路”旁。
“好同志,不能倒下……”他奔过去,弯下身子,拍拍一个战士的肩胛。“首长,走,走不动了。”那战士喘着气,望着眼前这位魁梧的中年人,轻声说:“两天没吃了。”
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当他伟岸的身影渐渐消融在寒雾里,一个战士捧着青稞饼,眼窝里闪着泪的波光,问:“他是谁啊?”“不知道,有点儿面熟。”另一个战士啃了一口青稞饼,回答说:“反正是一位首长,不是师长就是政委,嗯!”
……
进入草地第七天了。
草地沉浸在瞑色里,部队准备宿营了。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点燃了一支烟卷,借着马灯微黄的光亮,摊开一幅军事地图。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主席,”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递给他一个纸包,呜咽着,“一个烈士留下的,临终时说,一定要交给您。”
他用微微发颤的手,轻轻打开了纸包:呵,几小块青稞饼。他抑制着内心的悲恸,久久说不出话来。说什么好呢?中国革命在艰难中行进,中国共产党人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这就是历史啊!他站起身来,遥望茫茫夜野,缓缓的,摘下了嵌着红星的军帽。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
小题1:“一支带有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句中“神奇的土地”怎样理解?(3分)
小题2:文中的“他”是谁?从哪几件事可以看出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战士同甘共苦并关心革命战士?(5分)
小题3: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等。下列句子各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4分)
⑴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⑵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小题4:“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
小题5:概括文章的主旨。(3分)
答案

小题1:迷蒙的草地,寒雾笼罩,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根本无路可走。写出了红军行进中难以生存的恶劣环境。
小题1:主席。①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小块平时攒下的青稞饼;②宿营时,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③他的马让腿伤化脓的同志骑,自己艰难地走着;④见两名战士倒下,他奔过去,掏出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
小题1:⑴神态、动作、语言描写;⑵心理、动作、神态描写
小题1:中国革命在艰难行进,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他们为解放事业而流血牺牲,但他们的精神不朽,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永放光辉,同时抒发了作者对革命战士无比崇敬的感情。
小题1:故事反映了长征中红军的艰苦生活,歌颂了领袖与战士的阶级友爱,赞扬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意近即可)
解析

小题1:这里考查在语言环境中推断和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能紧扣文章中心主题,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小题1:整体感知文本,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学生学会用记叙的要素来概括文本内容。作答时,能答出主席的点滴故事即可。
小题1: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语言、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能准确判断描写人物类型并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表述正确合理即可。
小题1:了解环境描写及常见烘托人物心情、渲染一种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等五种作用,其中这里有表达中心主题的作用。作答时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表述意思合理即可。这里能答出“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他们为解放事业而流血牺牲,但他们的精神不朽,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永放光辉,同时抒发了作者对革命战士无比崇敬的感情。”意思即可。
小题1:这是考查对现代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8分)不灭的星辰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寒雾里。哪儿是路?一个古老的谜。这里,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据传说】;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8分)
军号声声
⑴“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战士们就往前猛冲。在冲锋号的鼓动下,不久就冲上了阵地,消灭了敌人,我军胜利了。”我刚到村口,就被这位满面红光的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语吸引了过去,他有八十多岁的样子,站立都不稳,可话语声还很洪亮。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
⑵我们全家搬走这么多年后,我突然生出回来看看的念头,没想到在村口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
⑶小时候,我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感到很遗憾。
⑷他的这把铜号,其实是有破损的,喇叭口处残缺一块,从这个地方向里还有一道裂纹。他每天都悉心呵护着,用一块纱布仔细擦拭,特别是到破损处时,会格外轻。
⑸擦完后,他就把铜号横过来,在眼前轻轻转动着,转完一圈,看擦得行了,就抬起头来,郑重地用右手握起来,举到眼前,右眼对铜号嘴儿认真看去,然后挪到左眼前,右眼眯起来,用左眼看一会儿,然后才慢慢放到自己嘴唇前。我们认为他就要吹响这把铜号了,可他总是让铜号和嘴唇似接触又不接触的,最终也没有吹响。
⑹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唉——”
⑺这时,他才会转过头来,看我们一眼:“怎么,想看看?”
⑻我们凑上前去。他把铜号在我们眼前晃了晃,然后陷入沉思,轻轻地说:“我的战友正吹着冲锋号,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停一停,喉结滚动了几下,又接着说:“他就牺牲了,铜号也炸成了这个样子。”他轻轻地抚摸着,眼中有些光亮闪动着。他神情怔怔的。“战友牺牲后,这把号就再也没有吹响过,但其实它是整天响着的。”说到这里,他会把铜号的喇叭口放在耳朵边,认真倾听。不一会儿,左脚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好似铜号真的响了,他是在配合着那节奏似的。过了半天,他把那已经破损的喇叭口伸向我们:“你们听,声音真响亮。”
⑼我第一个凑上前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着。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
⑽他生气地把手一挥:“去去去,不中用的小毛孩子!”
⑾我发现,周围几个老人对他的说法也都不认同。甚至说他脑子在战场上被震伤了,留下了毛病。
⑿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铜号依旧这么痴情。我看到破损之处的断茬显得更黑了,有些地方析出细密的小米粒大小的绿色斑点,裂缝的颜色也显得更深了,其余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锃亮放光。看来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认真地擦拭维护。
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我庄重的神情,引起了周围几位老人的注意。
⒁他也神情一振,脸上有了笑意,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过来,让铜号的喇叭口对着我,我赶紧歪歪头,凑过耳朵,认真地听着。另外几个老人围上前来,惊奇地问道:“真听到了?”
⒂我庄重地告诉他们:“是的,听到了。”
⒃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
(文/高军,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思考,标题“军号声声”有什么含义?(3分)
小题2:从全文看,③~⑾段记叙的顺序是什么,其作用又是什么?(3分)
小题3:“我”小时候,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军号,却听不到军号声,而二十年后,依然是这把军号,为什么能听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小题4:第⒀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比较下列两个句子,揣摩一下为什么选文第⒀段采用B句。(3分)
A、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军号声。
B、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
小题6: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写了老人与军号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周围几个老人的表现?(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节选),完成题目。(10分)
①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②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细细地读那一张一张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小题1:选段中,哪两个语句最能体现田晓菲对北大的评价?(3分)
小题2:第①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小题3:选文中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小题4:从选文看,“北大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题目。
幸福的粽子
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她会织花样繁多的毛衣,会给我们做漂亮的鞋子,会把简单的饭菜,做得花样迭出。却有一样一直学不会,那就是包粽子。
在乡下,包粽子绝对是女人必备的一门手艺,每年总少不了要展示几回。乡下的民俗里,不单在端午节要吃粽子,平常人家砌新房或婚嫁喜事,也要包了粽子来庆贺。所以,会不会包粽子,对寻常过日子的女人来说,很重要。
但母亲,就是不会。
父亲会。乌绿乌绿的芦叶,在父亲的手里,很听话地舒展、翻转,而后,一只粽子就做好了。每每这时,母亲的脸,会笑成一朵花。她会搬了小板凳,坐在一边,很笨拙地跟在父亲后面学,却怎么也包不成功。最后是父亲失了耐性,说,太笨。母亲也不争辩,只是笑,笑得很幸福很甜蜜。
很快,一只一只的粽子,就立在小方桌上了,小斗笠似的,煞是好看。父亲骄傲得像个功臣,把母亲支使得团团转。“去,给我泡杯茶来,要放多多的茶叶。”母亲便颠颠地跑去泡了茶来。“去,给我把水烟台拿过来,我要抽泡烟。”母亲便去把水烟台给端过来。“去,烧水煮粽子。”母亲便坐到灶膛门口,把火拨得旺旺的——红红的火苗,映照着母亲红红的脸庞。这时的母亲出奇地温柔,她甚至会欢快地小声哼着歌。
这样一年一年地过下来,便成习惯了,在我家,包粽子理所当然是父亲的活,母亲只管打打下手。
等到我成家有了孩子,母亲过来帮我带孩子。一日,孩子在外面看到有人在吃粽子,很新奇,也要。母亲立马就从市场上买了芦叶回来,也不过一眨眼的工夫啊,一只只漂亮的粽子,就呈现在我的眼前了。我惊异地问母亲,什么时候学会的?母亲神秘地笑。再追问,她方才不紧不慢地回答,本来就会啊。
想想也是,那么灵巧的母亲,怎么偏就学不会包粽子呢!母亲原是故意不会的啊。
母亲笑着要求我,不要告诉你爸。
我点头。
改天遇到父亲,与父亲东拉西扯,话题不知怎的扯到粽子上来。父亲突然笑着说,其实,***是会包粽子的,她做姑娘时,可是出了名的巧手呢。
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却故意装着不知道的呀。
父亲笑着要求我,不要告诉***。
我答应:好。眼睛,却忍不住湿润了。原来世间还有这样一种爱,它平淡,水波不兴,包在家常的粽子里,却是最为厚实的幸福。在母亲,是被疼爱着的快乐。在父亲,是付出的快乐。
我没有捅破他们的秘密,就让他们彼此瞒下去罢,瞒到地老天荒。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字,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⑴ 乌绿乌绿的芦叶,在父亲的手里,很听话地舒展翻转,而后,一只粽子就做好了。
⑵母亲便坐到灶膛门口,把火拨得旺旺的——红红的火苗映照着母亲红红的脸庞
小题2:第一节中说“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却有一样一直学不会,那就是包粽子”。这两句话前后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题3:“原来世间还有这样一种爱,它平淡,水波不兴,包在家常的粽子里,却是最为厚实的幸福。”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4:为什么 “我没有捅破他们的秘密,就让他们彼此瞒下去罢,瞒到地老天荒”?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小题1: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来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A.闰土信守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感到无限悲哀。
B.闰土不如从前那样喜爱交流,变得沉默寡言.
C.闰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漠视彼此友情.
D.我和闰土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小题2: 对“老爷!……”中省略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闰土见到少年的伙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B.表示闰土敬畏老爷不敢说话.
C.表示闰土内心痛苦而无话可说.
D.表示省略了闰土要问的其他话。
小题3: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闰土的神情凄凉不说话。
B.因为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喊我“老爷”。
C.因为我感到了阵阵寒意。
D.表现了我的恐惧心理。
小题4:选文没有用到的描写方法是
A、肖像描写   B、侧面描写   C、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我的麦子熟了
14岁的高占喜,青海农家子弟,因为湖南卫视的《变形计》,他和城市的一个叫魏程的富家少年互换了7天人生。节目打出了议题:7天之后,高占喜愿意回到农村吗?
第一天,占喜在机场被新爸新妈接进了豪华的宝马车,他害羞地靠在真皮座椅上面,不说话,认真地看着窗外闪过的高楼大厦,忽然,他泪水盈眶。
这个以前在山沟里疯跑,活泼开朗的孩子,曾经在作文里写道:我想考上大学,在城里生活。可是他知道,他更可能中途辍学,流浪在城市某条喧嚣的马路上。这次机缘巧合,他提前进入了城市,小小的心里波澜起伏,何况现实的城市,比那个瑰丽的梦,仿佛更精彩。
占喜住进了一栋豪华如天堂的复式公寓,拥有一间无比舒适的大卧室。面对丰盛的晚餐,他无所适从,紧张得5次掉筷子。接着,新爸新妈一次给了他200元的零花钱。从前,他一个月只有1元的零花钱。
在气派的理发店里,占喜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又一次泪水盈眶。
不久,他迅速适应了这种新生活。
白天,他靠在松软宽大的沙发上,茶几上是他之前从未见过的零食,面前是尺寸巨大的液晶电视。他自在地享受这一切,除了脸颊上两抹褪不去的高原红,就像是在这里长大的。
此时,观众们忧心忡忡——这个孩子会丧失本性,沉迷于吃喝玩乐吗?
某天,占喜被安排去卖报。归途中,占喜变得少言寡语。他看到城里人行色匆匆,在马路之间穿梭,犹如他在田间穿梭,也看见天桥下的乞丐,衣衫褴褛地等待施舍……那天,他对记者说,城里人也有穷人,生活也不容易。记者问,那你同情他们吗?占喜说,不,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幸福靠自己。
说话时,他分明又是那个崇尚奋斗、一直努力的高原孩子。
当晚短信预测,大多数观众仍然觉得占喜不愿回乡。然而,谜底提前揭晓——当占喜得知父亲不慎扭伤脚的消息时,他立刻要求赶回家乡。
“为什么急着要走?父亲的脚伤不是大事,难得来一次城里。”记者问。
占喜只说了一句:我的麦子熟了。
父亲很早双眼失明,哥哥在外打工,弟弟还年幼,14岁的占喜已经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力。他难以不被城市吸引,这无可厚非,但同时,他也眷恋自己贫穷的家、艰辛的父母、几亩薄田和已经成熟的麦子。
城市是他的梦,贫穷的家,却是他牵肠挂肚的现实世界。
回到农村后,占喜仍然五点半钟去上学,啃小半个馍馍当午餐,学习之余割麦挑水,补丁长裤配布鞋,刻苦读书不改初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真正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占喜见识了前所未见的繁华都市,享用过从未经历的物质生活,却始终未曾忘记自己是个印着高原红的孩子,未曾忘记担当家的责任——“我的麦子熟了”,当《浮士德》的俗世诱惑变相重演,这是一句最朴实的箴言。
小题1:通读全文,说说占喜是个什么样的男孩子。(3分)
小题2:文中两次描写占喜流泪,请你揣摩他当时的心理。(4分)
小题3:文中详写占喜卖报的情形有什么用意?(3分)
小题4:与占喜互换的城市学生魏程,会有怎样的际遇呢?请你设想,并写出魏程此行的体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