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背影》节选(10分)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背影》节选(10分)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小题1: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2分)
小题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攀、缩、微倾”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2分)
小题4:文中多次写“我那时”的“聪明”,其用意是什么?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4分)
答案

小题1:外貌 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小题1:十分精细的刻画了父亲艰难攀爬月台的动作,细腻的表现了伟大的父爱,其中也蕴含了我的强烈感情。
小题1: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关心照顾儿子的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
小题1: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是作者的自嘲。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为此感到自责和遗憾。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中的穿着属于外貌描写;在这里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点评: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攀、缩、微倾”这些个性化的动作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精细的刻画了父亲艰难攀爬月台的动作,细腻的表现了伟大的父爱,其中也蕴含了我的强烈感情。
点评:学生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题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方法:(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答题方法:(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
小题1:试题分析:“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表明父亲为儿子买来了橘子,完成了一个使命,从心里角度理解父亲尽到了父亲关心照顾儿子的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
点评: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聪明”的反语,这里是“褒词贬用”是作者的自嘲。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为此感到自责和遗憾。
点评: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中考一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核心考点
试题【《背影》节选(10分)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火腿和香肠的危害(11分)
①放学铃响后,学生们涌出校门,顿时摊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于是火腿、香肠等零食就成了很多孩子手中的美食。其实,这些孩子并不知道,在零食中,火腿和香肠是青少年最可怕的健康***手。
②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日本的食品添加剂专业咨询师渡边有志指出:“如果要问什么加工食品最有害的的话,那就是火腿和香肠了。”因为其中含有亚硝酸钠,他说道:“亚硝酸钠是所有添加剂中最为有害的物质。”
③亚硝酸钠在肉加工食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它能够使肉呈新鲜的红色,看起来很好吃。第二,能够遮盖异味使肉食用时更加鲜美可口。第三,能够起到防止微生物腐蚀、延长保质期的作用。
④但是,亚硝酸钠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有毒物质。据报道,人体一次摄入0.18--2.5克亚硝酸钠的话就有可能会死亡。那么,这里所说的最低摄入量0.18克意味着什么呢?毒性非常强的氰化钾的致命量为0.15克,比较之下,我们就知道亚硝酸钠是多么危险的物质了。
⑤亚硝酸钠还是一种诱发癌症的物质。亚硝酸钠自身并不会直接引起癌症,而是会在人体的胃上,与肉类食品必然含有的“胺”共同作用,产生一种被称为亚硝胺的物质,直接引起癌症的正是亚硝胺。根据动物实验,体内一次摄入0.3微克亚硝胺就会引发肝癌或者肺癌。这一实验结果适用于人体的话,就是说体重为30公斤的孩子若是摄入亚硝胺0.009克的量就有可能会引发癌症。
⑥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律中关于肉食加工品的规定,100克的产品最多只能含有亚硝酸钠0.01克。假设亚硝酸钠在人体中转化为同等数量的亚硝胺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推理出食用火腿或香肠约90克就能够诱发癌症。不过,现实中并不一定存在这样的换算,因为亚硝胺的生成量还同时取决于体内的条件及同时摄取的其他成分的多少。当然,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亚硝酸钠并非仅在我国使用,美国、日本、德国等先进国家也同样使用这种物质。在美国,如果发现添加剂为致癌物质的话,法律就规定将其从添加剂中去除,这就是著名的“德莱尼条款”。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也要求肉加工业禁止使用亚硝酸钠,可是,每当这些举措被采用时,肉加工业就会强烈反抗,理由就是目前尚且没有代替亚硝酸钠的物质。也正因为此,“德莱尼条款”事实上从一开始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一方面国家明令禁止,一方面含有亚硝酸钠的肉食品还堂而皇之的摆在超市的货架上,进而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⑦一般来说,火腿和香肠的主要消费层是中小学生这一群体。中国有句古话“病从口入”,最近,世界范围内的理论研究也正认为致癌物质“入口即危险”。根据这一新理论,现行的食品安全法中许可的亚硝酸钠的使用标准就是非常非常大的量了。
⑧孩子们,为了你的健康,请远离火腿和香肠吧!
(选自《中外文摘》2012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的第①段从中小学生习惯于吃火腿和香肠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为什么文章说“火腿和香肠是青少年最可怕的健康***手”?(2分)
小题3:请说说文章第⑥段中加点词“约”的表达效果。(3分)
那么我们可以推理出食用火腿或香肠约90克就能够诱发癌症
小题4: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并简要说说其表达作用。(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11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 “现在移动右脚, 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 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 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 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 然后, 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 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 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 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 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小题1:阅读选文,请用简洁的文字理清“我”爬下悬崖的心路历程,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四字短语:       ----      ----     ----巨大的成就感。(3分)
小题2:选文中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何作用?(2分)
小题3:文中的“我”已经脱险了,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却哭了,这是为什么?(2分)
小题4:“父亲”对“我”脱险起到什么作用? (2分)
小题5:读了这篇短文之后,你觉得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儿子的礼物(11分)
①今年春节,我生平第一次收到儿子用自己的劳动报酬买的礼物——一块德芙巧克力,就是我最喜欢却舍不得买的那种,把那块东西放在我手心里时,儿子的表情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辉煌。
②儿子二十岁了,在一个自修大专班读书,钱是他业余打工挣来的。他在一家卡拉OK厅当服务员,从晚上6点干到午夜12点,第二天一早,赶两趟车去学校上课。打工期间,他每晚要打扫三间包房,洗很多茶杯,给客人倒茶送水,递吃递喝,直至深夜。他学会了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能识别和说出各种洋酒的英语名称,还学会了做水果盘。两个月来,他没有向我透一点风,我惟一的感觉就是,他瘦了。
③儿子读中学时,用眼下父母们的标准衡量,他要属“不及格”之列:一看电视就来劲,一翻书就打呵欠,一碰上考试就发抖。我对他嚷得最多的是:“看看人家的孩子!父母这辈子不指望享你的福,你总要自立于社会吧!”每听到这样的话,儿子低头不语。现在回想,在这“激将”的后面实际是在发泄当父母的心里的不平衡。捧着儿子的礼物,心不由地轻轻发痛,那么多冷言冷语,他全以宽容和理解消化了,没有怨怪,没有疏远,只是悄悄地给了我一份证明。
④对母亲来说,儿子送一块巧克力抑或一幢房子,在意义上没有区别。他的爸爸、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都分别收到一份小小的惊喜。每位亲人的爱好他都点点滴滴想到了,真是难为了他的细心和周到。儿子从小性格宽厚,待人真诚,做事勤快,动手能力强……这些优点,过去我忽略了,或者说漠视了,因为学校的成绩单上不记分数。
⑤我感谢社会在他第一次迈出脚时就给予他一个成功,并肯定他立足社会的能力,这对一个成绩单上留下失败记录的年轻人来说,足以撑起他一生的自信。
⑥也许,这才是他给我的最好礼物。            
小题1:通读全文,你会发现标题“儿子的礼物”有双重含义,请分别说出其中的含义。 (2分)
小题2:第②段有“两个月来,他没有向我透一点风,我惟一的感觉就是,他瘦了”一句,从这句话中你能体味出什么来?(2)
小题3:第③段末尾说:“只是悄悄地给了我一份证明。”证明的是什么?(2分)
小题4:第④段“因为学校的成绩单上不记分数”,请说说哪些方面学校的成绩单上是“不记分数”的?(2分)
小题5: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在学校的成绩?(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深层阅读赏析(共17分)
永 不 录 用
朱 晖
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里出来时,满脑子仍然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要挂了。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他慌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改。”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面前宣布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
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父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道:“农村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给他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班主任断然拒绝。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凛然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班主任轻蔑地说:“对,回你的乡下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灰暗。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能有个学校接受他。他心里更加难受,一个被开除的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但父亲却真办到了。父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你插班旁听了。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地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书本和大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偶尔想到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省附中了。”他毫无兴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回不去的。”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
一切简直难以置信,但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上学前的那个夜晚,父亲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那天,父亲跟班主任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了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真地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感到,儿子还有希望。几天后,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
后来,班主任来到家里。“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知道你们家庭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的。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摘自《辽宁青年》2009年第3期A版,有改动)
小题1: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3分)
①沉迷网游,遣返回家→②                   →③               
                   →⑤省城上学,先访恩师
小题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泪”的内涵。(4分)
(1)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 文章结尾写到:“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请你写出这样结尾的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班主任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甘作红烛的苦心人,回头是岸的有志者,共同演绎一段感人故事。这样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迪?请你谈谈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不少于50字。(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8我的梦想 (12分)
莫言
①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的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竟尿在教室里。他很生气,骂道:“你这熊孩子,怎么能随地小便呢?”我哭着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②大约8岁的时候,我在村里小学读三年级,因为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加之上学时年龄较小,母亲给我缝的还是开裆裤。为此,常遭到同学的嘲笑。张老师到我家去做家访,建议母亲给我缝上裤裆。我母亲不太情愿地接受了他的建议。缝上裤裆后,因为经常把腰带结成死疙瘩,出了不少笑话。后来,大哥把一条牙环坏了的洋腰带送我,结果出丑更多。一是,六一儿童节在全校大会上背诵课文时掉了裤子,引得众人大哗;二是,我到办公室去给张老师送作业,那个与张老师坐对面的姓尚的女老师非要我跟她打乒乓球,一打,裤子就掉了……
③在我短暂的学校生活中,腰带和裤裆始终是个恼人的问题。大概是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五一劳动节学校开运动会的作文,张老师大为赞赏。后来,我又写了许多作文,都被老师拿到课堂上念,有的还抄到学校的黑板报上,有一篇还被附近的中学拿去当作范文学习。有了这样的成绩,我的腰带和裤裆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问题。
④后来我当了兵,提了干,探家时偶翻箱子,翻出了四年级时的作文簿,那上边有张老师用红笔写下的大段批语,很是感人。因为文革,我与张老师闹翻了脸。我被开除回家,碰到张老师就低头躲过,心里冷若冰霜。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那本作文簿被我的侄子擦了屁股,如果保留下来,没准还能被将来的什么馆收购了去呢。
⑤11岁时,我辍学当了放牛娃后,经常会忆起作文的辉煌。村里有一个被遣返回家劳改的“右派”,他是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毕业生,当过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是一个生产队,经常在一起劳动。他给我灌输了许多关于作家和小说的知识。什么神童作家初中的作文就被选进了高中教材啦,什么作家下乡自带高级水啦,什么作家读高中时就攒了稿费三万元啦,什么有一个大麻子作家坐在火车上见到他的情人在铁道边上行走,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结果把腿摔断了……他帮我编织着作家梦。
⑥我问他:“叔,只要能写出一本书,是不是就不用放牛了?”
⑦他说:“岂止是不用放牛!”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讲了那些名作家一天三顿吃饺子的事。大概从那时起,我就梦想着当一个作家了。别的不说,那一天三顿吃饺子,实在是太诱人了。
⑧1973年, 18岁的我就跟着村里人去昌邑县挖胶莱河。冰天雪地,三个县的几十万民工集合在一起,人山人海,红旗猎猎,指挥部的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着湖南民歌《浏阳河》,那情那景真让我感到心潮澎湃。夜里,躺在地窖子里,就想写小说。
⑨挖完河回家,脸上脱去一层皮,自觉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跟母亲要了五毛钱,去供销社买了一瓶墨水,一个笔记本,趴在炕上,就开始写。书名就叫《胶莱河畔》。第一行字是黑体,引用***的话: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第一章的回目也紧跟着有了:元宵节支部开大会,老地主阴谋断马腿。那部小说写了不到一章就扔下了,原因早已记不清。如果说我的小说处女作,这篇应该是。
⑩1978年,我23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当了兵,吃饱了穿暖了,作家梦就愈做愈猖狂。我在黄县站岗时,写了一篇《妈妈的故事》.这篇小说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天天盼着稿费来了买手表时,稿子却被退了回来。后来又写了一个话剧《离婚》,写与 “四人帮”斗争的事,又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盼望着稿费来了买块手表时,稿子又被退了回来。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信的大意是:刊物版面有限,像这样的大型话剧,最好能寄给出版社或是剧院。信的落款处还盖上了一个鲜红的公章。我把这封信给教导员看了,他拍着我的肩膀说:“行啊,小伙子,折腾得解放军文艺社都不敢发表了!”我至今也不知道他是讽刺我还是夸奖我。
⑾后来,我调到保定,为了解决提干问题,当了政治教员。因基础太差,只好天天死背教科书。文学的事就暂时放下了。一年后,把那几本教材背熟溜了,上课不用拿讲稿了,文学梦便死灰复燃。我写了许多,专找那些地区级的小刊物投寄。终于,1981年秋天,我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在保定市的《莲池》发表了。
                        (《读者》杂志2011年第16期)
小题1: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写作梦想坚持创作,从不懈怠。请你简要概括作者18岁、23岁时创作的经历。(4分)
(1)18岁时:
(2)23岁时:
小题2:结合文章第④段中“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 说一说当时作者具体有哪些感慨?(3分)
小题3:莫言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在语言表达上追求淡淡的幽默。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句来进行简要赏析。(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