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A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却对马克思的著作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A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却对马克思的著作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精神实质。
        B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C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D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小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小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1、引文部分使用了                                        两种论证方法。
2、A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例证法;引证法
2、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3、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4、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A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却对马克思的著作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读书乐 乐读书

    谈到如何学习语言,有的人总是一味强调“苦读”,甚至举出古人悬梁刺股的故事,以为勤学的佳话。  
       学习语言应该刻苦,但学习绝不仅仅是苦,更不是越苦越好。头悬梁锥刺股,精神或许可嘉,可做法实在不值得称道。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感到读书的乐趣,才能乐于勤奋学习。许多学业上有成就的人,刻苦攻读往往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要享受读书的乐趣,就得思考。只有通过思考,你才能获得知识,为认识真理而兴奋,为解决疑难而激动,真正体会到创造的愉快,因而感到愈读愈有味道。
       有两种毛病会影响读书的兴趣,一种是“懒学症”,一种是“恐学症”。有的同学懒,读书不动脑筋,拿起书本,不知他在看书,还是书在看他。这样漫不经心地去读,不是积极、主动、深入地钻研问题,思维活动没有展开,自然享受不到思考的快乐。有的同学怕,视读书为灾难,拿起书本,担心的是作业,害怕的是考试,这样的读法,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思维没有活跃起来,又有什么乐趣可言?
       读书之乐与懒于思考、害怕思考的人无缘。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地去探索问题,你才能像高尔基那样,体会到“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从而使“苦读”变为“乐读”。
1、文中有“悬梁刺股”的故事,请列举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中其他的宏扬刻苦学习精神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所讲的“读书乐、乐读书”是指的是在学习中不用再提倡刻苦的精神了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边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第①段在选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
                                                                                                                                         
3、选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一句中,“这些”指代什么?
                                                                                                                                        
5、你认为自己是否拥有创造力?为什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边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学贵质疑
黄 菊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此文选自《语文课外阅读》,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3、本文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正面举例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观点,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
4、“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  
                                                                                                                                            
5、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理解,谈谈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100字以内。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以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____,敌论据是________。
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
      A.直接批驳
      B.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
      C.通过驳敌论证来驳敌论点
      D.间接反驳(通过下面立论来驳论点)
4.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________,“自欺力”是指________。
5.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
      A.表引用
      B.表强调
      C.表特殊称谓
      D.表讽刺否定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说真诚
       ①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幻想与幢憬。然而,当岁月为我们的人生之树又增添一围崭新的年轮时,我们却愈来愈感到首先需要的是真诚。因为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串流一条理解的小溪。
       ②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号;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行为高尚;真诚的人嫉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又是良好社会秩序的交通警;真诚的人潇洒自在,人格高尚。真诚像春天的明媚阳光,即使有的地方普照不到,也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③缺乏真诚,心灵里会生长芥蒂与隔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没有真诚,生活会失去美好,变得虚幻与沉重,社会里也将失去纯真与同情。向往真诚而不知其内涵的人,将永远无法做到真诚。只知真诚却在行动上另是一套的人,只是在关键时期用它来伪饰自己的言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是真诚,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也不是真诚。真诚需要忘我,需要付出,只有思想上达到并保持一种毫无顾虑、毫无压抑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时,方能自然流露真诚。这犹如青春对于人生,只有心中的“天线”不断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哪怕古稀高龄还能年轻,因为他思想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④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伪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⑤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真诚是感情里的一支劲歌,真诚是奋斗中的一叶风帆。
       ⑥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
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了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真诚”的观点,接着具体阐释什么是真诚,然后进一步论述了怎样做到真诚。
       B.第四段画线句,揭示了真诚与金钱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
       C.作者在第三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真诚需要忘我,需要付出”的观点。   
       D.本文观点鲜明,感情充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精炼、生动,富有感染力。
2.为什么说“真诚是火”“真诚是水”?(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引用杜甫和范仲淹的名句论证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以“勤奋”为开头,写两个句子。
     勤奋是                                       ,勤奋是                                  
5.关于“真诚”“诚信”的名言、警句,你一定知道一些,请写出一句在下面的横线上。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