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论友谊西塞罗公民们:       ①我以为,友谊的基础是美德。别人相信美德,所以才与你建立友谊。你若放弃了美德,友就不存在了。   ...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论友谊
西塞罗公民们:     
  ①我以为,友谊的基础是美德。别人相信美德,所以才与你建立友谊。你若放弃了美德,友就不存在了。     
  ②我们早已定下了一条保护友谊的准则:不他人做不道德的事;别人求你做不道德的事,你要做。所以,①你请朋友做事,必须以道德为限如果为了朋友的缘故而做犯法的事,尤其是眢家,那是绝对不道德的,不容辩解的。②如果确认德的,便应毫不迟疑地去做,并且永远热诚。
  ③我以为那些错把功利当做基础的人,实在掉了友谊的基础。我们愉快,不是由于从朋友那到了物质利益,而是由于得到了朋友的爱。如果的资助使我们得到了愉快,那是因为其资助是出诚的爱。请问天下有谁愿意只能享受无穷的物富,却不能爱别人,同时也不能得到别人的爱呢有暴君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没有信仰,没有爱,有对人的信任,一切都是猜疑、犹豫、憎恨,这里没有友谊的位置。     
  ④哲人恩尼鸟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实的朋友。”不可靠的朋。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在得志、飞黄腾达时,忘了朋友;一种是见朋友有难之不顾,逃之天天。所以,在上述两种情形之下,想到朋友的人,才真正难能可贵;仍能丝毫不减友谊,才可以称之为神圣的友谊。     
  ⑤“减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这样说是不的,因为有许多事,我们不为自己做而只为朋一有时去恳求一个卑鄙的人,有时去冒犯一个不该的人.这些为自己本不值得去做的事,为了朋友然去做了。在许多情况下,有美德的人宁肯牺利利益,而使朋友得到欢乐。所以,应该说,爱朋废爱自己。     
  ⑥友谊还应该有一条准则:不要为了自己趟情友谊、依恋友谊而妨碍了朋友昀大事。凡是舍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的,但无知、怯弱,而且简直就不懂友谊。
  ⑦美德之所以能创造友谊,保持友谊,是医德里有和谐,有坚贞,有忠诚,有无私,有明智,有关,有爱。一个人的美德一旦表现出来,便盒四射,并且借助这种光芒、照见别人的美德。美德互相吸引,光芒与光芒交相辉映,结果便删谊的光焰。     
  ⑧先看准了朋友,然后再爱他。不要因为费他,就认作朋友。因为,凡是心灵值得爱的人,值得去结交的人。
1.这篇演讲词始终围绕着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2.第②段中画线的①②两句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是怎样得出“爱朋友胜过爱自己”这一结论的?请简述论证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⑥段看,“不懂友谊”的表现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中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下列出自课文的事例不能证明这个名言的一项是 (    )
A.“我”被困在悬崖上,其他小伙伴离“我”而去,杰利却喊来“我”的父亲解救“我”。(《走一步,再走一步》)
B.小伙伴们看社戏归途中肚子饿了,阿发冒着被妈妈哭骂的风险,偷来自家的罗汉豆给小伙伴们吃。(《社戏》)
C.乔元贞家境贫寒买不起课本,“我”把自己的课本裁成两半,给了乔元贞一半。(《我的第一本书》)
D.安东尼奥因货船失事而违约,将被夏洛克割取一磅肉时,他的好友巴萨尼奥、鲍西娅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威尼斯商人》)
答案
1.友谊的基础是美德
2.不能。因为①句对应“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②句对应“别人求你做不道德的事,你也不耍做”。
3.答案:首先摆出不恰当的观点,然后举例论证“爱朋友胜过爱自己”(或:举例论证“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是不恰当的),最后得出结论。
4.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依恋友谊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或: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的高尚义务。)
5.B
(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论友谊西塞罗公民们:       ①我以为,友谊的基础是美德。别人相信美德,所以才与你建立友谊。你若放弃了美德,友就不存在了。   】;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1—5题。成熟的稻谷会弯腰野泉
  电视节目主持人李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婚姻幸福的秘诀。他说:“夫妻之间难免会因为争吵失和,我每次吵架后总是首先向妻子认错。”记者问道:“如此一来,您不觉得很没面子吗?”李咏笑呵呵地说:“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   
  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深刻的哲言。成熟的稻谷之所以会弯腰,是因为它经过默默的孕育已经结出成熟的果实。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忽视了这个道理。难怪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在它的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门高1.5米,宽40厘米。一个成年人进去,不仅要侧身,而且还得弯腰,否则就是碰了壁也无法入内。所有新来的学生,都会由他的老师带领着来到这个小门,弯腰进出一次。老师教育大家说:大门当然进出方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入的地方没有很宽阔的大门,或者,有的大门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侧身、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进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门外。这是佛家的哲理,其实也是人生的哲学。
  你留意过大雪过后的雪松吗?它的树枝因积雪而压弯了腰,低垂下来。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曾这样想,不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吗?雪压青松也弯腰,岂不愧对先人的赞誉?思绪一闪而过,眼球早被另一雪景吸引。人行道上的梧桐,虽然它们也琼枝玉叶,高低错落,交叉穿梭,但却有很多枝条因不能弯腰而被雪压断了。
  原来雪松之所以在大雪的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不让自己折断,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原来,弯腰并非就是软弱,而是一份弹性,一种韧性,是生命的一种更深刻的睿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弯腰成就了他们,让他们从凡人走向圣贤。
  需要指出的是,弯腰并非毫无原则的妥协,而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外界的压力,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弯一下腰。是的,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那不是倒下,而是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摘自2009年11月20日《广州日报》,有改动)
1.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有什么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举雪松后,作者为什么还要举梧桐的例子?请谈谈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你的一次“弯腰”经历,谈谈你对“弯腰”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已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做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1~3题。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
邓中翰

  ①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并告诉别人:“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充满快乐。而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谷先生的数学人生启示我们,科研工作者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否则就缺少了动力。可是,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创新是艰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又如何成为快乐的源泉呢?其实快乐就来源于创新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     
  ②创新的快乐,基于对科研的热爱。许多从事基础创新科研的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怀有真诚的喜爱、极大的兴趣、澎湃的激情与乐道的情怀,把治学作为人生最高价值来追求。科学巨匠们都有这样的心得:搞科研要有对科研的热爱。【甲】有了这种热爱,学者们才会对艰辛的研究工作甘之如饴,兴味盎然,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③创新的过程虽然充满着艰难曲折,但其中却有着无限的乐趣。从谷超豪到邓稼先、孙家栋,科学家们或埋头于复杂的数字演算,或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或坚守在偏僻孤寂的实验室,虽有艰辛,但乐趣无穷。【乙】为了科技攻关,科学家们战胜了无数的挑战,攀登了无数的险峰。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享受着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     
  ④创新的快乐,还在于对创新成果的分享。爱迪生用电灯给人类增添光明,袁隆平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高锟用光纤使人类加强交流……一直以来,全球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全人类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丙】用创新成果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⑤科技创新事业,因其兴趣的基础、挑战的过程和共享的目的而充满了魅力,带给了研工作者无限的快乐,也因为这样的快乐,创新智慧才会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才会大量涌现国家自主创新的步伐才会坚实有力。(有删改)     
  【注】  ①邓稼先,我国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②孙家栋,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③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④高锟,华裔物理学家,被誉为“光纤之父”。
1.文章第①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2.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创新的快乐来源于“对科研的热爱”“创新的过程”和“对创新成果的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孟子认为,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自己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③俄国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都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   
【甲】处应填:____   【乙】处应填:____    【丙】处应填: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1—4题。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一百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儿,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面对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新题层出,开拓不停。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要想成为绘画大师,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执著的艺术信念,在绘画之余,偶尔也可以研究一下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固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作者:梁衡,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笫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1-3题。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埋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 - 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
(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
(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