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孝心无价》,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好去卖血……...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孝心无价》,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好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的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有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②我也不喜欢父母卧病在床而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③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④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的深深的挂念。
  ⑤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远无法偿还的心情。我们就永远无以言孝。
  ⑥有一些事情,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也无法弥补。
  ⑦“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远无法连接。
  ⑧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块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本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是只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⑨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⑩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作者在第一段中对“苦孩子求学的故事”中的“学子”持怎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作者认为“对生命的大不敬”,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六段中,作者说“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仿照“‘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句话另写两个句子(喻体不能与文章中的句子重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所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两个有关“孝”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认为那样的学子是一个自私的人。    
2.是在老人行将就木时,将他对人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就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3.有些东西是可以失而复得的,而有些东西(如生命)却是一去不复返、无法挽回的。      
4.“略”。      
5.论点:孝心无价。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6.王祥卧冰求鲤、子路百里负米。(答案不唯一)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孝心无价》,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好去卖血……】;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习惯的力量很大,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习惯的力量起初看起来似乎很微弱,弱如一滴水,以致常常被人忽视。但水滴石穿,当人感觉到习惯的巨大力量时,再想改变它,可谓难矣。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此作了形象而准确的概括。
  ②习惯有好与坏之分,好习惯造就人,而坏习惯即使不毁损人,至少也会成为绊脚石。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努力保持“无日不动笔”的创作劲头,即使“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这个伴其一生的习惯使他用雄壮的音符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爱因斯坦说得更直接:“我没有什么时候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也可以说,成功的事业和人生,其实是好习惯延续的必然结果;失败的事业与人生,则大抵是坏习惯导致的恶果。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有一句话足令听者自危:“要断送一个人,只用叫他染一种嗜好。”可见坏习惯对人危害之大。
  ③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好:“做习惯的主人,不要做它的奴隶!”每个人都应该以崇高的信仰和坚强的意志,改掉自己不良习惯,并时刻注意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王恒韶《做习惯的主人》,有删节)
1.本文第①段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习惯对人的影响;第③段则提出了注意养成好习惯的希望。
3.第②段中加粗的词“这个”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品读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你是否完全同意作者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有哪些好习惯、坏习惯,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些习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困境也是一种机遇》一文,完成1~4题。
   ①有一个养牛专业户,由于勤劳发奋,善于经营,几年间便声名显赫。可是突如其来一场大火导致数十头奶牛葬身火海,老板也一下子陷入困境。悲痛之余老板没有灰心,没有倒下。反而信心百倍、奋力抗争,决心走出困境,东山再起。于是筹集资金又买了两头奶牛,让其繁衍。仅六年时间,老板的奶业公司又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老板又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这位老板的经历正应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俗语。任何一个人只要敢于直面困境,勇于接受困难的挑战,即使眼看着就山穷水尽,仍有可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②人生的路有很多条,解决任何问题的办法都不可能只有一种,条条大路通“北京”,此路不通可以走他路,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困境就不等于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英国学者岁内贝费里奇说得好:“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动力。”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澳大利亚作家安得鲁?马修斯才说“人生需要晴天霹雳”,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先哲们大概都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经历得风雨,方能见着彩虹!
④如果,寄希望人生是一支舒适、轻快的乐曲只能是一种幻想,那我们为什么不去珍惜人生的困境,充分利用困境磨练自己的身心,把困境当作铸造生命奇迹的钻石呢?!
⑤请相信,风雨是另一种经历,流泪是另一种人生,困境是另一种享受。换一个角度,困境也是一种激励、一种机遇!
1.上文中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题目《困境也是一种机遇》中的“也”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②段的横线处,用简洁的语言补写一个事例来说明“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困境就不等于绝境”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引用了许多中外名人名言,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本文论述谈谈你的理解。
  一位清华管理系的硕士,担任县城荒芜开发区的领导。然而他感觉到书本上的种种理论与现实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由于对当地人处事方式欠缺了解,无法融入到他们当中,更谈不上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努力工作换来的是别人的白眼,一件简单的事情总是无法顺利进行。纵然有无数困难,但他始终相信每次困境也是机遇,战胜它便是证明自己的能力。白天他忙着处理公司的事务,晚上细细思量问题的解决方法。慢慢地,他明白企业里做事情要顾及到别人的利益、讲究人情世故。当下属工作表现不佳时,他会和他们坦诚聊天,而不是简单地质问;当很多人为了一件事情而争论不休时,他会先征求主要部门领导的意见,再召开会议,使会议顺利进行。在这平淡的一年中,他感受到了成功与失败的起承转折。他在困境中走了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并完成问题。
梁实秋
  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黾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且举两个实例: 
  一个是唐朝开元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劳作。“出坡”的时候,他躬先领导以为表率。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的把他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个的没有吃东西。他的刻苦的精神感动了不少的人。
  另一个是清初的以山水画著名的石谿和尚。请看他自题《溪山无尽图》:“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
  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沉痛极了。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vegetate,义为植物的生活。中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勤的反面是懒。早晨躺在床上睡懒觉,起得床来仍是懒洋洋的不事整洁,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做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会做的事不想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耽好逸乐,四体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这就是一标准懒汉的写照。
  恶劳好逸,人之常情。就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还是消极的说法,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进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异于禽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1、从文章第1自然段看,作者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2、3自然段都是举和尚的事例,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作者的阐述,“勤”有什么意义呢?(回答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两句提倡“勤奋”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习惯于失去
周国平
  ①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②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③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明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④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贴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的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⑤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的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害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他们来做实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⑥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叫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⑦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摘自《做人与处世》)
1、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觉悟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说“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要和周国平先生对话,针对“习惯于失去”这一观点进行辩论,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并请写出你对所提问题的看法。
①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富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B、文章第一段,从“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入手,提出问题,下文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要习惯于失去”这一中心论点。
C、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
D、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失去,习惯失去,使自己避免遭受失去的打击,这样,我们就能在不断的得而复失中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滋味。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感谢对手
  ①1996 年世界爱鸟日这一天,芬兰维多利亚国家公园应广大市民的要求,放飞了一只在笼子里关了四年的秃鹰。事过三日,当那些爱鸟者们还在为自己的善举津津乐道的时候,一位游客在距公园不远处的一片小树林里发现了这只秃鹰的尸体。解剖发现,秃鹰死于饥饿。
  ②秃鹰本来是一种十分凶悍的鸟,甚至可与美洲豹争食。然而由于它关在笼子里太久,远离天敌,结果失去了生存能力。
  ③无独有偶。一位动物学家在考察生活于非洲奥兰洽河两岸的动物时,注意到河东岸和河西岸的羚羊大不一样,前者繁殖能力比后者强,而且奔跑速度每分钟要快13 米。
  ④他感到十分奇怪,既然环境和食物都相同,何以差别如此之大?为了解开其中之谜,动物学家和当地动物保护协会进行了一项实验:在两岸分别捉10 只羚羊送到对岸生活。结果运到西岸的羚羊发展到了14 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只剩下3 只,另外7 只被狼吃掉了。
  ⑤谜底终于揭开了,原来河东岸的羚羊之所以身体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过居住着一个狼群,这使羚羊天天处在一个“竞争氛围”中。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变得越来越有“战斗力”,而西岸的羚羊长得弱不禁风,恰恰就是因为缺少天敌,没有生存压力。
  ⑥上述现象对我们不无启迪,生活中出现一个对手、一些压力或者一些磨难,的确并不是坏事。一份研究资料表明,一年不患一次感冒的人,得癌症的概率是经常患感冒的6 倍。至于俗语“蚌病生珠”则更能说明问题。一粒沙子嵌入蚌的所体内后,它将分泌出一种物质来疗伤。时间长了,便会逐渐形成一颗晶莹的珍珠。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笼子,不少人的处境和那只笼子里的秃鹰差不了多少。虽然笼子能让人暂时地乐而忘忧,流连忘返,但毕竟是笼子。可以设想,这些人最后的结局会和那秃鹰没有什么两样。
1、文中画线的“谜底”中的“谜”和“底”各指什么?
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各种各样的笼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为本文举出一个人类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可以提炼出不同的论点。请你依据本文秃鹰的遭遇这一材料,参照示例,另选角度,提炼一个论点。
示例一:失去对手,就失去了生存能力。        
示例二:过分妖惯子女就会获得苦果。
提炼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本文的哪个位置?为什么?
  物种在未来是否有生存的机会,取决于与它们比邻而居的人类。然而仅仅是如此吗?——“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林中徒劳地寻求配偶;当最末一只未留下后代的雄鹰从高空坠向大地;当鳄鱼的最后一声悲鸣不再在沼泽上空回荡……人类从基本种意义上也已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